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卷《唯识三十颂直解》 (第1/3页)
法师慈悲、和尚尼慈悲、诸位比丘尼、式叉摩那、沙弥尼、诸位居士,阿弥陀佛。请大家打开讲义第十面:
戊二、释第二能变相
本论的宗旨,是发明万法唯识的道理。这个万法是包括了整个杂染的生死法,也包括了圣人的清净的功德。这些染净的诸法,都不是上帝创造的,它也不是自然出现的,它是唯独我们一念的心识所变现,离开了现前一念心识,就无有少法可得。这个心识的变现万法,这当中,有三种能变的相貌,前面的初能变,我们已经说过了,这下以我们解释第二能变。
问言:已说初能变相,第二能变,其相云何?
初能变,主要的就是一个阿赖耶,一个自相。阿赖耶的藏呢?开展出来就是一个异熟跟一切种的因果,建立了染净的因果。这个前面的初能变主要是讲业力这一部份,这第二能变就跟分别有关系了,心中的分别有关系了,其第二能变,其相云何?好,我们看偈颂:
次第二能变,是识名末那,依彼转缘彼,思量为性相,
四烦恼常俱,谓我痴我见,并我慢我爱,及馀触等俱,
有覆无记摄,随所生所系,阿罗汉灭定,出世道无有。
这个第二能变的相貌,我们也是分两段来说明。从次第二能变到随所生所系,是讲凡夫的有漏的心识,有漏的第二能变。阿罗汉灭定,出世道无有,是讲这个圣人无漏的心识的相貌,这个解释第二能变,是分成这两大段的。好,我们看澫袓的注解:
此以十门释第二能变识之相也。
澫益大师是根据《成唯识论》把它分成了十门,这个十门事实上可以把它归纳成八段。因为有的门是可以合併的,它里面有合併的情况,所以我们到时候事实上是八大科。先看第一科:
一、名“末那”者——此翻为意。
第一科,是所谓的释名门,解释这个第二能变的名称,释名门。偈颂上说,是识名末那,这个末那是一个印度话,翻成中文叫意。什么叫做意呢?《成唯识论》解释,就是恒审思量,名之为意,这个恒审思量是一个第二能变的一个特别的功能。为什么第二能变要叫做恒审思量呢?《成唯识论》解释说,因为它的了别性,恒审思量胜馀识故。说整个八识的功能就是了别,但是这个第二能变在境界接触的时候,它的了别的相貌是一种恒审思量的相貌。
这一点我们解释一下,澫益大师,他这个地方把八识的这个恒跟审做一个拣别,那么恒当然是一个恒常相续的意思,说这个第七意识的功能是剎那剎那生灭,但是它是没有停止的,它跟第八识是完全是相续的,不管白天、不管晚上的睡觉,第七意识是没有停止活动的,所以叫恒。这个审,简单就是思量的意思,所以这个思量事实上解释这个审字。这个审就是说,这个第二能变的这个第七意识,它对所缘境能够做很深入的观察,所以叫作审。它不是像第八识,它对所缘境是一个粗略的了解,它能够对这个所缘境作很深入、很微细的一个观察,叫作审。
这一点,为什么说它是恒审思量胜馀识故呢?澫益大师在《观心法要》就做如是的解释:说是前五识是非恒非审,前五识的了别性,对所缘境,对这个这色声香味触的境界,它是有间断的,它对所缘境也不能够作深入的观察,不可以,它也是一个粗略的观察,非恒非审。第六意识它对所缘境是审而非恒,第六意识的了别境,我们可以在这种三宝的清净的广大境界,作很深入地去忆佛念佛,可以的。我们去观佛三昧,去思惟佛的功德,可以对所缘境作很深入的思惟观察,它有审的功能。但是他非恒,第六意识是有间断的,我们熟睡的时候不作梦,第六意识就不活动了。所以这第六意识是审但是它非恒。第八识是恒而非审,第八识的功能是相续无间断,但是它对广大的根身器界种子的了别性是不能够深入的,是一个粗略的一个了别,所以它非审。
只有第七意识它对所缘境能够相续地、深入地去观察所缘境,所以他有这么一个特殊的功能,所以叫作“是识名未那”,它有这种恒审思量的功能。
这个地方,我们也附带的说明,这个八识的了别,这个八识的名称,第八跟第七都是功能受称,都是以它的功能来安立它的名称的,第七第八都是功能受称。前六识是依根立名,前六识是以它依止的根来安立它的名称,在这一点有不同的地方。这个地方是释名门,先解释第二能变的名称,“是识名末那”。再看第二段依彼转:
二、云“依彼转”者——“彼”指第八识。第八识之现行,是此识之根本依;第八识中所藏第七识之种子,是此识之种子依。“转”谓相续生起也。
第二科叫所依门,依止的依,所依门。唯识学是说,一切法是一念的心识所变现。但是它能变现的心识跟外道说一切法是神我所变现不一样。唯识学说这个心识也是因缘生法,它也是剎那剎那生灭的因缘所生法。这个第七意识这个恒审思量的了别性是怎么生起的呢?这个地方是说明它的所依的一个生起的因缘,这当中有一个是亲因缘跟增上缘。我们先看亲因缘的部份,第二段的部份是亲因缘。这个恒审思量的功能是第八识中所藏第七识的种子,是此识的种子依,这个识的了别性生起,这个八识,前七识的了别性,都是有它自类的种子。当然有些人过去生有修过我空观,它的染污的这个恒审思量淡泊,有些人他一出生我执就很淡泊,他的个性调柔善顺,他有一点过失,你跟他劝谏他很快接受,他很容易去调整自己。有些人他这个恒审思量的功能特别的强大、坚固,他要修正自己非常困难,他那个我爱执非常强,我执重,他我执所带动的所有烦恼都很坚固。
所以这个恒审思量的功能它的一个强弱,它是跟你过去的串习有关,就是你阿赖耶识,你前生所串习的种子,就变成你今生的一个相貌,这个是一个亲因缘。就是你第八识中过去所藏的第七意识的种子,是此识的种子依,这是一个亲因缘,你今生是传承了、接受了你过去生的造作的薰习,你过去生是怎么回事,你今生就是怎么回事了,是这个意思。
其次增上缘,第八识的现行是此识的根本依,所有的色心诸法的活动,都一定要依止第八识的现行的了别性。说是“无始时来界,一切法等依,有此有诸趣,及涅槃证得”。这个第八识就像大海一样,无量无边的波浪都要依止大海才能够活动。所以这第八识的现行,这现行当然识是了别,它的了别性是第七意识活动的一个增上缘。这个转就是相续的生起,了别功能,就是依彼转,就是这个第七意识的恒审思量是依止第八识所转生的,它也不是一个有自性的东西,它也是一个因缘所生法,是这个意思。这因缘所生法,就是它他可以改造的,它也可以增长广大,它也可以让它他消失掉,或者调伏的,可以的。这个是讲这个所依门。
看第三段的所缘门,就是它这个恒审思量它生起以后,是去了别什么境界呢?它所攀缘的境界是什么?
三、云“缘彼”者——谓此第七识,即缘彼第八识之见分,而起微细我法二执也。
这个第七意识的恒审思量,它依止第八识生起,它又去攀缘第八识的见分,生起微细的我法二执。这个三能变,初能变的相貌是最微细的,其次是第二能变,再其次是第三能变。这个第七意识的恒审思量它不向外攀缘,它去攀缘这个第八识的了别性,第八识的了别性是受薰的啦!阿赖耶受薰嘛!它当然受薰就是它有变化相。但是第八识的了别性太微细了,所以第七意识去观察第八识的明了性,它认为第八识是不生不灭的,是一个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灭的一个本来面目,它做如是的错觉,这个时候生起一种我爱执,认为第八识就是我们生命的本来面目,就是一个恒常不变异的自我,这个当然是第七意识的一个错觉。
这个地方我们说明一下,我们前面研究这个阿赖耶识,说是这个阿赖耶识是整个生命的根本,恒转如瀑流,这个瀑流当然是一个生死的流,无量无边的生死的流转。但是阿赖耶识的体性是无覆无记的,体性白净远离染污,它是没有染污性的。阿赖耶识是生死的根本,但是它本身没有染污。换句话说,我们从前面研究过来,我们看不到第八识有任何过失的,它没有过失,但是它现出了病相,它现出了生灭相,这种生死的流转相。这个地方就说出它的病源,就是因为第七意识是对它产生执取的,而使令第八识变成染污了。
这个在《成唯识》论上说,第七意识的这个恒审思量的我爱执,是内扰第八而成赖耶,外扰前六而成有漏。这个第七意识的力量很大,说是内扰第八,它向内去干扰第八识,使令第八识本来是一个无覆无记的,全部变成阿赖耶的一个生死大海,内扰第八而成赖耶;它向外去染污前六转识,外扰前六而成有漏,使令前六识所造的业都变成有漏的业力。以自我意识所带动的布施、持戒、忍辱、精进,襌定,都是一个生死的业缘,不能解脱三界的力量。这个地方是讲到这个第七意识的所缘境是第八识的见分,这个是所缘门。
再看第四段的所谓的“思量为性相”,这个地方是二门,是体性门跟行相门,体性跟行相二门。
四、云“思量为性”,五、云“思量为相”者——此识以恒审思量而为体性,即以恒审思量而为行相,是故名未那也。
第七意识的恒审思量是它一个内在的体性,它表现出来的外面,也是以恒审思量为外在的一个了别行相,所以安立作末那。这个地方我们说明一下,这个在整个八识当中,第七意识的功能是最单纯的,可以这样讲。你看这个第八识,第八识是功能受称,在《成唯识论》讲到,第八识有七个名称,有七个主要的功能。它是阿赖耶,当然阿赖耶是一个藏的功能,含藏无量无边的种子,它也能够摄持一期的果报,叫藏,它有异熟的功能,成熟业力的功能,它有一切种识的功能,它有心,即起明心的功能,它有一切种识,它有这阿陀那识的功能,执持识,它有七个名称,七大功能。
那前六识的功能也很复杂,你看这个前六识,它广泛的在这个色、声、香、味、触、法境界活动。第六意识更是复杂,第六意识还不但是攀缘现前的境界,还能够去回忆过去,去忆想未来,在三世的这个境界里面,广泛的了别,广泛的活动,广泛的造业。但是第七意识的功能,不管是它能缘的心,完全就是一个恒审思量,它没有其他的功能。它的那个活动就是恒审思量,而不管是它的所缘境,也非常单纯。第七意识它从来不向外攀缘,它只是向内去执取第八识为自我,所以这个第七意识的了别性,是非常单纯的,不管是它能缘的心,不管它是所缘的境,都是非常的单纯的一个行相,所以思量为性相。
关于这一点,我们看《补充讲表》第九,因为它这个第七意识的二能变,牵涉到我们整个凡夫的一切染污的根源,我们无量的烦恼的活动都是跟这个有关系的,所以我们应该把它做一个详细的说明。看:
附表九——“我执”、“法执”行相
这以下我们分成四段。第一个先释名:
(一)释名
我——主宰,法——轨持
这个“我”跟“法”的定义,“我”在唯识学的定义就是主宰义,主宰,法是轨持。我们解释一下,这个主宰这句话的意思,有两层意思。第一个,它不为一切法所主宰,它有自在力。说是我们造的罪业,不能影响它,我们造的善业,也不能影响它,它本身不为一切法所主宰,一切法对它是没有任何影响力的,这叫做“我”。其次,它也能够去主宰一切法,它能够去决定一切法的性质,它能够主宰一切法。我这一期的身心世界,我不要老、不要病、不要死,我能够自己主宰我的身心世界,这叫作我。这个主宰义,这个只是我,还没有产生执,我跟我执有什么差别呢?如果这个主宰,前面加一个常一,就是我执了,就是这个主宰性,是恒常住不变异的,常一的主宰,就是我执了。
这意思就是说,阿赖耶识在释放善业力的时候,如果是善业力量起现行,一个有大福报的人,他在某一个时空当中,对某一种人事他的确有一点主宰力的,有一点自在力。但是他不是在无量的生命经常是这样,他不可能,这个生命是会变化的。所以他如果说认为在生命当中,不管过去、现在、未来,他一直能够主宰他的身心世界,他一定能够主宰这个人事的因缘,那就是我执了,这是常一的主宰。事实上我们福报现前的时候,有些事情我们能够主宰,某一个事情也是可以有主宰。所以我执就是常一主宰,这一点是容易理解。
这个法执这个地方就不容易理解了,这个地方我们要说明一下。这个法是一个轨持,一个轨范,色法有色法的轨范,地水火风有地水火风的轨范。地的轨范是坚性,水的轨范是湿性,火的轨范是热性,风的轨范是动性等等。那心法有心法的轨范,心法的一个总相的轨范是了别。这个“持”就是说,它对于这样的一个轨范能够保持下来,它能够去保持不失,这就是“持”。这个法当然是一个轨持,它有一个相貌,它有一个功能,这个功能它能够保存不失,这个就是“法”。当然这样子这个范围就很广,一切的色心诸法都是法。
这个我执的一个解释,不管是小乘的学者,不是中观的学者,不管唯识的学者,说法是一致的。这个无我义在大小乘是共学的。就是我们的身心世界是因缘所生法的,这当中没有一个常一主宰的我,这一点是共学的,这一点要不同意的话就不是佛弟子了。
这个法执这个地方的看法就很多的差异了。我们先讲小乘的学派,说是阿毗达摩的论师是认为法是有真实性的。说这个世间的轨范是有真实性的,它不是因缘所生法,我空法有。这件事情你这样子做,你一定会怎么样,他那样做,他一定会怎么样。这个法是有一个真实不变的体性。当然这样子讲的话,生死跟涅槃都是真实有的啦!生死也是真实的,涅槃也是真实的,当然这两个法是对立的。
中观的学者就看得更深刻了,说是生死跟涅槃都是因缘所生法。这样子讲,这两个本性都是毕竟空。就把这个我空法有的思想,就把它提升到我空法空的真理了。但是唯识学讲的就更深刻,说什么是法空呢?唯识学认为说,就是一切法是心识所变现的,叫法空。这样子讲就更微细了,唯识学认为说,你认为心外有法,就是法执,就是这个法是离开了你这一念明了的心识,有一个独立的体性的,这个就是法执了,不管你说它是有是空,就是法执。
我举个例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