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于道各努力,千里自同风(七) (第2/3页)
就觉得有意思,而且自动就勾勒出了一些情节了,我觉得要是你做的,那就有很多画面了。”陈旭冉眼睛亮起眨了眨。
“这是脑补,你知道我们的风格,也自然能想象一下。也算是品牌效应,是产品基因,”张晨说着,他觉得应该给王博文和陈旭冉讲细一点,因为以后这两位去忽悠别人的时候,用的也就是这套理论:“我们有《情感调解室》又有《七日约定》这种节目,自然就会让人知道我们的风格,专注人物的细腻情感,专注大家在不经意的闪光点,故事感这不就是来了。所以我尽管只说了一个标题,你就立即能猜到大致的内容,闪光点,期待感也就有了,如果我们真在这方面爆出几部好剧,那以后这就是个金字招牌,就是一座挖不完的金矿。”
“《编辑部故事》那种,那可不敢搞啊,现在审查很谨慎的,一不注意就没了。”还是老王很有些觉悟,皱眉摇头。
“那不一样,之前的轻喜剧有些尺度过大,辛辣讽刺了。有时候不窥全貌也不要做单一的评价,所以可以减少这些有隐喻的东西,朝着生活化,夸张,搞笑,接地气方面发展。”
“而我们要小成本去撬动这个大杠杆。不要投入过大,那也没有必要,因为我们走的就是情感路线。关注于人物的矛盾和互动才是其中精彩的部分。”
“我想了一下,如果要凑一个情景喜剧,不如聚焦一下目前社会热点,就下岗潮之后,一批原国营厂职工为了生活,在一个老旧小区门口合伙开一家“国营风”的饭店,那么剧名就叫《老友饭店》。他们有的是机修工,有的曾是车间主任,有的甚至是厂广播员,开饭店只是他们再就业的临时过渡,可没想到这个小店越来越红火,每天都是社会百态。”
张晨又根据后世的一些轻喜剧段子,现编了一些桥段,给他们说起来,听得三个人或讶异,获忍俊不禁,陈旭冉更是“咯咯咯”“好有意思”的笑个不停。
“主要是顾客也可以是群像,菜市场老板,出租车司机,小区民警,电视台记者,年轻创业者,成功学培训讲师……这样每集都可以围绕这样的人物,发生一个和他们身份相关,关乎社会热点的故事。最后的主题是拍出‘下岗后的尊严和笑声’,是一群人重新发明生活的故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