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卷《唯识三十颂直解》 (第2/3页)
子:说这个墙壁是一个地大的坚性,你走不过去,我也走不过去。但是有禅定的人,在这个禅定的心中,有禅定的人那个心有堪能性,他就修观,观察这个墙壁是如梦如幻的,他不断用如梦如幻的这个名言来串习自己的阿赖耶识,说墙壁是如梦如幻的,墙壁是如梦如幻的,墙壁是如梦如幻的。这个有禅定的人不得了,他那种串习力很强的,他从禅定出来以后,就从墙壁走过去了。墙壁这个坚固的法,对他来说已经不再坚固了,不再坚密了,对这个人来说,这个墙壁的体性是一个如梦如幻的体性。他就在那边走过来走过去,就像在云雾中走来走去是一致的。
同样一个法,它跟不同的心识的和合,它表现在不同的心识,它有不同的相貌。比如说布施也是这样,甲跟乙两个人同时地去布施三宝一佰块钱,这是一个同样的法嘛,你看它这个布施的整个操作过程是一个施捨的行为,它的对象都是三宝的境界,但是因为这个法的操作者那一念心不同,他们两个当初的发心不同,这个法,这同样布施的法,表现在他们当中,他们的因果就不一样了。当然善法如此,恶法也是这样。同样的杀生,说我们一般人起瞋心把对方给杀死了,菩萨在行菩萨道的时候,看到众生要造罪,他也是方便力把他结束了生命,那当然也是断有情命,但这两个法就不一样了,这两个的因果也不一样。
所以唯识学讲 法空是说,什么是法空呢?就是法不离开心识有独立的体性,叫作法空。这样子这个法空就讲的那甚深甚深,那无量无边的法,那无量无边的心识,那这个是一个后得智所攀缘,所能够理解的境界,那唯佛与佛才能够证得法空,所以它唯识学的法空真正的完全消灭是佛,才能够完全对治法空,因为它这个是个所知障。所以这个地方,法空,这个唯识的学者就讲得比中观更加深刻。它就不是说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单纯。它说什么是法空呢?就是一切法是心识所变现的,有各式各样的心识,变现各式各样的法,这叫法空。这个就是我们把我执跟法执的相貌简略的说明。
看第二个:
(二)种类
有关我法二执的行相在唯识学是分两类。第一个是分别取,一个是俱生。分别取就是说,它依止的是邪教跟邪分别。我们接受了这种不正确的教育,从小就说“我”,什么是我呢?我思故我在。因为我们生命体当中,有一个能够思想的一个功能,那个能够思想的就是我。我们根据这样的一个邪教,自己再去分别,就变成一个分别我执。这个俱生的就是任运的,它不必经过分别就能够任运生起。那这个就微细了,很微细的一个相貌。这个分别的我法二执是:能执的是第六识,所执的是五取蕴相。这个分别取当然主要是发生在第六意识,它所产生的执取是五蕴:色受想行识。这个五蕴相的执取,在《成唯识论》主要是讲到了两点:第一点就是即蕴计我,第二点是离蕴计我。
我们简单的说明:这个即蕴计我就是说,它认为这个五蕴的当体就是自我,或者是色受想行识的每一个自体是我。我们刚开始如果没有完全学习佛法,一般人会认为色就是我。说这个生命体是以色身为主的,说你这个人很聪明,怎么回事呢?哦!你的大脑的结构很复杂,所以你这个色法所创造的了别性特别的聪明。那么这个执着色法是我,这意思就是说,这个心法是由色法创造出来的,以色法为中心的,生命是以色法为主。这个执着色法是“我”的人,多数是持断灭见的,他不相信有来生。说是这个人死如灯灭。因为我们的了别性是由色法创造的,这个色法老病死了以后,这个心识就消失了,所以生命就只有一生,生命只是一个偶然。
说是人,一个补特伽罗有情,他只能够活一次,所以怎么办呢?只好即时行乐。所以这个执着色法是我的人,他也可能会一时起慈悲心造善业,但是他很难避免造罪业,很难避免。因为这个断灭见的人,他很难去皈依三宝、深信业果。因为生命只有今生没有来生,我们所造的业力不能相续下去,我们未来也不能受用我们自己的业力,那皈依三宝、断恶修善,完全没有意义了。生命就只有今生,你能够掌控就只有今生,那这种思想是最危险的。所以执着色法是我的,是非常的严重。
第二个就比较好一点了,执着受是我。说怎么知道我的生命有一个主宰呢?因为我有感受,我这个了别性跟我外在的境界接触,有痛苦的感受,有快乐的感受。这没有我,谁去感受呢?谁去得果报呢?我受故我在,就是由这个感受的自体就是自我。当然这个是相当的粗啦!我们如果注意一下,我们也会知道我们感受是有变化性的。我们前一念很快乐,后念很痛苦,就知道这个不是我,那也是因缘所生法。
色受“想”,进一步的,有些人执着这个想蕴就是我。我能够取相分别,我的第六意识能够做种种的观想,我能够把这种外在的境界转成我心中受用的影像。这是谁把它转变过来呢?就是我嘛!我能够把外在所看的境界,转成我心中的影像,这就是一个我的功能,我有主宰性,想蕴是我。或者是行蕴是我,千造作千有,或者是识是我。这个识是八识的心王,前面的受想行那是一个心所有法,那是比较粗的情绪。这个八识的心王执着八识的异熟是我,思量是我,了境是我,那有各式各样的执着了。这个是讲到即蕴计我,就着这个因缘所生的这个五蕴的自体,认为这个五蕴的自体是我。
另外一个外道的思想是认为离蕴计我,说这个五蕴是一个老病死的生灭法,但是离开了五蕴有一个恒常不变异的自我。像这个胜论派,殊胜的胜,胜论派的论师,认为这个生命体是有一个自性,这个自性是不生不灭的,它没有变化性,它有独立自主体性的。它是住在五蕴当中,这五蕴是老病死的,自性是不能老病死的。他也讲出一个譬喻:说是一个人,他住在一个房子里面,这个房子破旧了,我就不要了,但是我又能够去得一个新的房子,这个房子是有变化的,但是房子里面的人是不生不灭的。
当然这个地方这样的一个理论是有过失的,佛弟子就质问他,那你这个自性是什么相貌呢?他讲不出来,因为他讲出任何一个相貌都是属于五蕴所收摄的。因为佛陀说生命只有五种元素:色受想行识,佛陀并没有说色受想行识我,佛陀没有说六个元素。所以他讲出的任何一个东西,一定是不是执爱性的,就是领纳性、就是取相、造作、了别,离不开这五个功能。
在《中观论》有一个偈颂,它说是:“若我即五蕴,我即为生灭。”这个是破这个即蕴计我。说“我”是五蕴的自体,那这个五蕴是老病死的,你这个自我就是有生灭相,不合理的。“若我离五蕴,即非五蕴相”。说离开了五蕴有一个我,那这个我就不是五蕴相了。若我离五蕴,即非五蕴相,请你说出这个“我”的相貌,外道就说不出来。所以表示这个我相是捏造出来的。所以它这个无我观,我们看《成唯识论》讲得很微细,它的意思就是说,这无我观怎么修呢?就是你先把这个我的定义弄清楚,什么是我,然后你用这个相貌去找你的身心世界,看看你的色受想行识有没这个东西存在。说是你要找一个人,你把这个人的相片先认清楚,然后你去菜市场,去看看有没有这个人,这个相貌存在,你找不到以后,你就能够悟入无我的真理了。这个是讲到这个分别取的,那这个行相粗显是有间断的。
再看俱生的,它这个俱生就是你不必假藉分别,这个我爱执跟法执就会生起的。它表现的相貌有两个:一个是在第六意识,一个是在第七意识。
能执的是第六意识,所执是五取蕴相,这种情况是行相粗显,是有间断的。第二个是能执的是第七意识,所执的是第八意识的见分,这个行相微细的,是没有间断。这个俱生的就是说,乃至在我们的睡觉当中,我们睡觉的时候假设不做梦,我们的心识非常微细,但是我们也会执着在那个心识的当中,有一个自我存在。说这个外道的无想定,他这个第六意识不活动,内心寂静,心静犹如大海,但是他认为那个寂静的心中有一个我,我很寂静,这个就是俱生的,那这个非常微细的。行相微细,无有间断。因为第七意识没有间断,所以他的功能就没有间断。
这个是讲到这个我执、法执的种类,有两种,分别跟俱生。再看它的过患:
(三)过患
我执——烦恼障——障大涅槃
法执——所知障——障大菩提
我执的过患是引生烦恼障,障碍大涅槃;法执是引生所知障,障碍大菩提。
我们认为有一个自我,就会引生一种对立的一个相貌,就创造很多的贪瞋痴的烦恼。它就发动了烦恼障。当然这个障,从出世间来说是障碍涅槃。事实上也障碍世间的功德。这个障是障碍很多,障碍所有的善法,都是跟我执有关系。这个我们从历史上也可以看出一点消息:这个秦朝,你看这个秦王朝,秦朝是第一个中国统一的一个国家。但是秦始皇他统一了天下以后,没有好好地把国家治理好,让大家休息,因为中国经过了春秋战国长时间的战乱,大家的心情是想要休息。但秦始皇他筑长城、开运河、横征暴敛,老百姓是受不了了,所以各路的英雄就逐鹿中原,开始去作乱。这当中值得我们注意的就是刘邦跟项羽这两个,楚汉相争。
这个项羽他是出生贵族,刘邦是个普通的老百姓,一个平民。秦始皇他出巡的时候,项羽他看过秦始皇,刘邦也在出巡的时候,亲眼看到秦始皇。他们两个就讲了一句话,项羽说,项羽在秦始皇出巡的时候看到以后他说,彼可取而代也,说这个秦始皇我可以取代你,彼可取而代也。刘邦他也说:大丈夫当如此也。一个大丈夫就应该要像你这样子,这样子的一个有所作为。当然我们讲万法唯识,我们从一个人的讲话可以看出一个人的心态,也可以看出一个人的命运。这两个人的共同点都是一个有抱负,在世间法说是一个有抱负的人,他希望今生有所作为,但是这两个人的地方的思想不太一样,
你看,项羽说:彼可取而代也。这句话是有一种我相、人相的对立,我取代你。这个人的我执是非常重的,看的出来。但是你看刘邦的个性就调柔多了,他说:大丈夫当如此也,这句话,他对皇帝这个法的赞叹,但是他没有一个对立的心情。说:一个大丈夫应该像这样子,但是不是说我取代你,是说:大丈夫当如此也。事实上这两句话,如果这个人,他们两个都没有修观调整,他们两个的成败事实上已经决定了。果然,你看这个历史上,刘邦每次跟项羽打仗,每次打败仗,但是刘邦这个人他能屈能忍,能够忍,他能够忍辱负重。项羽这个人刚愎自用,他很多的人才都不能够去用,他很多人才都跑到刘邦地方去了。像韩信也是项羽跑过来的,张良、萧何、樊哙等等。刘邦这个人胸量大,他包容各路的英雄好汉,后来果然项羽就在这个甘夏之战,就被韩信用这个四面楚歌打败了,就在乌江自杀了。
自杀了以后他讲出了一个偈颂,他说: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说他自己,当然他对自己是有自信,赞叹自己力拔山兮气盖世。我是一代的英雄好汉,我的气势能够把一个山给移开的,但是我为什么失败呢?时不利兮骓不死,这时节因缘对我不利了。其实时节因缘是你的心识所变现的,你刚愎自用的个性使然。你看刘邦他成功以后,他也作了一个大风歌。他做了皇帝,回到自己的故乡,他作了一个大风歌说: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他把自己形容成大风,当然第一句话是一个譬喻,说是我现在的境界是大风,我一动的时候,整个世间上就像云一样,统领整个天下,威加海内兮归故乡,这合法。
当然楚汉的相争给我们一些启示,说:一个人的成功、失败跟我执是有很决定的影响。当然我们从这个历史上也可以做一个检讨,历史就是一面镜子,说是从初能变的角度来看,从阿赖耶缘起来说,初能变,其实初能变这个项羽是超过刘邦的。你看,从初能变的角度,项羽是一个贵族出身,古时候的封建制度,贵族出身那还得了,而且他的果报体身心也特别的康健,力拔山兮气盖世。但是这个项羽的第二能变就输给刘邦太多,他那个思量能变,那个我爱执就差了。就是从初能变的角度、从业感的角度,那项羽是超过了刘邦,他先天的条件好。但是从第二能变、第三能变,刘邦就超过了项羽。
在西方有一个哲学家说:一个人到了四十岁,你要为你的相貌负责。这怎么说呢?西方人说:四十岁之前,你的相貌是你父母给你的,四十岁以后是你今生的造作。佛法的解释是这样的,全部都是跟你有关系,父母是增上缘。就是说:四十岁之前是初能变,那完全是阿赖耶识的变现。我们一个人刚开始的出生,今生的造作有限,我们是传承过去的业力,所以四十岁之前,不能完全怪你,那是你过去你的业感,初能变。但是四十岁以后,那跟你今生有密切的关系。你就怪不了你过去了,所以这个地方是讲这个我执产生烦恼障,障碍我们的寂静。
这个事情是这样,如果我们是想要行菩萨道,想要在这个世间这个杂染的有漏的世间建立佛法,广度众生,开人智慧,这个忍力很重要。我曾经亲近忏公师父很多次,老人家对我的开示很多,但是我最受用的一句话就是,他老人家一再的叮咛我要忍辱以积大德,这句话对我是终生的受益。就是你一个人要成就大功德,你不能够动不动就发脾气,不可以。你要忍,要调伏,当然这个忍不是强忍,强忍也不能持久。就是这个我们一个人会冲动,如果我们静下心来观察,这当中有一个自我意识在那个地方推动,背后有一个自我意识。你能够经常修无我观,可以发现你的个性调柔、善顺,对一切的善法能够接受。你要有一点烦恼,有一点障碍,你也容易进步,所以这个我执是非常厉害的,它对烦恼的加持力是一个很大的一个力量。就是说,你“我执重”,你所有烦恼都很重,很难改变,这我执引生烦恼障。
法执引生所知障,障大菩提。这个法执是一个不染污的无知了,我们对无量无边的法门是怎么回事,这件事不知道,障碍所知的境界,这是属于智慧,那这个是不障碍三界生死的。这个是讲到过患。再看伏断:
(四)伏断
分别的我法二执,它的现行的伏断是地前渐伏,初地永断。地前渐伏,在这个初地之前的资粮加行位,是修我空观、法空观慢慢地调伏。到了初地,发起初心欢喜地,俱生犹自现缠眠。这个初心的时候,他那个初地菩萨的那一念的清净心现前,他的分别的我法二执的现行就全部断了。他的种子在初地的时候也断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