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54章 航空部门的大会,混个脸熟,航标,秦京茹来了,许大茂挨打 (第2/3页)
你们这阵子辛苦了。”
“这次多亏了铁道部门的帮忙。”航空部门的领导把航空标准配件出炉的始末讲了出来。
“是李爱国同志啊,也难怪了,上次航空高空台的方案也是他提出来的吧?”
上级领导笑了笑,他现在对这火车司机的事情已经不像原本那么吃惊了。
提起航空高空台,上级领导又看着航空部门的领导问道:“高空台的选址确定了吗?”
“我们已经派了一支十八人组成的团队入了川,估计很快就能确定高空台的位置。”航空领导回答。
“高空台关系到我们航空工业的未来,要抓点紧啊。”上级领导说着话,拿起笔在方案签上了名字。
“还有,我建议你们航空部门召开一个会议,来统一思想认识,要做好思想工作。”
“是。”航空部门的领导接过了报告,正准备离开。
上级领导又开口了:“让爱国同志参加会议。”
航空的领导心中一震。
这个决定看似毫无意义,却意义深远啊。
这是要让李爱国介入航空工业的节奏。
其实想想也是。
李爱国现在负责武装直升机的研发也就罢了,关键是他接连提出的两个方案,都直击了这年代航空工业发展的缺陷。
上面有这种想法也很正常的。
周一上午,航空部门在大礼堂召开了航空标准配件统一研讨会。
参与会议的人员来自各个研究所,几个飞机厂,还有部委的领导们,以及一线的技术人员代表。
气氛非常热烈。
这年代研讨会就是这样,大家伙可以畅所欲言,就连领导的面子都不给。
李爱国接到通知要去大会上发言的时候,还有一些犹豫。
毕竟航空部门的会议,他作为一个铁道方面的同志出现在那里,太显眼了。
本来李爱国打算让齐教授代替自己去开会,以齐教授的级别,做这个报告的效果比自己要好得多。
齐教授这几天也在帮着搞配件标准化,了解其中的详情,已经答应下来了,航空部门的大领导又亲自点了名。
“爱国,你自己上吧,据说是上面的意思。”
“上面?哪个上面?”
齐教授没有回答,指了指海子方向。
李爱国没有多说什么,拿起资料,挎着帆布包带着齐教授就去了航空部门。
会议已经持续了两天,李爱国坐在下面听了两天。
这年代的航空专家和技术员们都是有两把刷子的,虽然没有成套的体系,但是能够从无到有建立航空工业的基础,由此可见他们的能力。
李爱国也感觉受益匪浅,很多以前没有想明白的东西,现在也触类旁通了。
到了第二天下午,会场的主持人宣布道:“下面由前门机务段的李爱国同志作报告,报告名为《关于铁道配件标准体系的基础理论》”
原本按照齐教授和苏工的想法,这次报告的内容应该跟航空配件标准有关,这一想法被李爱国拒绝了。
李爱国并不觉得自己在航空上的认识比这些专家和技术员们高,只是站在历史的肩膀上,看得比较远罢了。
参会的人员明显的愣了一下,然后才开始鼓掌。
等看到李爱国站起身朝着主席台上走去,会场内立刻议论纷纷。
“铁道上的同志?这是怎么回事?”
“据说咱们这次航空配件标准就是参考了铁道配件标准,领导这才把铁标的起草人请来了。”
“此人也太年轻了吧。”
“据说还是全国劳动模范,上面点名表扬过的。”
“难怪了。”
会场内大部分都惊讶于铁道部门的人出现在这里,等搞清楚李爱国的身份,也就释然了。
只是感觉此人太年轻了,年轻得不像话了。
李爱国倒是没有紧张,毕竟他参加过新春茶话会,什么大场面没见过。
李爱国站定后并没有立刻开始发言,等下面安静下来后,才不慌不忙的做报告。
随着李爱国的报告持续进行,那些航空专家和工程师们看向他的眼神从原本的质疑变成了惊讶。
“原来这一整套系统是这么建立的。”
“有点东西啊,有些东西我也想过,但是总觉得隔着一层纸,怎么也想不明白,现在一下子敞亮了。”
“这种标准制定办法,不但科学,还特别实用。”
“难怪领导要请人家来作报告。”
“别说话,都认真学习。”
“快记下来。”
李爱国的报告,是以铁道配件标准建立的体系为主,内容涵盖了标准制定、质量控制、技术创新、冗余保护机制各个方面的内容,侧重于理论。
报告虽只局限于铁道配件标准,但是触类旁通,足以推导出航空配件的标准,这种成套的理论给参会人员带来了极大的震撼。
另外,因为报告内容并没有涉及航空配件标准,也不至于被有心人指责是胡乱插手别人的工作。
航空领导一下子明白了,笑道:“难怪老藤说这小子特别谨慎。”
李爱国的报告很快做完了。
随着最后一道声音落下,会场内瞬间安静了下来,那些专家和工程师们似乎觉得他还要继续做报告。
航空领导此时站起身来鼓了掌,大家伙才反应过来,纷纷站起身来,会场内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航空领导跟李爱国握了握手说道:“爱国同志,讲得很好啊,以后要多多的到我们这边来交流。”
李爱国看看航空领导,再看看下面那些专家和工程师,好像明白了上面的意思。
这是让他先混个脸熟啊,哈哈。
领导清了清嗓子,大声说道:“刚才爱国同志的报告大家伙都听了,铁道部门能够建立铁标,咱们作为天上飞的,也不能落后,也要建立自己的标准,我看这个标准就叫做航标吧。”
“现在继续下一项.”
下一个报告者上台,李爱国走下了台,一路上不时有专家和工程师伸出手跟他握手。
会议结束后,航空部门照例邀请专家和工程师们留下来用餐。
航空部门的餐食标准可比铁道高不少,有很多就算是花钱也买不到,李爱国自然留了下来。
聚餐的时候,不时有飞机场和航空研究所的专家过来。
有的只是打招呼,有的是问问题,李爱国还见到了不少后世在报纸才能见到的面孔。
经过这场报告会,李爱国这个名字在航空系统,有了一些小名声。
两个月之后,航空部门公布了国内第一个航空配件标准,简称航标。
当年节省了至少百分之二十的资金,减少了大量损耗。
当然了,这些都是后话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