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11集《唯识三十颂直解》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第11集《唯识三十颂直解》 (第1/3页)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大家打开讲义第十面,戊二、释第二能变相。

    本论的宗旨,主要是发明万法唯识的道理。这个万法指的是这一切世间的凡夫的杂染法,也包括了出世间圣人的清净功德。这一切的杂染法、清净法,都不是上帝创造的,也不是自然而有的;是怎么而有的呢?唯识。唯独是我们一念的心识所变现,离开了一念心识,就无有少法可得。本论有三十个偈颂,主要是发明这样的一个宗旨。

    从这样一个宗旨来观察,我们可以理解到一件事,就是我们希望生命能够增上,离苦得乐,它的下手处就必须要改造我们的心识,使令它能够由迷而悟,由染而净,这是一个离苦得乐的正确的因缘。要这样子做,就必须要先能够正确地了解心识的相貌,因为假设我们对心识的相貌都不了解,我们根本没办法去修正它。

    在本论当中,天亲菩萨为了要我们,能正确地去了解这一念复杂的心识,他分成了三个次第。这三个次第由细而粗,所谓的异熟能变、思量能变和了别能变,有三种能变。前面我们已经把初能变说完了,现在看第二科。释第二能变相,正式地解释第二能变的相貌。这当中有一个问答。

    戊二、释第二能变相

    问言:已说初能变相,第二能变,其相云何?

    前面已经说明初能变的相貌。这个初能变的相貌,天亲菩萨主要以第八识的自相、因相、果相,阿赖耶,主要是扣着阿赖耶。以阿赖耶识开展出整个生死的因果相续,这个我们前面也就说过了。以下这个地方就问了,第二能变的思量能变它的相貌是怎么样呢?天亲菩萨就以偈颂回答,我们看偈颂。

    颂曰:

    次第二能变,是识名末那,依彼转缘彼,思量为性相,

    四烦恼常俱,谓我痴我见,并我慢我爱,及馀触等俱,

    有覆无记摄,随所生所系,阿罗汉灭定,出世道无有。

    这当中,天亲菩萨以三个偈颂来回答第二能变的相貌,我们看蕅祖的注解。

    此以十门释第二能变识之相也。

    蕅祖他是根据《成唯识论》分成了十门,这个十门当中有八段。因为有的门是可以合并的,合并成八段来解释第二能变的相貌,这是一个总标。以下就次第地把十门的内容,把它分成八段解释,看第一段。

    1、 名“末那”者——此翻为意。

    这一段是释名,释名门,解释第二能变的名称。这个第二能变的名称是什么呢?“是识名末那”,这个名称叫末那,这个末那是梵语,翻译成中文叫意。《成唯识论》解释这个意,就是恒审思量叫做意。这个三能变,了境能变——这前六转识,主要是依根立名,依止它的根来安立它的名称;但初能变和二能变都是功能受称,这个异熟、思量都是以它的功能来安立它的名称。

    《成唯识论》当中它也提出了一个问,说为什么以恒审思量来安立第七识呢?这当中它做了一个解释,因为“第七意识恒审思量胜余识故”。说这个第七意识的功能它有两个特色:第一个恒,它的明了性是恒常相续的,不像前六转识有时候间断,它有这个恒的功能;其次它能够审,这个审简单地说就是思量,它对所缘的境界,能够很深入地去观察、去认识,叫做审。

    前五识——非恒非审:其他的识呢,比如说前五识。前五识是非恒非审,前五识的明了性是有间断。它对所缘的境界这种色声香味触,也不能够很深入地观察,所以它非恒非审。

    第六识——审而非恒:它能够对所缘的境界深入地观察;但是它有间断,比如睡觉的时候,第六意识就停止活动了。

    第八识——恒而非审:第八识的明了性是相续的;但是它对于这些广大的根身、器界、种子的明了性,也是一个很粗略地去认识而已,所以它恒而非审。

    第七识——亦恒亦审:在整个八识当中具足恒和审的功能,唯独只有第七意识最明显,所以就把第七意识,以它的功能的一个因缘安立做末那,就是“恒审思量胜余识故”,它的恒审思量超越了其他的七个识的缘故,就安立做末那。这是第一段释名。

    再看第二,依彼转。

    二、云“依彼转”者——“彼”指第八识。第八识之现行,是此识之根本依;第八识中所藏第七识之种子,是此识之种子依。“转”谓相续生起也。

    第八识中所藏第七识之种子,是此识之种子依。“转”谓相续生起也。这一段是说明所依门,所依止的门。这段是说,说一切法是因缘生,第七意识的功能是恒审思量,这个恒审思量的明了性是怎么来的呢?它怎么出现呢?它为什么有这样恒审思量的功能呢?就是说它生起的因缘是什么?“依彼转”,这个转就是相续的生起。那么它是依止什么而生起呢?依止第八识,这个彼指的是第八识。说这个“此生故彼生,此有故彼有”,因为有第八识,所以有末那识的生起;因为有第八识的相续,也使得末那识相续。

    我们看蕅祖的注解。彼指依止第八识,它是依止第八的明了性而生起。依止第八识而生起,这当中有两个内容。先看第一个,是“依止第八识的现行,是此识的根本依”,就是第八识的明了的现行。这个第八识的现行是一切的色法、心法的依止处,所以叫根本依。我们前面也引《大乘阿毗达摩经》的偈颂说:“无始时来界,一切法等依,有此有诸趣,及涅槃证得”。就是无始劫来一切的现行的色心诸法,乃至于一切的种子,是依止第八识而安立的。第七意识也不例外,所以讲“依彼转”,就是它依止第八识做根本依,这第一个。

    其次,它依止第八识中所藏的第七意识的种子,是此识的种子依。它一方面依止第八识的现行,一方面也要依止第八识里面大海当中的这个种子——藏识海的这些种子。它有它自类的种子;这个色法、心法都有它自类的种子,第七意识依止它的第七意识的这个明了的种子,才能够转生。

    这一段是所依门,就是怎么会有第七意识的恒审思量呢?“依彼转”,依止第八识的现行,也依止第八识里面的它的种子,才能够转生的。换句话说,这个第七意识是没有自性的,它不是一个离开了因缘能够单独存在的,这个地方是强调这个观念,所以讲“依彼转”。

    看第三段,“云缘彼”者,“依彼转缘彼”,这个“缘彼”是所缘门。前面的所依门是说明它一个生起的因缘;这一段是说明它生起以后做什么事情呢?这个恒审思量是干什么呢?它是对谁去恒审思量呢?说这件事情,所缘门。

    三、云“缘彼”者——谓此第七识,即缘彼第八识之见分,而起微细我法二执也。

    缘彼,这个彼是指的第八识。说这个第七意识的恒审思量,它依止第八识生起了后,它做什么事?它还是去攀援第八识的见分,这个见分就是明了性。这个识在明了的时候有见分和相分,能缘的叫见分,所缘叫相分。第七意识它只对第八识的能缘的见分去攀缘,攀缘的结果呢,生起了微细的我执和法执。

    这个地方我们解释一下。前面的初能变,我们研究阿赖耶识,“初阿赖耶识,异熟一切种,乃至于恒转如暴流”,这一大段都是解释阿赖耶识的相貌。这个“恒转如暴流”是说,阿赖耶识是我们有情生命的一个本体,可以这样讲。这个本体的相貌是什么呢?恒、转。它的生命是相续的,因的相续、果的相续;一方面转,它前后变异,就像这个暴流。这个意思就是说,这个“漂溺有情,谓之暴流”,说我们有情众生在六界阿赖耶识这个暴流当中,头出头没。

    但是我们会提出一个问题,说这个生命的生死,这阿赖耶,这些水把我们都淹没了,让我们在大海当中不能出离。但是我们前面研究第八识的时候,发现第八识没有过失,因为第八识无覆无记,它的体性是白净的。所以我们在研究第八识的时候有个问题说,第八识这个阿赖耶识,我爱执藏识,它漂溺了我们有情,这个水使令我们不能到彼岸,不可以到彼岸。那么不能到彼岸,但是第八识又没有过失,我们会想说,这个病源在哪里呢?这以下把这个生死的根源找出来了。

    我们健康检查,前面的阿赖耶识是把病相给发现,哦,这个病相是哪一个地方出毛病了,而这个地方是把生病的根源明白地指出来。说为什么会有阿赖耶呢?就第八识好端端的这一念无覆无记的明了性,它怎么变成阿赖耶的呢?这以下解释说,因为这个第七意识的恒审思量,它去攀缘第八识的明了性的时候,这第八识的明了性太微细了,起码比它更微细了。它去观察这个刹那生刹那灭的第八识明了性以后,就以为第八识这个明了性是真实,这个明了性的心法是真实的,不是因缘生法,不是的。其次它进一步的认为,这样的一个真实的法是有主宰性的,是一个我。好了,因为第七意识的恒审思量的这样一种错误的认识,使令第八识就转成阿赖耶了。

    说我们有情众生为什么在这个生死当中流转呢?就像蕅益大师说的,“只是现前一刹那法”,这个生命就是现前一刹那的,刹那刹那的心识,“望前名果,望后名因”,这个生命是一个因、是一个果;又是果、又是因,因灭果生。那么这样的因灭果生,是什么力量使令这个因果相续呢?就是我们这一念的第七识的明了性,认为因果流转当中有一个我在流转,我们有这样的认识。流转三界中,谁在流转?是我在流转。

    那么有这样的我的认识以后,好了,“恒转如暴流”这个生死流不能停止了,没办法停止了。就是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