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46章 好人易中海,李爱国布局农机,机械厂的风波,电饭锅 (第2/3页)
上挑:“具体怎么个分法?”
“现在咱们在省、地、县、公社都有农机站,发挥的作用经常重合。”
“我看可以搞分级制度,省地县三级为农机管理机构,负责供应、管理,公社农机站作为最基础,负责培训和维护。”
李爱国把后世的一些农机经验全都讲了出来。
民以食为天。
其实国内的农机发展一直被重视。
在打开市场之前,就已经建立从科研、鉴定、生产、供销、管理、修理和使用维护等,功能齐全的一整套农机体系。
可以说,农机工业是当时最齐全的一个工业体系。
市场开放之后,国内的小农机之所以能迅速发展起来,跟这种工业体系的建立分不开关系。
前人种树后人乘凉。
要是不种那棵树,就算本事再大,也没办法乘凉。
“这个办法好啊,清晰明了的规范了各级农机站的作用,我看可以。”一机部的领导也是负责农机方面的,瞬间意识到分级制度的好处。
“我回去之后,会把您的意见汇报上去。”
“邢段长,爱国同志还是个管理人才啊。”一机部的领导看向邢段长。
“爱国同志喜欢学习,看过很多书,不过经验不足,只能算建议啊。”邢段长这话的意思很明显,要是搞出什么问题来,你们千万别想着找后账。
“您多虑了,我很肯定这种分级制度确实有可行之处。”
一机部的领导着急着汇报工作,没有多耽误时间,就离开了。
回到部委,领导写了一份报告,拿到了大会上做讨论。
部里面正发愁该如何有效的规划农机工作,现在看到报告,个个都点头赞同。
“这办法解决了权责不明的问题。”
“是啊,我建议可以建立一个农业机械总公司,将各省地县的农机站转变成农机分公司。”
“农机站的农机员们可以从社员里挑选,亦工亦农,更有利于掌握当地具体情况。”
部委的领导和专家们商量了一番后,最终确定了农机工作改革方案,撰写成报告递交到了上级领导面前。
上级领导翻阅到最后,看到上面有李爱国的名字,惊讶道:“爱国同志也参与了这份工作?”
“是的,其实分级制度就是爱国同志提出来的。”一机部的领导没有隐瞒,把情况讲了一遍。
上级领导听完后,点点头道:“爱国同志一直很关心农业生产啊,我听说他搞的那个玉米种子,打算在铁道的农垦田里播种,盯一下,要是可行的话,尽快在全国推广开来。”
这话是对农业方面领导讲的。
“我们也接到了农科院方面的报告,齐教授他们已经出发了,另外,我们还打算协调一批技术员过去,指导社员们种植。”农业方面的领导回答道。
“好,这农机改革方案我看可以,就按照这个办吧。”上级领导最终一锤子定音。
李爱国三天后得知农机改革方案得到通过的。
“爱国,你还不知道吧,我们公社得到了上面的通知,农机站要改了。
站里面那几个吃闲饭的被调走了,以后会从公社里选拔农机人才,二牛和几个驾驶员估计以后能吃上国家粮食了。”
老魏村长从四不像里跳下来,给李爱国递了根烟。
这烟赫然是大前门,虽然只要两毛二一包,平常人却舍不得。
也是,现在魏庄公社的代购生意搞得风风火火,周围几个公社都把山货送到魏庄公社,然后再运到前门机务段。
虽然魏庄公社没有压低价格,只相当于帮忙,但是那些公社都记着呢,也不会亏着魏庄公社了。
魏庄公社里的日子比其他公社好多了。
看着面前的火车司机,负责开车的二牛就想起了当年冒雨救援火车的事儿。
要不是当年结下了善缘,这好事儿也轮不到魏庄公社。
“这可是大好事!”李爱国正逢下班,也没啥事,索性就蹲在工作室门口,跟老魏他们唠上了,“多培养些懂农机的,往后啊,收割机、播种机啥的,也都能派上用场了。”
“收割机?”二牛疑惑。
“就是那种大铁家伙,”李爱国比划着,说得简单直接,“开进地里,麦穗打这头进去,麦粒儿打那头就出来了。”
“呀!”二牛眼睛瞪圆了,“镰刀都不用?石碾子也省了?真有这神奇的机器?”
他满脸写着不信。
更别说还有直接播种的机器了。
那以后当社员,只要坐在地头,看着机器干活就行了。
哪有那么美的事儿。
李爱国笑着看了看远处的红霞。
“会有的。”
****
部委的红头文件送到了机械厂之后,四不像的量产工作正式提上了日程。
机械厂内人声沸腾,个个脸上都挂着兴奋的神采。
刘峰召开了全体会议,强调了此次量产的重要性,要求技术科和车间部门全力配合。
会议结束后,厂里面领导们各自回到自己的工作岗位上,为即将到来的量产工作做准备。
隔天,野生汽车带领的技术专家组来到了机械厂里面。
刘峰为他们召开了欢迎会,并且号召所有领导和职工向铁道老大哥学习,保质保量的完成生产任务。
“部委交给我们的任务是五百辆,一定要赶在月底完成!”
刘峰讲完话,看向了生产科的赵安南:“安南同志,你在这里做个保证吧。”
生产科在厂里面负责物料调度,生产计划等工作,是具体负责抓生产的最基层单位。
生产科的赵安南站起身表了态:“我们生产科一定全力支持四不像的量产。”
“好好好,这事儿就这么定了。”
会议结束后,刘峰刚回到办公室,赵安南就敲开了办公室的门。
他手里还拿了一沓单据。
“厂长,这是上次我出差到南方需要报销的单子,财务科那边要求您签字,您看看。”
刘峰接过单子看了两眼,眉头微微皱起来:“安南同志,按照规定,你上次前往羊城,是参加会议,怎么在招待所里开了三间房,还有这用餐花销,三天时间花费了六十三块五毛钱,不是有点多了?”
赵安南本来还不在意,听到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