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412章 瑞典文学院终于低下了它那高傲的头颅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第412章 瑞典文学院终于低下了它那高傲的头颅 (第1/3页)

    话说到这个份上,谢尔也就不再劝戒北川秀延迟《7月22日》的发表了。

    如果为了能稳当拿到诺贝尔文学奖,就要求他压抑自己的创作欲望,那就是在让北川秀违背他说的“人类进步的阶梯是文学作品,而不是文学奖项”这句至理名言。

    此时已经把北川秀说的这句话奉为新人生信条的终身评委们,当然不会让北川秀去做这么离谱的事。

    两边就此事达成一致后,话题很快又回到了阿廖沙自传体三部曲上。

    一群老头老太真的很想知道《在人间》和《我的大学》会写些什么,它们会不会在《童年》的基础上继续深挖十八世纪七八十年代沙俄的社会现状,会不会在《童年》的高质量上还有所突破和进步。

    之前北川秀已经提过他的采风和经历,但有了刚才那句至理名言后,老头老太们对他的感观提升不少,觉得后续的两部作品绝对值得期待,瞬间又有了深入了解的兴致。

    北川秀也没扫兴,在不涉及到具体剧情和核心内容的基础上,尽量把三部曲的后两部揉碎了讲给老头老太们听。

    “从下诺夫哥罗德的乡镇到市区,再从这个鱼龙混杂的都市前往沙俄的文化科技中心喀山,阿廖沙也一步步从三岁孩童成长为二十来岁的有志青年.

    《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不仅预示着主人公的年纪变化,也在暗示他的社会经历和未来人生。

    这真是难以言说的优秀创作技法啊!

    好像在阿廖沙自传体三部曲前,我还没见过类似的系列作.”

    年迈的谢尔就是瑞典文学院的一尊活化石。

    他在作者生涯期间,曾写出过不少震惊世界文坛的中短篇,后来又在生涯末年写过一部拿了英国布克文学奖的长篇,可以说在文学题材上实现了人人艳羡的大满贯。

    谢尔唯一的遗憾便是多次提名诺贝尔文学奖,却屡次和它擦肩而过——

    无论是作者时期还是评委时期,他都没怀疑过诺贝尔文学奖的公正性。

    他当评委会主席这些年,也在极力促成公平公正的诺贝尔文学奖颁发环境。

    可惜很多事情不是他一个人能决定的。

    为了能保证自己对新时代文学依旧持有敏锐的判断力和接纳度,谢尔从未停止过对新时代文学作品的阅读以及鉴赏。

    他说自己从未见过类似的创作手法在任何系列作上显现过,那基本代表北川秀写的阿廖沙自传体三部曲就是开创了这种技法的先河!

    克努特和马悦然对视一眼,都觉得谢尔这些话未来可以写进北川秀的评奖词里。

    表达完对北川秀的敬意与尊崇后,谢尔又提了一次能否让瑞典文学院下辖的出版社出版阿廖沙自传体三部曲。

    和马悦然一样,几乎每个终身评委名下都有自己的出版社与文娱公司,他们力捧一些自己看好的文学家参选,也是为了让他们的实体书跟着大卖。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就算是他们这些最顶尖的文学家,也免不了一个利字。

    这也是当初阿尔诺俱乐部能招徕到很多西方世界顶级文学家的原因。

    只要给够了钱,文人的笔最后会写什么,还不是给钱的人说了算?

    不过谢尔有点不同。

    年近八十的他早已没了物质上的欲望,他不缺钱,他的家族也是斯德哥尔摩当地的豪门世家。

    他有生之年最在意的是这个他工作了几十年的文学院。

    阿尔诺事件后,瑞典文学院和诺贝尔文学奖的风评瞬间稀烂,曾被无数书迷和文学家誉为“世界书院”的瑞典文学院更是公信力全无。

    谢尔无法容忍这些事情全发生在他的任期上,更不能接受自己将成为诺贝尔文学奖评委会有史以来差评最多的主席。

    现在连学院门口的座右铭石碑都被斯德哥尔摩大学的人给搬走了!

    昨天的公开课上,佩特·迪蒙不理智的提问,以及那路人皆知的白左心思又让瑞典文学院遭到了外界的一波质疑。

    再这么下去,学院就要变成无人问津的破烂地方了。

    他必须重振瑞典文学院的荣光。

    怎样才能让已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