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七卷《唯识三十颂直解》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第七卷《唯识三十颂直解》 (第1/3页)

    法师慈悲、和尚尼慈悲、诸位比丘尼、式叉摩那、沙弥尼、诸位居士,阿弥陀佛。

    请大家打开讲义第十面,第十面的“戊二、释第二能变相”,我们把这个偈颂再念一遍:

    次第二能变,是识名末那,依彼转缘彼,思量为性相,

    四烦恼常俱,谓我痴我见,并我慢我爱,及馀触等俱,

    有覆无记摄,随所生所系,阿罗汉灭定,出世道无有。

    这个偈颂是说明这个第二能变的一个相貌。这个第二能变的主要的功能,就是依彼转缘彼,思量为性相。这个第二能变的功能就是一个思量,也就是说,它能够对所缘的境界做专一深入的观察,所以叫作思量。

    这种思量它的所缘境是什么境界呢?就是依彼转缘彼。这个第二能变的第七意识它依止第八识生起以后,它并不是向外攀缘的,它是回过头来,攀缘它所依止的第八识。当它去观察第八识的见分的明了性的时候,它发觉第八识是一个不生不灭的我,所以它就在一个生灭变异的一个阿赖耶识的生灭相当中,它自己的心中捏造一个恒常住不变异的我出来,这个时候就带动了它心中的四个根本烦恼,就是我爱、我痴、我见、我慢。这个第七识的思量带动的爱见痴慢这四个烦恼,对我们的生命,产生了两个重大的影响:在《成唯识论》上说,这个第七意识的这个思量,内扰第八而成赖耶,外扰前六皆成有漏。

    我们解释一下:它第一个影响就是它向内干扰第八识,内扰第八而成赖耶。虽然我们每一个有情当中的第八识,有无量无边的业种子,但是如果单单只有业种子,是不能得果报的。但是当第七意识在整个无量无边的这个藏识的业力大海当中,捏造一个自我意识的时候,就使令这个业力,使令这个业种子有得果报的力量。就是它这个无明会滋润这些的业种子,使令它在三界得果报,就使令这个第八识变成一个阿赖耶,恒转如瀑流的一个无穷尽的生命的水流开始流动。为什么生命会不断地流动下去呢?就是第七意识在整个阿赖耶识当中,捏造一个自我意识出来,使令它的这个无量无边的业力有得果报的力量,这是它第一个影响。

    其次,它外扰前六皆成有漏,它不但是对已经造成的业力产生了影响,它也对于你现前所造的每一个业力有影响。前六转识做了很多的善业: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的善业,也就是因为第七意识的这个我爱执,使令我们所造的善业变成有漏,不能跟无上菩提相应。就被这个我爱执所染污了。

    所以《成唯识论》对于恒审思量做出了一个评论,说它是内扰第八而成赖耶,外扰前六皆成有漏。可见得这个第二能变的思量,它对我们的这个心识乃至于生命,的确是有重大的影响,而在这样的情况之下,这个影响是一个负面的影响。这个就是我们前面讲到这个第二能变在有漏位的一个相貌:“依彼转缘彼,思量为性相”。

    这个第七意识的有漏位,是什么时候开始转变呢?这以下讲到这个它的一个转变的因缘,“阿罗汉灭定,出世道无有”。那这一点我们看这个讲议第十二面的第十科。前面的九科是讲到这个染污末那,这个地方第十科讲清净末那,它的一个生起的因缘:

    十、云“阿罗汉灭定,出世道无有”者——谓此我执相应之末那,二乘无学,方得永断;菩萨八地以上,方得永伏,故阿罗汉无有。

    先到这里。这个染污末那的对治,有三种的力量可以对治,第一个是阿罗汉,这个地方是解释这个第一个因缘。说这个我执相应的这个染污末那,在二乘的这个阿罗汉跟辟支佛,他们入了无馀依涅槃以后,就全部的消灭了。就在这个入了那个无馀依涅槃的时候,他这个我空智慧生起,就把这个染污末那给消灭了,这个是小乘的阿罗汉。大乘的阿罗汉呢?大乘八地菩萨以上的这个菩萨,方得永伏。这个“无功用行我恒摧”,八地菩萨的我空智慧,可以把这个我爱执给调伏,这是讲“阿罗汉无有”。再看第二个因缘:

    那含圣者,登地菩萨,入灭尽定,亦暂伏灭,故云灭定无有。

    三果以上的阿那含圣者,或者初地以上的菩萨,他们就在有生之年能够入灭尽定,在入了灭尽定的时候,也能够暂时地调伏这个我爱执。这个是讲这个灭定无有,就是这个三果以上的圣人跟初地菩萨,入了灭尽定以后,是可以调伏的。看第三种情况:

    声闻初果以上,菩萨登地以上,真无我解,及后得智,二无漏道,若现前时,亦暂伏灭,故云出世道无有也。

    这个第三个是出世道,这个道当然指的是智慧,就是声闻的初果以上,菩萨的初地以上,真无我解,就是根本智。根本智观察我空、法空的真理,以及从空出假的这个后得智,观一切的差别相,这两种无漏的智慧生起的时候,也能够暂时地伏灭这个染污的末那,所以出世道无有。说这个地方的出世道无有,是指的无有染污末那,换句话说,它这个时候是转成了清净末那。在《成唯识论》上说,这个恒审思量如果是在有漏位,它是恒审思量我执法执两种相貌。如果是在无漏位的时候,它是恒审思量二空平等之理。换句话说,恒审思量的功能是没有转变的,只是它从一个我执法执的相貌,而趣向于二空平等之理,如此而已。所以讲“无有”,并不是它的明了性失掉了,它那个思量的明了性是在的,只是把染污的转成清净的。

    关于这一点,我们引用蕅益大师的注解来加以说明。看附表,《补充讲表》第二十面。这个出世道无有,这个“出世道”当然指的是一种出世的无漏的智慧,什么叫作出世道呢?蕅益大师在这一段的论文,他有三段的开示:

    附表十——伏断门

    先看第一个:

    (一)行法

    修行的方法。这当中我们分成三段,先看第一段的总标。

    所谓对治道生,断烦恼者。非如世间军阵相杀,对垒抵敌之谓也!直是以二空智,深观烦恼,本无自性。

    这个对治“道”生,这个道本来是一个道路,这个道路有通达的意思,能够使令我们从此方到达彼方。这个道,这个地方是比喻一种法门,我们内心当中透过这个法门的修持,能够使令我们这念心,从染污的此方而趣向于清净的彼方。这个道,它有这个通达、有引导的意思。对治道生起的时候,当然这个道指的是智慧,来断除我们的贪瞋痴烦恼,它是什么相貌呢?先做一个拣别。

    非如世间军阵相杀,对垒敌对之谓也!我们刚开始在修学佛法,多分来说是依止一念的信心,仰信三宝的功德。这个时候我们心中有烦恼的活动,我们当然能够观察的出来。我们也知道烦恼的活动对我们的生命是有伤害的,会伤害我们的安乐,伤害我们今生的安乐,也会伤害我们来生的安乐。所以我们会采取对治的行动,我们刚开始在对治烦恼就是这种情况,世间军阵相杀,对垒敌对之谓也!你起烦恼,我用佛号跟你拼了。印光大师说的好:“不能念,要它念,不能专,要它专”。我们刚开始,就是从这个有相的这种力量来压抑,来压制烦恼,你的烦恼强,我这个佛号的力量比你更强。这个都是以一种止,禅定的止的念力来压制烦恼。

    当然这样子的压制烦恼,一段时间当然是有效,但是它没多久它又出现,它就是不能斩草除根,如石压草,春风吹又生。这个时候怎么办呢?这以下就讲出真实的方法。

    “直是以二空智,深观烦恼,本无自性。”这一点是一个重点。就是我们刚开始去观察烦恼的相貌,是观察烦恼的表面的作用。说是贪烦恼是一个染着的相貌,这个瞋烦恼是一个憎恚的相貌,是一个燥动的相貌,各式各样的烦恼有各式各样的相貌。但是这个地方是讲,我们不能去观烦恼外表的相貌,要深观,观察它的内在的体性。说这个山中很多贼,我们看到贼跑过来跑过去,跑过去跑过来,这个是看到贼的表面。我们应该知道这个贼它的根本处所在那里,它的根源是从那里生起的。现在我们也是这样,我们烦恼活动了,我们不能只是在表面的作用上对治。我们应该知道这个烦恼的根源是什么?它的真实相貌是什么?所以这个地方就说明:深观烦恼,本无自性。

    怎么去观它无自性呢?这以下就讲出两个方法:一个是体空观,一个是析空观。这个地方蕅益大师是根据天台智者大师的观心法门来开展的,先看这个体空观:

    既不自生,亦不他生,又不共生;不无因生。只是因缘和合,虚妄有生。

    这个地方是讲四相不生。这个偈颂是很重要,在整个《中观论》,这个地方是一个重点。说是诸法不自生,亦不从他生,不共不无因,是故知无生。《中观论》的主要思想是发明无生的道理。这个无生,当然这个地方的所观境是讲诸法,一切的色心诸法,一切的染净诸法。但是这个地方,蕅益大师就是说,我们不要观多,就观你这念心就好,而且这个心的所缘境还是观烦恼的相貌,就观烦恼是什么相貌。这个无生,简单的说就是无自性,观察它无自性。这个地方他是用相反的方式来证明它无自性。就是说,我们先假设烦恼是有自性,我们假设有自性是不能成立以后,就证明它是无自性。

    我们先假设烦恼这个贪,贪瞋痴的烦恼是有自性。什么叫有自性?就是说:这个烦恼的生起它不必假藉因缘,不必假藉任何的因缘,它就能够生起它的体性,它有它独立自主的体性,这个叫作有自性,它不必假藉因缘。我们假设这个烦恼是有自性,有自性的烦恼它的生起因缘有两个:第一个是有因缘生,第二个是无因缘生。如果说它是有因缘生,有三种情况:第一个是自生,第二个是他生,第三个是共生,这三种情况。

    说是有因缘生,是自生,这个自生,就是自体所生,自己,自己能够生起自己。自己生起自己,这当中有无穷尽的过失,我这一念贪瞋痴的烦恼,不必假藉外在因缘的刺激,它就自然生起烦恼。这样子,你应该一切时生烦恼,因为它自己能够生起自己。但事实上,我们从实际的经验观察,我们不是一切时起烦恼,我们有时候也是心平气和的,所以说,这个烦恼是自己生起自己,这样子就有无穷尽的过失,跟现实的现量相违背的。自生是不能成立的,自己生起自己,这样子就有无穷尽的烦恼,所以这个是不能成立的。

    说是他生,这个他,就是他体,他体所生,这个他体,就是自体以外的,都是他体,这个范围很广啦!比如说:我们这念心跟不如意的境界接触的时候,我们起瞋心,我们就说:我这个瞋心是外境加给我的,外境所生。这个他体能够生起这个烦恼,这个在《中观论》说:这样子是不能成立的。因为他体生起了这个自体,为什么这个他体生起自体的时候,两个都是有自体的?且生起两个不同性质的自体?外境是一个色法,色法怎么能够生起心法呢?一个不同体性的人,他怎么能够生起另外一个体性的东西出来?所以这样子是不能建立的。

    所以说,外境是一个色法,它是一个色尘,或者是一个声音,这都是一个色法,为什么一个没有明了性的色法,会创造一个有明了性的心法出来呢?所以这个是不能建立的,他生是不能成就的。我们也可以从日常生活中去知道,比如说:我们这一念心,有时候心的正念强,我们刚拜完八十八佛,刚刚静坐过,心中有这个戒定慧的力量,摄持我们这念心的时候,我们跟同样染污的境界接触的时候,我们不起烦恼,可以。如果是他体能够生起烦恼,应该任何一种情况跟这个他体接触,都要生起烦恼。但事实上,我们正念强的时候,我们不起烦恼,所以说,这个烦恼是他体所生,是不能成立的。

    自体也不能生,他体也不能生,是共生啰?自体跟他体的和合。这古德解释说:说是石头它压不出油,沙也压不出油,石头跟沙合起来也压不出油。说自体也不能生,他体也不能生,当然这两个合起来也不能生。所以这个有自性的烦恼,他说有因缘生是不能建立的,因为自也不能生,他也不能生,共生也不能生,有因缘生是不能成立的。

    说是无因缘生,这个烦恼是完全没有理由就生起,这个无因缘生当然我们不能接受的,一切法是没有轨则,只是个偶然,这个是我们不能接受的,所以无因缘生事实上不可能。有因缘生不能成立,无因缘生也不能成立,表示烦恼有自性是不能成立。因为它有因缘生也不能成立,无因缘生也不能成立,所以只好说是:“只是因缘和合,虚妄有生。”它有自性是不能建立。它只是在某一种因缘的和合之下,所出现的一种剎那剎那生灭的一种虚妄相而已,它不是我们过去所想像的,如此的真实,如此的坚固,不是这样子。它是一种因缘和合,虚妄有生,这个叫作无生,或者讲自性空的意思。因缘生当然是自性空,从自性来观察是毕竟空的。

    这个无生的道理,在整个大乘的般若波罗蜜是非常重要的关键。这个魏晋南北朝这个道安大师,他一生是弘扬般若经的,他自己建立一个本无宗,根本的本,无是有无的无,本无宗,什么叫本无宗呢?他的论点是说:一切诸法本性空寂。什么叫本性空寂呢?就是说:一切法不是生起以后再消灭的,不是,根本就没有生起。就是说:它只是一种虚妄的和合相,烦恼生起了,其实它没有真实的生起,它是假藉因缘的虚妄的一个和合相,然后虚妄有生,然后因缘结束的时候,虚妄有灭,它不是真实的生起,然后真实的消灭。

    这个般若经上说:若法先有后无,诸佛菩萨则犯杀罪。说如果我们生命当中,本来是有一个我的,佛菩萨修无我观,把这个自我给消灭了,佛菩萨犯了杀罪。那这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说:我们的身心世界,本来是剎那剎那生灭的一个业力所变现的一种因缘和合相而已。我们这个补特伽罗有情,自己捏造了一个自我,这个我是恒审思量捏造出来的,佛法只是引导我们看到了生命的本来面目,恢复到本来面目,因为本来就是无我。所以所谓的证得空性的真理,只是把捏造的自我消失掉,并不是说本来有一个我,现在我们活生生地把这个我消灭了,不是这个意思。

    诸法不自生,亦不从他生,不共不无因,是故知无生。所以从这四个相貌来观察,我们找不到它一个生起的真实体性,找不到,知道它是无生。这个无生的意思就是,这个关键点就是它因缘生。因缘生,它没有真实的体性,缘起性空。它不是说,它生起了以后再消失,不是。其实它生起的就是一种虚妄相的生起,它消失的时候,也是一个虚妄相的消失,是这个意思,这个叫作无生。这个是我们讲利根人,他是观这个体空观的。

    如果我们这样的道理在理解上有困难,还有另外一个方法,叫析空观。从时间、空间的分析,来理解这个空性的道理。看第二个:

    正妄生时,仍不在内,亦不在外,不在中间;不在过去,不在现在,不在未来。

    前面的这个体空观是一个不思议境,完全是从理论上的推论。这个析空观它是从一种思议境,就是我们自己能够去理解的一个时空上的观察。说我们这一念烦恼活动的时候,从空间上,它一定有个处所,说:它的处所是在那里呢?在身内。它在身内吗?但是我们身体之内,是心肝脾肺肾的一个血肉的臭皮囊,我们找不到一个有明了性的东西,找不到,所以这个烦恼是在身体之内活动是不能建立起来的。说身体之外,离开我这个色身,另外有一个烦恼在活动,在身外,身心本不相知,如果是在身外,那我的身体就没有任何感觉。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