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7集《唯识三十颂直解》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第7集《唯识三十颂直解》 (第1/3页)

    大家打开讲义第六面。颂曰:

    初阿赖耶识,异熟一切种,不可知执受,处了常与触,作意受想思,

    相应唯舍受,是无覆无记,触等亦如是,恒转如瀑流,阿罗汉位舍。

    这是说明初能变的偈颂,这个偈颂包括了有漏的心识,以及它无漏的心识的一种情况。“初阿赖耶识,异熟一切种”,这个是说明三相门:自相、因相、果相。“不可知执受处了”,这个是说明所缘行相。这个所缘行相门,我们看附表第五,我们现在正式讲到所缘行相门。附表第五分成两段:第一段,证明行相;二,证有八识。第一段正式说明它能缘和所缘的形状,这是说明第八识。

    第八识跟境界一接触的时候,它生起了别的功能。这当中不管是它所缘的根身、器界、种子,或者是它能分别的这一念明了性,都是微细、广大,不是我们凡夫、乃至于二乘的圣人所能够了知的。唯有是初地以上的法身菩萨所能够证知的境界,所以讲不可知。这不可知包括了一切的凡夫,一切的二乘的圣人,乃至于没有入初地的权教菩萨,对于他,们来说都是不可知的。

    那么这当中就有一个问题,就是说既然第八识的行相,是如此得微细而不可知,而佛陀在《阿含经》,乃至于在《般若经》,都没有明显的说明有第八识的存在。因此小乘的学者,以及中观的学者,就不知道有第八识的存在。所以在《成唯识论》当中,大乘的唯识论师就提出了十个理论,来证明第八识的一个存在性。我们就看第二段,证有本识。

    (二)证有本识

    本识这个本就是根本。第八识是前七转识的一个依止处,所以叫根本识。这十个当中,第一个和第八个是就着流转门,这些杂染的因果而安立的,第一到第八;第九是约着还灭门,这清净的因果而安立第八识;第十是一个总结,包括了杂染的因果,也包括清净的因果,而安立有第八识,第十是一个总结。我们先看第一个。

    [一、持种心]:第一个是持种心。这个持就是执持;这个种就是一种功能。或者是一种善的功能,无贪、无瞋、无痴;或者是一种恶的功能,贪、嗔、痴、慢的功能。这个识当然是了别。这意思就是说,在我们这一念明了的心当中,有一种能够执持、或者说是保存善恶功能的一个心识,在我们这一念心识当中,应该是有这个心识存在。

    举一个例子说,比如说我们打佛七。我们刚开始打佛七的时候,心是散乱,东想西想,想过去、现在、未来。这个时候我们一句佛号,一句弥陀念诵听,心于佛号专一安住,心于佛号相续安住,就慢慢慢慢把这个散乱心给收摄到这句佛号。刚开始我们在第一天,第二天就是只能够保持十五分钟的相续安住;我们再继续用功,到了第四支、第五支香的时候,能够保持三十分钟在佛号相续安住。你后面的第五天的那个三十分钟相续安住是怎么来的呢?它不是突然出现的,是你前面的三天用功,点点滴滴地专注,一次一次专注的功能的累积,才有第五天三十分钟的专注。

    所以从这个地方看得出来,我们这一念心识对于这一切的善功能、恶功能,有一种保存的特性存在。善心是这样、恶心也是这样。比如说你去造一个恶业,或者是杀生、或者是偷盗、或者邪婬、或者妄语,你刚开造的时候内心当中多少有惭愧心。虽然造了业力,但有惭愧心;虽然惭愧心,还是造恶业。慢慢慢慢你造久了以后,惭愧心失掉了,那个心的势力,点点滴滴地累积,心的势力也会增长。所以我们从现实的现量观察,知道我们这一念心识当中,一定有一种保存善恶功能了别性存在,所以叫持种心。

    那么这个持种心到底是谁呢?当然部派学者会提出说,或中观的学者说这是第六意识。因为第六意识就像蜡烛点火一样,前面的火焰引生后面的火焰,前面的善念引生后面的善念。大乘的论师就提出了一个论点来破斥说,说这个受熏的一个因缘成就,能熏跟所熏这个熏习要有两个条件:

    第一个条件,能熏跟所熏要有和合性。说这个能熏的心识跟所熏的心识,两个要同时存在。就像说你拿手帕跟这个烟去熏,用烟,烟是能熏,手帕是所熏,烟跟手帕两个要同时现前,才能够构成熏习义;你说你有烟的时候手帕还没有出现,等到烟消失了手帕出现了,这两个不是在同一个时间和合性,不能构成熏习义。你前一念已经消失了,后念才生起,这个是大小乘所共许的等无间缘,前一念的灭是后一念生起的一个因缘。那么前一念已经消失了,怎么能够熏习下一念呢?这第一念跟第二念两个没有同时存在,不能构成熏习的一种意义。这第一个,就是熏习义的一个重要条件之一,就是能熏、所熏要有和合性。

    其次,就着所熏的这个心识来说呢,它要有容受性,它对于善恶的功能要能够包容。你把善的功能熏过来,我能够接受;你把恶的功能熏过来,我也接受。么这个条件,必须这个所熏的心识是无记的。而事实上我们可以看得出来,第六意识有时起善、有时候起恶,它只有能熏的功能,没有所熏的功能。所以说以第六意识当持种心不能成立。

    第一个,第六意识自己熏习自己,前一念跟第二念不能够同时存在;其次,第六意识只能够当能熏,它是通善通恶,不能当所熏。所以这个意思,前六识是没有持种的功能。那么第七意识呢,它的道理也是这样,它也是前念引生后念。第七意识的无记性带着一种杂染性,有覆无记,所以它也不能够完全有容受性,所以它也不能够当所熏。

    因此我们就可以从理论上来判断,就是在你第六意识造善造恶的时候,有一个心识它不造善也不造恶,而跟第八识的同时运转,接受第六意识的功能的熏习。就是说第六意识造善造恶的时候,同时有一个明了性存在。它不造善也不造恶,但是它能够同时地把你善恶的功能接收过来。而这个功能就是谁呢?正是第八识,因为它的无记性,因为它能够跟第六意识和合而转;它有和合性、有容受性。这个就是持种心,从持种心的这样的一个义理,我们可以证明有第八识的存在。这个是约因相,因果的里面的因相;二三四都是约果相。

    [二、异熟心]:前面的持种,是把善功能、恶功能吸收下来,变成种子;异熟就是说,这个心识又能够把种子变现一期的果报。我们从十二因缘来看,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说我们这个生命的开始是怎么回事呢?就是一念的无明妄动,真如不守自性。一念不觉,所以就开始有这个无明,一念不觉,就是一念的妄动。这个一念妄动就是无明的活动,无明一动以后就是落入了行。这个行的造作,它就会熏习一个心识,就是无明缘行、行缘识。“行缘识”这个过程,这个识对望着前面的行来说,它是扮演的持种心,它受熏持种。识缘名色,这个识——这个明了性可以把前面所吸收的善恶业力就转变成名色,这个是色心的果报。

    当然它能够把善的业力转成人天庄严的名色;它也能够把恶业的种子,转成三恶道的名色。就着识变现名色这方面来说就是异熟,异熟的功能。这个异熟的功能也就是第八识,因为这个异熟的功能本身一定是要无记的。就是说它把业力转变成果报的功能,不能去增加善的功能的势力,也不能增加恶功能的势力。转变的过程不加油添醋,它本身一定是无记,所以它能够老老实实地把善业转成可乐果报,把恶业转成不可乐果报。

    所以说要做成一个异熟的总报,一定是要保持无记。而在整个心识当中完全是无覆无记的,那当然就第八识了。所以从异熟的明了心识来说,也可以知道有第八识的存在,它能够把这个识转成名色;如果没有第八识,识到名色这个阶段,“识缘名色”就不能成立了。这个是就着异熟心,它能够使令业力变现这一期的果报。

    [三、三界趣生体]:这个三界,趣就是指的六趣,六趣当然也等于是三界的意思了。三界六趣的生命的一个自体,自体就是依止处,这个体当依止处。说我们这个人有一个依止处,我受用很多的资具。我有我的棉被,我有我的钢杯,我有我的桌子,我还有一个人的果报。我的正报、我的资具都依止这个房子而住,这个房子是我依止处。这个房子的保护,使令我的人、我的资具不受风吹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