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12集《唯识三十颂直解》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进书架
    第12集《唯识三十颂直解》 (第3/3页)

,入了无余涅槃的时候,阿赖耶识、异熟识都停下来,永断。

    菩萨八地以上方得永伏,“无功用行我恒催”,这个时候完全不活动了。这阿罗汉无有,阿罗汉这个地方指的是包括二乘的无学,也包括菩萨的八地,菩萨的八地也叫阿罗汉。因为什么?无生了,阿罗汉就是“无生、杀贼、应供”,就是他已经不再招感三界的生死了。不像我们“恒转如暴流”,这个水流一直往前进;他那个水流是停下来了,不再招感三界的生死,所以八地的菩萨也可以称为阿罗汉。

    第二个,灭尽定无有。

    那含圣者,登地菩萨,入灭尽定,亦暂伏灭,故云灭定无有。

    阿那含圣人是三果圣人,或者初地以上的菩萨,假设他入了灭尽定。当然这个地方是指在人的时候,他有时候觉得心思太散乱了,第六意识,他想让第六意识休息一下,入了灭尽定。入了灭尽定的时候,第六意识停下来,这也能够暂时伏灭染污末那。就是他在禅定当中,有我空法空的智慧现前,灭尽定出现的时候,也能够暂时地伏灭。当然他从定中出来还是一样,“俱生犹自现缠眠”。

    第三,出世道无有。

    声闻初果以上,菩萨初地以上,真无我解及后得智,二无漏道,若现前时,亦暂伏灭,故云出世道无有也。

    这个“出世道”,苦集灭道的这个道,通往涅槃的道路,包括了戒定慧,但这个地方主要指的是智慧,出世的智慧出现的时候。声闻的初果以上,或者菩萨初地以上。当然这样的一个圣人,他有时候会出观去做很多事,有时候事情忙完以后到佛堂会入观,入这个根本观,这个时候“真无我解”出现了;或者是他从空性出来以后生后得智,这个后得智也带有根本智的气息。所以根本、后得这两种无漏的圣道现前的时候,他也能够使令染污末那,某一部分的染污末那暂时地伏灭,这叫“出世道无有”。

    就是在阿罗汉,或者是三果的圣人入灭尽定,或者是初果、初地的菩萨入根本观的时候,因为这三种因缘都有我空法空的智慧出现,所以能够暂时地破坏第七意识的恒审思量的我相法相,使令恒审思量的功能变成正常一点,跟真理有几分的相应,所以“阿罗汉、灭定、出世道无有”,是这样子。

    这个附表,我们就对“阿罗汉灭定,出世道无有”还有一些要分别的,下一堂课再详细地分别,先讲到这。大家有没有问题,可以提出来讨论。

    【学员提问】:……

    【师父答疑】:是的,灭尽定是三果就可以入灭尽定了;但是他不能入无依余涅槃,这个灭尽定和无依余涅槃不一样,懂吗?灭尽定是这个人是一个三果的圣人,他在禅定当中从初禅、二禅、三禅、四禅、到四空定,然后进一步入了灭尽定,在灭尽定当中他我空的智慧现前,叫“想受灭无为”。他把第六意识和第六意识的心所都停下来,这个时候只有第七、第八。但是这个是暂时的,他还要从灭尽定出来。那三果的圣人和四果的阿罗汉在人间的时候,他一口气在的时候,都可以入灭尽定,但是三果的圣人不能入无余涅槃,这两个有差别。

    【学员提问】:……

    【师父答疑】:我们修行有根本法门和助道法门。就是说,我们刚开始修学佛法,也不一定说要修我空法空,不一定,先思惟业果,先相信这个生命是有轨则的。不是说外道所说的是上帝创造的,反正你要快乐,向上帝祈祷,向大梵天祈祷,不是的;也不是自然而有的。这个生命的轨则是有善业和恶业所创造,有善业到人天去了,恶业到三恶道去了。我们刚开始先思惟这样的道理,就是业果的道理,使令我们断恶修善,使令我们皈依三宝。

    说这个罪业太多了,我们无量无边的罪业,那这个当中谁是我们的皈依处呢?财富不是皈依处、眷属不是皈依处、世间的这些五欲都不是皈依处;哦,佛法僧是皈依处,佛法僧能够帮助我们断恶修善。我们刚开始从业果的思惟,使令我们皈依三宝,断恶修善。慢慢慢慢我们身口意的罪业会减低,这个罪业是扰动性的,善业会增长,内心就有一分的堪能性了,就有几分的寂静。

    但是这个时候我们会想,哎呀,世间的因因果果错综复杂,很多事情用因果是不能完全解决。我们有时候会注意,虽然很注重因果,但是很多的事情很难讲清楚的,世间上的事情是很难做圆满。如果我们完全存在于因果的道理上,心还是不安。这个时候我们会找一个更深的安心法门,说我如此的重视因果,但是人事的处理,各式各样处理,还是不能面面俱到。这个时候我们会发觉,所谓的皈依因果还不够,继续地皈依,就皈依更深的法,这个是皈依空性了。

    我们从空性当中,就把这一些的善业恶业的分别,这些戏论都停下来,就观一切“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内心跟空性相应的时候,这些戏论停下来,我们就找到一个真实的安住处了。说这些人我是非、成败得失,在空性的角度当中都不可得,心中是无所得的。善也不可得,恶也不可得,快乐也不可得,痛苦也不可得。就是我们会从因果的道理,更深一层地学习空性的道理,而这样的皈依处就是真实的皈依处。

    那个姚兴皇帝,很难得的,他后来学佛了研究《维摩诘经》,专攻《维摩诘经》。他有一次在宫殿里面跟大臣议事,他要提出一个主张,所有的大臣都反对,内心很不快乐,我做了皇帝还是不自在。下了殿以后到养心殿读《维摩诘经》,内心停下来。他跟他弟弟说,这个《维摩诘经》是朕七神之宅也,七神——我内心的安住处,七神之宅。这个房子,这些宫殿不是我的皈依处。他能够讲出这句话:《维摩诘经》是朕之七神之宅,这个宅是房子。说我们很多事情,世间上有为法是很难做圆满的,如果我们刚开始存在有相的境界,心是不能完全安定下来的,心中的挂碍是继续活动。

    所以当我们观察一些法空的时候,你会发觉那种感觉,跟你思惟业果的感觉是不一样的,那是一个绝待圆融的境界,那是一个无我、无我所的境界,在那种境界里面,不生也不灭,也没有垢、也没有净,也没有增、也没有减,那是一切法不可得的,所以那是一个绝待的境界。佛陀的意思,这个是我们的皈依处。

    所以我们讲,古代皇帝说:朕为大地山河主,忧国忧民心转烦。这个皇帝还是好皇帝,讲出这句话来。他还忧国忧民心转烦,不是为了自己的快乐。顺治皇帝入主中国以后,我是这个大地的主人,主人翁,我要主宰着这些众生的生命,因为这样,忧国忧民心转烦。这个人虽然不知道是不是深信因果,起码是为公为众。

    但是我们看《华严经》的菩萨,他也是在人世间建立佛法、广度众生,但是他的心情就不是忧国忧民心转烦了。你看这个菩萨的境界,“菩萨清凉月,常游毕竟空”。这个菩萨他也不是一天到晚在佛堂,他到人间办念佛法会,办斋僧法会,各式各样的慈善事业;但是他的心是清凉的,没有任何的热恼,没有任何的得失挂碍。怎么回事呢?“常游毕竟空”,他内心当中有一个安住处。

    这个地方就说明,这个空性的道理是一个凡圣的差别,凡夫和圣人就差在这个地方。不过思惟空性,应该要以业果做基础。所以《金刚经》说,观一切法空,不能讲断灭见,不能落入断灭,要有次第。先思惟生命的善恶业果,然后再从业果的对立当中,入第一义谛,应该是这样。

    【学员提问】:……

    【师父答疑】:是的。它不是观察第八识的变化,因为它在攀缘第八识的时候,第八识本身是变化的,第八识本身是无我、无我所,它是恒转如暴流。那么它取到的第八识的相貌,每一次取到都不一样,使令它不能得定,前一刹那阿赖耶跟下一刹那阿赖耶不一样。不是说它自己要拣择,而是阿赖耶本身就是变化,它的所缘境本身就是变化的。

    【学员提问】:……

    【师父答疑】:对,这个地方在《成唯识论》当中有一些不同的说法。有些论师说,第七意识也缘第八识的相分,有些论师;但是护**师的意思,它只缘见分而已。这个地方大家可以看一下,在护**师的意思,第七识不能攀缘第八识的相分,不可以,它只缘第八识的见分。护**师是这个,他提出很多理由,大家也可以去读一读,在《成唯识论》他们在简别第八识的所缘境的时候,有一些辩论,但是结果以护**师为正义。

    【学员提问】:……

    【师父答疑】:是的,这个前七转识有间断,主要是讲前六识,不把第七包括在里面,是这个意思;第七意识不间断,它恒常相续。

    好,我们今天讲到这。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