返回

第二百三十九章 争权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进书架
    第二百三十九章 争权 (第3/3页)

旁的山西、辽东境内,有两支军队发生了哗变。

    一支是驻守大同的新军第八军第二十五师,师长是段祺瑞,他从北洋加入南洋新军后,在进京勤王战中,由一上尉参谋在战后提升至少校。之后几年他累绩升为上校师长,驻守山西大同。

    兵变的另一支部队是驻锦州的新军第四军第十二师,师长是刘飞扬是原左宗棠给刘飞扬的亲兵伍祥桢,跟随刘飞扬后逐步提升至上校师长。

    两支哗变的军队都是在刘飞扬的授意下展开的,刘飞扬想以此来索取更大的权力。

    1907年5月24日,段祺瑞致电资政院,要求“采用英国立宪主义”提出了十二条政纲。

    刘飞扬则提出召开国会,重新组织责任内阁,以安抚兵变,收拢民心。人民力量党联合一部分民主党等立宪派议员也向政启施加压力,资政院总裁世续代表议员们提出解散现有内阁,另组新内阁。

    在众多方面的压力之下,1907年5月30日,政启皇帝下“罪己诏”,检讨多年来的政策失误。

    紧接着,内阁总理大臣奕劻、协理大臣康有为、那桐主动提出辞职,载泽等主要的皇族国务大臣也提交辞呈。同日,清廷发布上谕,批准了内阁总辞职,并宣布“刘飞扬著授为内阁总理大臣,该大臣现已前赴湖北督师,著将应办各事略为布置,即行来京组织完全内阁,迅即筹划改良政治一切适宜”。

    1907年6月1日,朝庭宣布解散皇族内阁,任命刘飞扬为内阁总理大臣,要他赶快从前线回京,筹组新责任内阁。

    1907年6月3日,刘飞扬抵达北京,6日组织新内阁,以陈其昌为外务大臣,袁世凯为民政大臣,张力才为度支大臣,梁启超为学务大臣,刘洪恩为陆军大臣,林德风为海军大臣,沈家本为司法大臣,张謇为农工商大臣,吴信锋为邮传部大臣,达寿为理藩大臣。并以胡惟德、乌珍、陈锦涛、杨度、田文烈、谭学衡、德兴阿、熙彦、梁加浩、荣勋分任各部副臣。

    刘飞扬的内阁成员中大多为他的嫡系,没有皇室成员,但是并没有排斥民主党和满人。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