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六卷《唯识三十颂直解》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进书架
    第六卷《唯识三十颂直解》 (第3/3页)

了。所以初地的一个功德,是把分别的我法二执的现行跟种子都断了。因为它是第六意识的分别捏造出来的,就比较容易断。

    再看俱生的,俱生的我执,它的现行是七地前渐伏,八地永断。初地以上的菩萨,俱生犹自现缠眠,他有俱生的烦恼,有时候是缠,缠当然是指烦恼的活动,烦恼的现行,眠是烦恼的种子。到八地的时候,它就永断了。无功用行我恒摧。这个无功用是八地菩萨的一个我空观现前,就把俱生的我执给消灭掉了。俱生的我执是八地才断的,它的种子是不能断,到金刚无间道的时候才顿断,金刚道后异熟空,才把这个种子全部消灭掉。

    法执的现行,地地或伏或起,金刚无间永断。这个法执是非常难断的,因为这个是法门无量誓愿学。你说一切法是心识所变现,这个法就没有自性,说是有一个女居士供养佛陀一朵花,你说说看,她这个因缘会得什么果报?弥勒菩萨在座讲不出来。我们只能够大叹:哦!这是一个善业,会成就可乐果报。这个只有佛陀能够说,她供养这个花以后,升到天上去,受了几劫的快乐,来到人间遇到什么佛陀,出家以后又怎么样,经过几劫以后,她成佛了,她的佛的名字是什么名号,她的国土是什么名号,她的眷属是什么境界。这个广大的缘起只有佛陀知道。因为这个佛陀在这个经典上说,他对众生的起心动念,如来悉知悉见,众生无量无边的起心动念佛陀知道,所以他能够通达缘起,所以佛陀能够制戒。说是经通五人律为佛制,因为佛陀通达缘起,当然通达缘起,就是他明白众生的各式各样的心行的活动,所以这个法执的断,只有到佛才断。这个种子位是金刚无间道永断。

    我们可以把它做一个整理,就是初地,初地是一个这个第七意识的一个转变的第一个阶段,初地,断了这个分别的我法二执,初地。八地断了俱生的我执的现行,八地又是一个转变,到成佛,俱生的法执也断了,那全部都干净了。这个是讲到我法二执的相貌。好,我们看讲义,这个是讲到“思量为性相”。思量,恒审思量,它在有漏位,它是执取第八识的见分为我,而变成了我爱执,是这个意思。这个地方是讲到体性门跟行相门。

    看第六科,这一科是讲心所相应门。这一科事实上开出来是两段,心所相应门:一个是染俱门,一个是相应门。染俱门,染是染污的染,俱是这个俱生的俱,染俱门就是讲“四烦恼常俱”这一段;相应门是讲“及馀触等俱”,下面这个“及馀触等俱”。就是染俱门是讲“四烦恼常俱,谓我痴我见,并我慢我爱”,这个地,方染俱门。那相应门就是“及馀触等俱”,其他的相应心所。这两科都是在讲心所,合起来叫心所相应门。好,我们看讲义:

    六、云“四烦烦恼常俱”等者——谓此识从无始来,若未转与平等性智相应,则任运恒缘藏识见分,与四根本烦恼相应。

    这个第七意识它的恒审思量如果没有跟我空、法空的智慧相应,它是去执取第八识的见分,产生我爱执,而带动了我痴我见我慢我爱四个根本烦恼,就是这个贪痴见慢。但是这个贪痴见慢,因为它的所缘境都是以我为中心,所以加一个我。看第一个我痴:

    我痴,即是无明。愚于自识所变我相,迷于无我真如理。

    这个我爱执的生起的第一个是我痴。就是于诸事理迷暗为性。迷阇当然就是没有智慧光明看到生命的真相,它去接触第八识的明了性,在自识的心中变现一个我的相貌,所以迷于无我的真理。这个自识的心中所变的我相,这个地方我们解释一下。说我们这个晚上光线不好,看到地上有一个绳子盘在地上,它是一个绳子,它本来的面目是一个绳子。但是我们这个了别性去跟绳子接触的时候,我们心中出现一个蛇的影像出来,那这个蛇的影像是不真实的,因为它是个绳子。第七意识亦復如是,它的恒审思量去了别第八识的见分的时候,它在自己的心中生起一个我的影相出来,这个我的影相是它自己捏造出来,这个就是我痴。它没有看到对方的真实相,迷于我空的真理了,叫我痴。第二点我见:

    我见,即是妄执。谓第八识之见分,本非我法,妄执为我。

    这个我痴还是容易对治的,痴跟见是有差别的。这个见,就是于诸谛理,颠倒推求,染慧为性。痴只是对事理的不明白,这个见,它对于真理已经长时间的颠倒推求,产生一种邪恶的染污的智慧。这个就不容易改变了。就是我们要断我爱执,要花一大阿僧祇劫。从资粮位、加行位,加行有煖、顶、忍、世第一,四加行要经一大阿僧祇劫。问题出在那里呢?就是这个我见,我们如果跟一个没有学佛的人、他也没有宗教信仰的人讲真理,他容易接受,他对真理不会排斥。但是他已经相信了外道以后,他心中有一个“见”,就是他这个道理,在他的心中长期的颠倒推求,他产生一种胜解,你跟他讲佛法的道理他排斥了。所以我痴它不排斥真理的,但是我见他排斥真理,这是一个问题。这个见比痴还更厉害。

    我慢,谓恃所执我,倨傲高举。

    第七意识的这个心王,它是这个恒审思量我相随,它把这个我捏造出来以后,它对我的态度,是把它高举,它不是把这个我压低的。说我们人跟人相处,其实我自己没什么功德,但是我们就愿意把自己的地位抬高。我们认为这个世间的荣耀都是要归于我的,乃至于这个地球都是以绕着我在旋转。我们在思考事情的时候,就会把自己的重要性把它加强。把自我在所有的法界当中,把自我的地位提高了,把它高举了。我们不认为我们的这个身心世界只是一个因缘所生法,只是一个暂时的因缘,我们不这样认为。这就是一个问题,当然这样是一个错觉。

    我爱,谓于所执我,深深贪着也。

    这个第七意识对于我的态度是爱着,它不瞋恨的,所以我们去外面照个团体照,我们第一个找出自己出来,我在那里?第一个看自己。为什么呢?爱着自我。乃至于我们平常在思考事情,人与人的相处,我们第一个念头假如没有对治之前,很自然会考虑这件事情这样子做,对我是不是有什么利害关系。这都是任运的,因为第七意识把这个我捏造出来以后,它对于这个自我的态度是爱着、保护的,它有一个爱,保护自我的一种潜意识,我爱。这个是讲到我痴、我见、我慢、我爱。

    这个我执——爱、见、痴、慢,在整个行菩萨道当中,我们是一个非常障碍的利量,障碍的力量非常大。所有菩萨道的功德是依止菩提心生起的,可以说你不发菩提心,所有的善法都是有漏的业力了。而菩提心的根本是大悲心。这个寂天菩萨说:这个大悲心要修自他交换,什么叫交换呢?就是取捨。你要取众生的罪业,来让你成道,来把你的功德布施出去,捨出去,让众生受用。我们在一取一捨当中,如果不调伏我爱执,你做不到的。这个自他交换你修不来的,你如果不调伏我爱执,你修自他交换,你内心当中会对这个法排斥。会认为我吃亏了,我取众生的罪业来承担,把自我的功德布施出去。所以说:你修菩提心一定要跟空正见这两个法要同时运转。说菩提心跟空正见这两个缺一不可。因为空正见加强了你的菩提心,菩提心也充实了空正见。所以我们在修大乘的菩提心,这个我空观是非常重要的。这个是讲到这个恒审思量,它带动了四种的根本烦恼。再看第七,“及馀触等俱”,这个地方是讲相应门。

    七、云“及馀触等俱”者——谓徧行五心所,定得相应。及八种大随烦恼,别境中慧亦得相应,共有十八心所也。大随烦恼,释现百**中。

    这个地方是把这个二能变的其它的相应心所也说出来,及馀触等俱,这个触等俱指的是五徧行心所。五徧行心所当然是徧一切心,所以它跟第七意识也相应,它的作意、触、受、思。八大随烦恼,八大随烦恼我们讲一下。这个第七意识的恒审思量的心王活动,它带动了八个随烦恼。

    第一个不信,他不相信我空的真理,他不相信,你跟他讲,他也不相信。第二个懈怠,他没有求进步的心,他不想改造自己。第三个放逸,他对他自己没有对治力,他就放纵自己的心,在自己的这个欢喜的境界流荡。失念,这个失念很重要,念就是明记不忘。《成唯识论》讲失念,它倒是有一点发挥,《成唯识论》是说:这个第七意识它一直攀缘第八意识的见分为我,它也不攀缘其他的境界,它非常专一的。第八识的明了性是有变化的。说你前一生是一个转轮圣王的心识,高慢的阿赖耶,今生是一个人的阿赖耶,你应该感到第八识有变化。你怎么会说是一直认为第八识是恒常不的呢?因为第八识没有记忆力,这是个问题。它如果能够有记忆力,它把过去所攀缘的第八识跟现在的第八识一对比,它就知道这当中有差异了。问题是它不能够去明记不忘,这是一个问题。

    昏沈,它有这个昏沈的情况。掉举、散乱。所以这个第七意识它本身没有修止观的力量,它本身是染污的根本,但是它自己不能调整自己。它昏沈、掉举、散乱。第四个不正知,它对所缘境不能如实了知。就是不信、懈怠、放逸、失念、昏沈、掉举、散乱、不正知,八大随烦恼。别境中有一个慧心所,这个慧心所对所观境的一个拣择,当然这个慧心所是颠倒的智慧,是邪慧,它不是正见的智慧,这种智慧是自作聪明。共有十八个心所,这十八个心所就是五徧行,加前面的四根本烦恼就九个,再加八大随烦恼十七个,加这个慧心所十八个烦恼。就是恒审思量的一个了别性,带动了这十八个心所一起去了别第八识的见分,它是这样子的活动。看这个第八,第八是讲三信门,说是第七意识的了别性在造业的时候是造什么业:

    八、云“有覆无记摄”者——由与四烦恼等相应,隐蔽真理,故明有覆。非善非不善,故名无记也。

    第七意识的心王是跟四根本烦恼相应。我痴、我见、我爱、我慢,所以它隐蔽了我空、法空的真理,所以叫有覆。这个覆有两层意思。有覆无记这个覆,当然第一个覆是当隐蔽的意思,隐蔽了真理,使令真理没有显现。这个是讲我痴。这个覆有这个我见的意思,就是障碍圣道,这更厉害,它不但隐蔽真如,它还障碍圣道。就是说第六意识修我空观的时候,我们会感到我们内心的深处有一个功能排斥我空观,说你这样子下去是违背我过去的思考。那个声音是谁发出来的呢?就是第七意识。第七意识你修学圣道的时候,它障碍你,所以它是有覆。但是它不是罪业,它非善非不善,故名无记。

    这个地方我们要知道一下,这个业性在唯识学是先分成染污业跟清净业。染污当然是有漏的,在染污当中又分成善业跟恶业。但是这个清净业都是善业。说他执着有一个我,他也可能起善心,有一个我,我去造善心,还是有这个我去得可乐果报。所以执着有一个我,他也可能会相信因果,当然也可能不相信因果。

    所以我爱执它本身不是善也不是恶,它只是染污,所以这个地方我们要注意。所以它是有覆无记摄,就是前六识造善造恶,第七意识是不参与的。你第六意识造了广大的善业,第七意识不参与。第六意识造广大的恶业,它也不参与。它只是在你造业的时候,它产生一个自我的意识而已。它不参与造业的,它只是在恒审思量捏造一个自我出来而已。那这样子就把前六识所造的业全部染污了,它是这样子的一个相貌。所以讲它就是有覆无记摄。这个地方也说明了一件事,说是第七意识它自己没有能力修观来改正自己,因为它不能起善心,它无记性。

    九、云“随所生所系”者——谓随其所生三界九地,即系属于此界此地也。

    这科叫界系门,三界的界,系属的系。说这个第七意识的恒审思量是属于那一界呢?随所生所系,就是随其第八识在三界九地的受生,它就系属于此界此地。这个地方我们解释一下。

    要从粗分的角度,说是第八识如果变现一个转轮圣王,当然是一个高慢的心识,这个时候第七意识就以转轮圣王的心识为我。那么如果变现是一个蚂蚁,一个卑贱的心识,就以卑贱的蚂蚁为我,叫随所生所系,随着第八识所现的一期的身心世界,它就以这一期的身心世界为自我。它是这个意思。那是约粗分的,约一期的生命。

    如果约细分来说,约剎那,就是每一个剎那。说是我现在的心情很快乐,就是你约着你现前的这一个剎那、剎那的身心世界那个阿赖耶识为自我。因为第七意识它只能够攀缘现在,这个地方我们要注意,第七意识它只攀缘现在的阿赖耶,它不能回忆过去,也不能去忆想未来。所以它对阿赖耶识永远只攀缘到当下的阿赖耶,所以它不能产生一个对比,所以它就不能够理解这个无我的真理了,这个地方讲它的一个随所生所系。

    这个地方我们连带说明一下,这个地方没有提到这个它的受,它的一个我受相应门,在《成唯识论》它也说了,说第七意识它攀缘第八识的见分,它是什么感受呢?就是“相应唯捨受”,它的感受也是捨受。说第七意识它去攀缘转轮圣王的阿赖耶识,是一个尊贵的阿赖耶识,它也没有快乐的感受,它只捏造一个自我意识。它去攀缘一个卑贱的心识,它也没有痛苦的感受,它的感受永远是不苦不乐的感受,是这个意思。

    这个恒审思量,它的意思就是,它的功能是在心中一直相续下去,除非我们的第六意识的观行现前,它才能够有所调伏,如果我们不调伏它,它就是一直的相续地运转下去了。这个地方跟外道又不太一样,外道的无想定,它没有把这个恒审思量的问题找出来,它一直认为这个问题的烦恼在第六意识,就把第六意识给停下来。说是用着禅定,把第六意识这个想心所停下来,如石压草。但是这个心中里面无量无边的烦恼跟罪业完全原封不动,问题没有解决。所以他禅定出来的时候,他的烦恼就跟他之前完全一样,对烦恼没有对治力,这个禅定把烦恼压住了,但是烦恼没有对治力。

    佛弟子在禅定、在寂静的心中,他修我空观、法空观,他这个时候是在对治自己的这个十二因缘——那个无明缘行,行缘识,无明灭则行灭,行灭则识灭。它对生死的业力有对治力了,这个地方缘起不同,这佛弟子他的生命有增上的功德,有乘的功德,外道为什么一直修行,他原地打转呢?他这个地方一直没有办法看出来,这个恒审思量这个功能他没有看出来。这个我爱执,这个只有佛法才讲的出这样的真理出来。这个是讲到这个染污末那。好,我们今天就讲到这个地方,清净末那的部份,我们内容比较多一点,我们下次再说明。

    好,向下文长,付在来日,回向。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