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4章 签售会 (第3/3页)
质量第一、立字当头、贵在创新。”
强调“百花齐放”。
强调“创新”。
这说明冯沐也是在努力改变和反省自己在文学上的旧有观念的。
“《中国作家》要约我这篇稿子?”
“对。”见江弦有些犹豫,冯骥才连忙道:“你别觉得我们这刊物才办两年,没什么底子,看不上我们,这两年作协对我们是很重视的,王濛的新短篇、姚雪垠的新长篇、陆文夫的新中篇这都拿给了我们,作协那边儿的方向是把咱们这本刊物往大型期刊上做,当作协的灵魂刊物来作,规格拉的很高”
“大冯,你误会我意思了,我没看不上你们,作协对这部刊物有多重视,我也清楚。”
江弦道:“只不过我这篇新作品是一篇儿童文学,恐怕不太适合在你们这部刊物上发表。”
“儿童文学?”
冯骥才挠挠头,然后有些难以置信的看一眼江弦,“你啊?”
“是啊。”
江弦点点头,“之前《儿童文学》来跟我约过这篇稿子,我还没答应,所以拿给你们《中国作家》也不是不行,但是这篇是儿童文学,就是怕有点儿不太符合你们这部刊物的风格。”
“这倒也是。”
冯骥才一琢磨,“倒不是说适合不适合我们这刊物,你的作品我们肯定想要,就是我怕耽误了你这,我们这刊物肯定是主要拿给成人看的,小孩儿看的比较少。”
“那你还要么?”江弦道:“你要的话我肯定拿给你。”
江弦这话不是开玩笑,这些年冯骥才又是给他写稿子,又是给他递稿子,他冲冯骥才约稿,冯骥才从来也没犹豫过,这会儿冯骥才找他约稿子,就冲着这些年这些交情,他也没道理不约给他。
“算了算了。”
冯骥才摇摇头,“以后吧,以后有机会再约吧。”
俩人说完话,江弦又和在场其他作家打过招呼,今儿确实来了不少的作家,在当下文坛都很有名望。
像是刘恒,一开始在《京城文学》当编辑,同时不断发表作品,这几年终于写了出来。
还有王安忆,自从美国回国以后,王安忆的写作就仿佛进入了一个爆发期,还把在美国爱荷华学习那段经历写了本游记叫《母女漫游美利坚》。
江弦可听说了,这书卖的特别火,后来他自己也拿来看了看,发现在书里王安忆写了挺多他在美国的事迹,像是刚到美国在机场因为姓氏问题自己被海关盘问,最后是江弦以“流利的英语”帮她解围,王安忆反思说那时候的自己非常不成熟,但这不能归结于年龄问题,因为同年纪的江弦有着和她完全不同的做事方式。
另外非常有意思的一点就是,这部《母女漫游美利坚》是王安忆和她母亲茹志鹃合著的,因此,江弦看完王安忆记述他的部分,又能看到她母亲茹志鹃对他的记述。
茹志鹃对江弦的高光时刻记录的非常清晰,显然给她留了很深的印象,其中就包括了江弦在旧金山餐馆,和那省的文艺界人士侯北人、陈若曦女士等人吃饭,在吃饭时,因为邻桌那省几名青年“工农兵文学”的讥讽,语气平静的说出了一句振聋发聩的话:
“一个艺术家,第一要有祖国,第二要有世界。”
总之,这书看完,江弦觉得茹志鹃和王安忆母女俩应该付一份版权费给他,写了太多关于他在美国的所作所为了,不是江弦自夸,这书卖的畅销,估摸着没少占他的便宜。
当然了,这事儿茹志鹃和王安忆也是提前和他打过招呼的,不存在未经他允许就随便写的情况。
除了王安忆,还有史铁生,还有莫言
总之,看着在场这些非常熟悉的作家,竟然因为一场签售会凑到一块儿,江弦相当欣慰。
至于刘恒、王安忆他们,看着江弦备受读者欢迎的身影,心里也是五味杂陈。
这位真是文坛不倒翁啊!
我们还没火的时候他就火。
我们现在火了,他还火!
而且这个“火”的意思是,他一如既往的处在文学界人气最高的位置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