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1章、太子的信 (第2/3页)
、路桥、备灾救灾、医养抚恤……说白了,地方上既然要做的事情更多,名目就会更多。
虽然如今都开始实行徭役采买,但地方上总需要有牵头组织的“承包方”。
这些承包方还能是谁?当然只能是有闲暇、有资源进行组织的地方大户。
只要几年上十年下来,他们尽管在“厉行优免”、“厉行商税”的过程里“损失”了一些,但度过泰昌朝初年敏感时期之后的聪明士绅大户又从这新的利益机会里积攒了更多的资本。
就算有宗明号、昌明号等一些中枢垂直力量的参与,地方上大部分比例的官田、官产等仍然主要由地方大族参与。
有钱,有人脉,有的是法子在不闹出大矛盾的情况下让资产不断增值。比如说,土地兼并的趋势只是放缓但没有改变,比如说有些士绅大户拥有了更多的纯粹雇工。
再比如说,依托各种货币之间的“汇率差”,升斗小民在这么多年的日常生活里仍旧被一道道盘剥着。
生活状态当然有所改善,毕竟朱常洛已经勤勉用心了这么多年。
但遇到今年这种特殊情况,在某种必然出现的“人祸”面前,贫民百姓则自然更加脆弱。
加上他们本身见识不多,容易被威逼利诱,于是朱由检真正微服出行深入民间之后才大受震撼。
正如他所说,尽管朱常洛对他的教育很严格,他也一直认为自己过的是节俭生活,更加知道普通百姓生活水平当然远不如他,可这个度在哪里,只有他自己真正看到了才知道。
尤其是在北京城里,在紫禁城内外,他一直认为如今已经是盛世。
衣不蔽体是直接的视觉冲击,面对未来的焦虑冲动是心灵冲击。
“……譬如孔氏不少族人,便实则暗中大收私钱。儿臣听说衍圣公严令族中悉遵朝廷政令,孔氏不少族人则清楚朝廷断不会因此让万民因私钱兑新钱亏损过巨,因此他们实则并不惧手中私钱多。然谣言四起,小民惶恐,彼辈闭店歇业,暗中则有不少牙人自称有门路,小民以私钱购买所需之物,所付私钱作价竟不比宝钞好多少。”
“地方秋冬大集则称秋粮征收之际忙碌,不少人有心无心拦阻,而至于人力不足。兼有大户挤兑秋冬大集现银现钱,卖出买进,内外勾结。分明是利于小民之善政,然小民跋涉数十里,严冬之际露于野,却往往遭遇大集周转不便,银钱告罄百货不足。儿臣愤懑之下,自荐到腾县大集帮忙,更显露身份以震慑胥吏差役,腾县大集乱象才稍得缓解。不料……”
后面就是这一次遇刺的详细经过了。
朱由检是年轻人。
在朱常洛的教育下,他从小开始明白自己身上肩负的重任,对未来自然有使命感。
为了遏制腾县那秋冬大集里的乱象,他只是在腾县官吏体系里显露了身份。为了保证带着自家一点余粮或其他货物、私钱跋涉很远到大集的小民能够卖出东西、平价买到东西,他甚至亲自到了柜台那边。
这样的“平价大集市”已经是不少小民买到足够日常所需、好好过这个年的最佳地方。以目前的人手和组织能力,一个县能搞一个这样的地方已经是很艰难了。而那么多人远途至此,现场秩序自然要维持,比如说排队必须要有。
朱由检就是担心又是不少士绅大户组织他们手底下的人力排在前面,让那些真正的贫民百姓露宿野外,过来一次还得花几天才能达成所愿。
想要有更好的秩序、好好甄别,反而会降低效率。
再加上有些人暗中鼓噪,后面有一天,已经在那里逗留了许久却始终还没能排到的不少人情绪被点燃了。
拥堵、冲集甚至准备哄抢。就在这样的混乱之中,行刺发生了。
是兖州府和腾县的官员带着治安居、治安署的新力量到了现场,高呼太子遇刺,这才让局面稳定下来,谁都知道摊上大事了。
之后自然是第一时间控制现场。朱由检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