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80章 蒋琬 (第2/3页)
因此,众人就逐渐对他感到佩服和认可。
延熙元年(公元238年),蒋琬率大军北上防备曹魏入侵,驻扎在汉中。
次年三月,后主刘禅擢升蒋琬为大司马,并下诏给蒋琬,命他开府治事。
大司马府的东曹掾杨戏,生性高傲而不讲礼节;
蒋琬平常和他谈论事情,他经常故意不回答。
有人因此想陷害杨戏,对蒋琬说杨戏怠慢于上级,应该治罪。
蒋琬却为杨戏说话,认为每个人想法都不一样,杨戏不回答自己的话,是因为他有不同的看法,
既不愿违背本心表示赞同,又不便公开反驳表示反对,才会默然无语,这正是杨戏的爽快之处。
担任督农的杨敏曾诋毁蒋琬,说他做事糊涂,不及前任主政的诸葛亮。
有人把这话告诉了蒋琬,督察百官的官员请求对杨敏追究治罪。
蒋琬却认为自己的确不如前任主政大臣诸葛亮,没有什么好追究的。
督察百官的官员一再要求,要追查杨敏诋毁蒋琬做事糊涂的言论。
蒋琬还是表示,不必追究。后来杨敏因违反法度被关进监狱,众人都担心他必死无疑;
然而蒋琬处理这件事时却毫无偏见,杨敏得以免判重刑,蒋琬为政时从不因个人好恶偏离正道。
蒋琬认为,过去诸葛亮多次进攻秦川之地,因为道路险陡、运输艰难,始终未能成功;不如顺汉水东下进攻曹魏。
于是下令大量制造舟船,想乘船经由汉水、沔水走水路袭击魏国的魏兴、上庸二郡。
然而,碰巧蒋琬旧病接连发作,他的谋划没有得到实施。
而群臣认为,如果走水路东征曹魏,如果不能成功,想要回军返回就非常困难,不是良策。
后主刘禅派遣尚书令费祎、中监军姜维等人,前去汉中向蒋琬说明了走水路东征的坏处。
延熙六年(公元243年),蒋琬向后主刘禅上了一道奏疏,表示自己过去六年屯兵汉中,却始终没能取得什么成果,为此忧虑不已。
如今曹魏强大,只有联合东吴首尾夹击,才能实现吞灭曹魏的志愿。
但是吴蜀两国共同约定向曹魏发起进攻,已经有两三次,却都没能实现预定计划。
考虑到眼下艰难的局面,唯有进取凉州才是上策;因此蒋琬推荐姜维担任凉州刺史。
如果姜维率大军进占河西地区,自己可以率军接应,作为后援。
蒋琬认为涪县(今四川绵阳)水陆交通连接四方,如果东、北两面出现外来威胁,赶往援救都比较便利。
于是,蒋琬率军从汉中退回,转而驻守在涪县。
然而此时蒋琬的疾病也日益严重,延熙九年(公元246年),蒋琬因病去世。
蒋琬死后,被追谥为恭侯,他的儿子蒋斌继承了他的爵位,担任绥武将军、汉城护军。
蜀汉丞相诸葛亮评价蒋琬“讬志忠雅”,“社稷之器,非百里之才也”,认为蒋琬与费祎、董允等人都是忠正贤良,
能赴国难的大臣,只要后主刘禅能亲信他们,兴复汉室指日可待;自己死后,国家大事可以托付给蒋琬。
晋朝史家陈寿评价:蒋琬方正严肃而有威仪;费祎宽厚通达而善于与人相处,
两人都能继承诸葛亮定下的制度,因循而不改变,因此蜀国边境才能长期无事,国家才能保持稳定。
晋朝史家袁宏评价:蒋琬立身不忘中正,并未一味因循守旧,本质上性情儒雅,在丞相诸葛亮去世后,
承当辅佐国政的重任,提拔任用贤能而自己保持恭谨,长此以往,实在是值得敬重。
晋朝史家裴松之评价:蒋琬与费祎主持朝政,完全遵循诸葛亮定下的制度,
从不为了功劳而妄自行动,让国家政事有所荒废,对外打退了魏国的进攻,
对内保持国家安稳,治理小国的办法,修生养息的道理,没有比他们做得更好的了。
明末清初学者王夫之评价:蒋琬改变诸葛亮时期的谋划,想让军队乘船顺汉水、沔水而下,袭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