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像海的湖与童年的乡村奶奶的乡村 (第2/3页)
最高明的吃法就是吃饭时先把蛋清吃完,把整个蛋黄留下来,在出门找小伙伴们玩时再把留下的整个咸蛋黄放到嘴慢慢咀嚼,那种油香简直令人满足的晕眩!
这两只大鹅还有一种取代狗的功能,每当有生人或不速之客来家,她俩就煽动起翅膀追得人满院跑,严重的还会被她们长嘴咬住扭出一块紫疙瘩。因此全村的人都对奶奶家的这两只大白鹅心存忌惮!
但后来发生了一幕惨剧令我悲痛欲绝并平生第一次产生了仇恨的情绪。那个年代有一种约定俗成的规矩即公社或县里的干部来村里检查工作时一般挨家派饭,轮到谁家都要拿出最好吃的东西招待领导。那次轮到我家,奶奶只能杀了一只大白鹅,把它的脖子剁掉后还活蹦乱跳在院里奔跑了十几分钟,弄得遍地都是血,极其残忍和悲伤。至今想起仍心疼不止、目眦欲裂……
12.猫与老鼠及燕子
奶奶家的猫主要职责是抓粮仓里的鼠,有一天下午我看到她与一只身量仿佛的硕鼠在院里对峙,被激怒的老猫竟发出了虎啸,一举吓坏了鼠并将其活活咬死!但是这只猫也因为馋犯过一次不可饶恕的错误:某一天家里人都不在时,它竞攀上厨房的屋梁把每年春天来此筑巢的燕子妈妈生的小燕子们吃掉了!令全家人气急败坏地把它给赶跑了……因为燕子在乡下被视为吉祥物,连孩子们都不允许拿弹弓打她,老人们说那会让人眼睛刹间变瞎。有一首儿歌至今记忆犹新:小燕子,穿花衣,年年春天来这里。我问燕子你为啥来?燕子说:“这里的春天最美丽!”……
13. 除“夕”放鞭炮
小时候在乡村在奶奶家最盼的就是过年三十,一是可以吃好吃的,吃杀猪菜吃饺子;二是爸爸会从城里回来过年,除了带来村里没有的好吃的,更重要的是能带回可以像***一样排响的小雷鸣鞭炮,还有更刺激就是二踢脚即在地上一响,然后腾空再发出一响,引发小伙伴的等待和欢呼!
但8岁那年因为放二踢脚却发生了一场比较严重的事故:天黑后,我和小伙伴们去村里小学的操场上放鞭炮。因为点燃二踢脚后一直未爆,实在等不急的我竞把脸凑上去检查,结果却突然轰响,我只觉眼前一黑,脸上火辣辣的一阵灼痛,一时就傻住了。小伙伴们吓得赶紧喊来大人,姑姑立刻带着我去村里的梁大夫家,梁大夫的女儿是我的同学,发现我的脸上一片焦糊,被火药粒布满,充满惊恐。梁大夫先帮我清洗后又把火药粒一一清除,消炎后又用纱布包扎好。半个月拆除纱布后,幸好没有出现家人和我都深深担忧的满脸大麻子像小人书中坏蛋一样……
14.粘蜻蜓
童年的乡村,那时不仅没有网络更没有电视,一切的游戏和快乐都与大自然相关且大多数与动物相关。除了之前讲的抓鸟、打田鼠外,还有一种就是粘蜻蜓。所谓粘蜻蜓就是麦桔做成一个三角形框架,然后去屋檐下背阴处去找蜘蛛把蜘蛛网翻到三角架上形成一个密网,再去园子里草甸子上或树林中去粘各种大小不一、颜色各异的蜻蜓,分批装进罐头瓶子带回家,除了留下放飞到屋里窗户上的好看品种外,其余就喂鸡吃,对鸡来说那是鲜活鲜美的美食……
15.武侠小说与听书
小时候在乡村几乎没有什么书读。除了爸爸每次从城里回来省亲带的小人书,题材多是《小兵张Ga 》和八大***。就是在民间流传的《大八义》、《小八义》和《七侠五义》等传统武侠小说。正规的就是《水浒传》。更多的故事都是听村里的一位姓姜的说书先生讲的。所以我从小就喜欢看书听书。一是喜欢武侠,后来进城后尤其上中学和大学期间,开始接触金庸和古龙的现代武侠小说,更是深迷不己,几近疯狂。因此埋下一种影响终生的侠义情结和武侠梦。以至今年进入退休状态,又新买了一整套《古龙武侠小说全集》,重读了一遍。二是听书,自小爱上了讲故事,小学五年级还上了青少年宫的讲故事培训班成了一名故事员,经常在班级、学校、家里,特别是小伙伴中表演。以至于从小学到大学一直都是语文课代表(因此喜欢上了文学并成了一名所谓诗人)。总是被老师点名朗诵课文。大学时代还第一次参加了演讲比赛。工作之后更是了经常出席国内外的诗歌特别是金融、地产和商业论坛做主题讲演。今年退休宅家更是发现和喜欢上了喜马拉雅,不但每天听书,还开了个人帐号和播客,把半生原创的诗歌和随笔自己朗诵,做了“古今中外名人诗人诗传”,“现代诗朗诵”,“五言诗”和“童年与乡村”四个专辑与听众分享并做为个人的纪念。
16.村小学
上世纪七十年代的乡村还有一所小学实属不易。由于村里的孩子少,2-3年级合并上课。一个年级/班也就十几个学生,男女比例差不多。我在村里呆到12岁,上到四年级。学校挨着大队部,由三间连排的泥坯草房组成。有一个很宽敞的操场,四周种满了高大的白杨树,相当于围墙。我们每天在操场上体育课或课间玩耍。男生一般是打三球即篮排足,女生跳格跳皮筋踢毽子。我印象最深的是学校有一位梳着两条长辫子的教音乐的漂亮女教师。她的弟弟与我同班,我经常放学后去他家玩……一转眼到了九十年代我再次回到村里去看望小伙伴们时,发现当年的小学已没有了,只剩下我脑海中栩栩如生的童年欢乐回忆……
17.谷场大战
秋收之际,田野一片金黄如梦如幻。尤其收割完的谷子从田间运回小队的谷场集中晾晒脱粒,山谷般错落的谷场就成了小伙伴的乐园犹如现在城里孩子的游乐场。放学后大家汇聚在此上爬下滑、藏猫猫,嬉戏打闹,仿佛成了欢乐的海洋。一直到太阳西下仍乐此不疲!等大人们大呼小叫喊回家吃晚饭才恋恋不舍的才四散而去。未尽兴的孩子还相约饭后,大人睡觉了再来此夜战一场……
18.猫冬(闲)
上世纪七十年代的黑龙江乡村,冬季将近半年,气温最低零下40度左右。如何打发这漫长、寒冷而闲散的时光即所谓猫冬,成了一幅极具民俗风情的绚丽画面。现代人喜闻乐见的“二人转”其实就发韧于此。另外就是赌博,男人玩排九、女人打纸牌;还有与之洐生的流行甚广的词“搞破鞋”即说的是开放而混乱的男女情事。而孩子们的冬天反而是户外世界为主,雪成了最大的背景和片场,堆雪人、打雪仗,是我和小伙伴们最快乐的游戏。常常玩的废寝忘食!当然最高潮的部分还是过大年,张灯结彩贴对联,扭大秧歌踩高跷;杀年猪全村请客、挨家串门拜年……
19.炮台与胡子
小时候爷爷奶奶家的院子里,除了有一个苞米楼子(用于装玉米棒子等未打成棵粒的成粮)和一个草垛(用于烧火的干草)外,在院子的北边,房子的东北角还有一个炮台的旧址,引起我的好奇。爷爷跟我讲,咱家的这个院子解放前是你太奶奶哥哥家的,叫刘家大院,为了防范和打击胡子,还养了家丁护院。
黑龙江那时风行胡子即通常说的土匪,通常有两类,一类是强人型,从小就喜欢舞枪弄棒,也听过和读过一些侠义故事,于是长大后就占山为王,主要是吃大户所谓杀富但不济贫;另一类是穷人型,实在是活不下去,官逼民反、贫富都抢,横草不过,贼不走空。但绝大多数规模都不大称绺子。
人们耳熟能详的东北土匪传奇主要是从曲波的小说《林海雪原》和后来被蓝. 苹.改编成***的《智取威虎山》知道的。特别是座山雕、许大马棒、谢文东等大匪首几乎家𣈥户晓。
这些胡子除了抢东西外还抢人(土活称扎姑丁),所谓抢人就是抢女人做押寨夫人,供. 匪.首淫乐,成为民间奇谈。
爷爷说他曾亲眼见过胡子进村,后被官兵包围,突围前很是迷信,在东南西北都点上三柱香祈拜,那个方向的香被风吹灭,就从那面冲出去……
东北的胡子结局基本有三种,日本侵占时,抗日的加入了抗日联军,不抗日的成了伪军。国共内战期间也是分成两拨,但解放后就被消灭殆尽了。仅仅成了一种逝去的民间传说……
中国东北的胡子与美国的西部牛仔,除了打家劫舍杀人的恶之外,有一点比较相似即追求“山高皇帝远”、“心远地自偏”的自由不羁精神!
20.革命***的《红灯记》
小时候在乡村的最重要也最期盼的娱乐活动就是1-2月才有一次的露天电影,放映的电影外国片几乎都是前社会主义国家阵营的苏联、罗马尼亚和南斯拉夫的,国内影片主要是八大***,其中的《智取威虎山》和《红灯记》最耳熟能详甚至倒背如流。一是因为前者就发生在牡丹江一带,尤其是《打虎上山》的唱段可谓跌宕起伏、荡气回肠;而后者讲的是和奶奶相关的故事,《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应时应景,所以和小伙伴们不仅不断观赏,既看电影听广播也读小人书,而且还组织剧社自己去演出。场地就选在小队的马厩里,马灯当红灯。我则通常扮演高大上的李玉和,开口即来段西皮二六“临行喝妈一碗酒,浑身是胆雄纠纠”,并随之铿锵念白:“妈,有您这碗酒垫底,什么样的酒我全能对付!
坦率的说***除内容的范式化和意识形态化外,其旋律和唱词有些还是很下功夫和动听的。虽然其当时强制划一和潜移默化的洗脑效果是很明显的,但其反弹和反讽的作用力也更大。特别是八十年代改开后,人们第一次看到了日本电影《追捕》和《望乡》,台湾的琼瑶戏,香港电视剧《上海滩》和美国电视剧《加里森敢死队》等一大批海外及港台的电影电视剧,***就一下子沦为50后60后这两代人聚会时偶尔的怀旧片断和喜剧表演了……
那个年代早已经成为过去,但还会重演吗?!
21. 村民大会与珍宝岛自卫反击战
我是4岁到爷爷奶奶家,8年后即1974年离开那个小乡村的。这个期间正经历了那场急风骤雨,在我的记忆里村里的反映就是村民大会,而且就在我们小学的操场上举办。村里批了二个人,一是我家后排房子的地主老车家,有一个女儿和我是同班同学。住的房子是全村最差最小的草坯房,经常吃了上顿没下顿,刀子嘴豆腐心的奶奶经常做饭后让我给他家送些去。另外一个挨批斗的是说书的姜先生,我很喜欢他讲的故事特别是传统武侠与鬼怪故事。他家的两个女儿长得都挺好看,也是我的同班同学。她俩的妈妈对姜先生很凶,时常吃不上饭,后来瘫痪了,冬天都不烧火,让他睡凉炕……
记得第二件比较大的事就是中苏战争,因为珍宝岛与我所在的密山县仅一县之隔,所以印象还是蛮紧张的。主要的体现就是家家在园子里都挖了防空洞,村里也组织了民兵队发了枪,偶尔训练和演习一下。
但我那时还是个孩子,主要关心的是玩,大自然和田园才是我们的主要目标和活动场所。这些成人世界的所谓大事对我基本没啥太大影响,只不过相当于一种画外音而已……
22.偷瓜与稻草人
小时候在村里小伙伴最淘气也最开心的事除了掏鸟、打狗和抓鱼外,应该就是偷瓜了。队里的瓜田一般在地头会搭个窝棚有专人看护,再就是在田里各处分别扎些稻草人,披上人的衣服戴上人的帽子,但这主要不是为对付人,而是吓唬飞禽走兽。
偷瓜关健要掌握时机,一是赶在晌午最热的时段,这时看瓜人常常会睡着;二是赶在饭口,看瓜人会换班吃饭。每次偷瓜得手,小伙伴们也不敢拿回家怕被大人骂,而是在野外就捣碎分吃了一一好像偷的东西格外甜!但也有中招失手的时候,也不过是把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