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34章 在北方-天灾中的契机 (第1/3页)
尖利的鸣笛声响彻车站,蒸汽车头喷出的白色水雾,把这个位于山西南部临汾县的小车站,装扮仿佛人间仙境。
但这不是仙境,而是一个没有站台,没有安检,也不需要买票的火车站。
听到火车到站,数万提着包裹,举着儿女的移民就开始大声喧哗,许多人奋力往前挤,生怕自己上不了车。
大人喊,小孩哭,眼看就要发生踩踏事故。
只听一阵铜哨声响起,大量身穿交领制服,下身绑腿,脑袋上戴着黑色大帽的车站警察整齐跑了过来。
一顿表面裹着橡胶的短棍下去,秩序立刻就维护住了。
闹得最凶的挨了打不敢再言语,其他乱挤的更不敢继续动弹,人群在警察的安排下,迅速被分成了二十份。
因为这辆蒸汽火车的车厢刚好二十节,每一节安排了五个警察维持秩序。
壮汉万全忠,呃,这啥名字!
因行五,万全忠一般也被乡人叫做万五,他脖子上骑着大女儿,两手各提着一个儿子,大步流星的走在前面。
万五的老婆也是个彪悍的健妇,肩膀上扛着巨大的包裹,走起路来虎虎生风,把周围的男人都挤的纷纷踉跄向两边。
不过万五这时的样子有些狼狈,因为刚才就是他往前冲的最猛,因此被维护秩序的警察打的最狠,额头都破了个口子,正在不停往下滴答血珠。
但也正因为这些鲜血,附近的警察都开始关注着万五。
好不容易上了火车,万五来不及放下脖子上的女儿,就开始清点跟着他的乡党和同工,生怕少了一人。
这些人是跟着他从关中平原的商州,数百里赶到临汾的,万五觉得自己对他们有责任,一路上特别关照。
至于他们为什么要从关中跑到东北边的临汾,自然是从关中平原往西发的蒸汽火车运力不够,他们只能北上,走银(川)太(原)线往西。
而这趟从太原到银川的铁路,是两年前由交通部和工部在皇次子魏王莫洲榆的统合下打通的。
这是一条非常重要的铁路,因为历来从山西往兰银地区,无不受阻于高大险峻的吕梁山。
但凡东西多一点,物件大一点,就只能要么走北边草原,要么从南边的关中过。
而银太线在这几年才开始成熟的硝化甘油炸药、铁路石拱桥和隧洞技术的支持下。
从临汾西面的薛公岭,穿过了原本难以通行的吕梁山,成功打通了晋南地区通往兰银地区的交通线。
银太线全长五百四十公里,共动员铁路兵七万,民夫六十一万人次,牺牲四百余人,耗时五年,花费超两千一百万银元建成。
将太原至银川二十天左右的旅程,大幅缩短为十个小时上下,是大虞朝这些年最重要的铁路项目。
或许是天佑大虞,银太线刚刚建成,就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因为1812-1815四年间,大虞发生了历史上罕见的华北大蝗灾,波及河北全境,山西大部分府县和山东、河南的部分地区。
最严重的河北地区粮食减产达到了百分之七十六,核心的顺德府(邢台)、广平府(邯郸)千里无绿色,树木和野草都几乎被啃食干净。
这在历史上同样发生过。
历史上最严重的1813年,在清政府的低效治理下,河北爆发了大规模饥荒和瘟疫。
北京以南,千里无鸡鸣,白骨相枕籍,百姓们不得不四处逃难乃至易子相食,仅仅1813年一年,死者就高达近百万。
这也是天理教能冲进紫禁城,李文成、牛亮臣等人在滑县、曹县掀起大规模起义的最大原因,确实是活不下去了。
而在大虞朝,救灾的能力和意愿比满清强不说,出路更是多,把移民往西和往东北填,就是最好的办法。
以至于莫子布在北京城看着漫天蝗虫飞舞哭笑不得,因为1813到1815这三年移民数量激增,比之前十年还多。
他也是通过这三年,才发现他治下的百姓多成了什么样子。
于是莫子布立刻命令铁道部和府县衙门放开铁路限制,由皇室、政府两方各补贴四百万银元给西北局兰银铁路司,让难民无偿乘坐火车向西。
这让刚刚建成的银太线,立刻发挥了巨大作用。
中原的移民通过这条一路铁路快速转移到银川之后,再乘坐银(川)沙(州)线到达后世的敦煌,做到了接近两千公里,百姓基本不需要徒步的壮举。
而在大虞,敦煌所在的沙州就已经是安西使司的管辖范围了,经过几十年的实践,安西使司接洽移民的经验极为丰富。
只要从这里穿过星星峡到达哈密,就能继续乘坐火车,最后到达安西各处。
因此,万五虽然被打了个头破血流,但心里并没有多少怨气,他知道不管怎么折腾,皇帝还是在管他们这些人的死活。
这是很不容易的,要知道这家伙可不是个省油的灯。
历史上万五是关中箱工的首领,为人仗义疏财,好打抱不平,他在嘉庆十八年(1813)领导了陕西箱工起义,打死绿营兵上万,绝不是个忍气吞声的人。
“五哥,你擦擦血,这火车上会放饭,一会咱们少吃点你多吃点补补身子,到了银川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