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13集《唯识三十颂直解》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进书架
    第13集《唯识三十颂直解》 (第3/3页)

自性。自性即无,他性何有。自他既无,岂有共性。有尚叵得,况无因生。

    这个地方就把前面的“觅心了不可得”,或者是性空观、或者是无常观,把它做一个总结。说这个“生”,当然佛法讲生,它是从因缘和合而出现,安立做生。既然是因缘和合,它的本性 事实上是无生,所以终无自性。既然它连自性都没有,他性何有?自他既无,岂有共性。有尚叵得,况无因生。有因缘生都不得建立了,何况是无因缘的自然生呢?这个地方就是要我们去回观返照,我们这一念心的本来面目,原来它是毕竟空、无我我所。

    我们看总结。如此研观,勿令休息,解种熏发,惑种自消。

    ——《观心法要》——

    蕅益大师最后结劝,说我们对这样的一种性空观,或者你欢喜用无常观。比较理性的人欢喜用性空观;或者我们智慧比较差一点,或者我们承认自己是钝根人,就用无常,从过去、现在、未来,这三个时段来观它,也可以达到无生。如此地去观察这一念心,勿令休息,每天不断的定课,今天观,明天观;慢慢慢慢,解种熏发,这种闻思的智慧种子慢慢慢慢地开花,这些烦恼的种子慢慢慢就能够消失掉,光明慢慢地增长,黑暗慢慢地破除。观一切法空,这个般若波罗蜜,是三乘的圣人所共同修学的一个圣道法门。我们看一个偈颂,来把这个观念再它说一下。

    古德说,法界圆融体,作我一念心,故我一念心,全体即法界。

    这个地方把我们这一念心的体性和作用把它表达出来。从体性来观察,“法界圆融体”。无量无边的这些因果的法门,或者是因、或者是果。“作我一念心”。就是说我们这一念心的体性,含摄无量无边的因和果,这是体性;它的作用,“故我一念心,全体即法界”。这个地方很重要,我们这一念心依止迷悟,能够创造十法界。假设我们在法界圆融的因果之体当中,认为有一个我,有一个无明,不管造善、造恶,我们所创造的就是六凡法界了,心中有一个常一的、主宰的我,这个时候所发动的法界就是六凡法界。

    假设“故我一念心,全体即法界”,假设我们这一念心能够观一切法空,把无明消灭掉,就是四圣法界。假设我们这一念心能够在一切法毕竟空当中,把佛号给建立起来,我们的缘起,就是创造极乐世界的功德法界。“故我一念心,全体即法界”,故我念佛心,全体就是创造阿弥陀佛的依正庄严的法界。所以说,你这一念心所皈依的一个根本,会影响到你未来的生命现象:你皈依无明,你的法界就是六凡法界;你皈依空性,你的法界就是圣道法界;你皈依这句佛号,你的法界就是净土的法界。就是我们从因缘所生的缘起观,根本上就是你这一念心所依止的是什么?所依止的不同。

    我们讲皈依,说我们过去得罪了一个恶国王,受恶国王的控制。现在我们要逃离恶国王,怎么办呢?要依止一个善良的国王。善良国王说,你现在皈依我,莫离我境,莫为我教,必当救护。讲这个合法是说,“众生亦尔,系属于魔,有生死过;皈向三宝,魔无如之何”。说我们第七意识恒审思量执著有一个我,这个魔王就控制了我们的身心世界,我们在做事情总认为有一个我。现在我们把这个自我以佛号来取代,把这个我给推翻掉,把佛号建立起来。我们心中以佛号来取代这个自我的时候,我们的生命就有变化了,就有变化。你三界的业力就慢慢慢慢地薄弱了,净土的业力就慢慢增长。

    所以善导大师他讲那个深信,他的思想就是这样。他说你做一件事情,在佛堂打坐很好,你能够布施、能够持戒、能够忍辱、精进、禅定,善导大师说,你都要观想,都是弥陀的加持。我们过去的思想说,这件事是我做的嘛,你为什么能够打坐呢?因为我能够坐,我能够打坐,我能够布施,这个就是被“魔王”控制了。我们现在改变思想,我为什么能够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呢?是弥陀本愿的加持,把所皈依的境界调整一下,这个时候我们的法界就不同了。

    所以说“故我一念心,全体即法界”,我们这一念心所依止的东西不同,这个法界就会有变化。世界上的缘起就是这样子来的,“此生故彼生,此有故彼有,此灭故彼灭,此无故彼无”。所以蕅益大师说,“如此研观,勿令休息,解种熏发,惑种自消”,这个善根的种子慢慢地增长,这些生死的业力就慢慢地消失掉了。

    (二)位次

    好,我们再看第二个,位次。那么这样的观法,它的一个位次有三个位次:一个是补特伽罗我见相应,一个是法我见相应,第三是平等性智相应。那么第六意识修性空观,或者是无常观的时候,第七意识有三层的变化。

    一、补特伽罗我见——一切的异生,二乘有学,七地以前菩萨,彼缘阿赖耶识,起补特伽罗我见。

    我们刚开始就是一个补特伽罗我见,补特伽罗就是一个众生,这个众生当中有一个自我的见解,叫补特伽罗我见。这个是包括谁呢?一切的凡夫,二乘的有学位,七地以前菩萨。这个“彼”就是第七意识,第七意识它的恒审思量攀缘阿赖耶识,生起补特伽罗我见,这个就是分段生死了,阿赖耶识。

    二、法我见相应——一切异生、二乘、一切菩萨,法空智果不现前位,彼缘“异熟识”起“法我见”。

    前面的补特伽罗这样一个分段生死,是依我执生起的,变成阿赖耶;这个异熟的生起是法执,这个是所知障,所招感的是不思议的变易生死。

    三、平等性智相应——一切如来,菩萨见道及修道位,法空智果现在前位,彼缘“无垢识”“异熟识”,起“平等性智”。

    平等性智就是第七意识转成平等性智,这个恒审思量跟平等性智相应。这一切的如来、还有菩萨的见道位、修道位,在法空智果现前的时候,第七意识缘无垢识——如果是如来就缘无垢识,如果是菩萨就缘异熟识,生起平等性智。

    不过这个地方《成唯识论》这样讲,我的分别,这个地方平等性智所攀缘的第八识,应该包括无垢识、包括异熟识、也应该包括阿赖耶识。怎么说呢?我们读《八识规矩颂》,看到第七意识的转依有三个次第,说“极喜初心平等性,无功用行我恒摧,如来现起他受用,十地菩萨所被机。”下品的平等性智是在初地,极喜初心平等性,这个时候第七意识的平等性智就开始转变了;到了八地的时候中品转,无功用行我恒摧,把阿赖耶识业破坏了。到了如来现起他受用,把异熟识也破坏了。下品的平等性智,这个时候是初地,那么初地到八地之前,下品平等性智去缘第八识的时候,它还是缘到阿赖耶的,这个时候第八识还是阿赖耶。

    所以我们可以再想一想,这个地方应该也包括了无垢识、异熟识和阿赖耶识,就是下品的平等性智所缘的是阿赖耶,中品的平等性智所缘的是异熟,上品的平等性智缘到的是无垢识。第八识有三种变化,这个是讲到位次。

    好,我们看最后的结劝,结劝我们分成三段,先看第一段。

    (三)结劝

    由七识妄起我痴我见我慢我爱,遂使五度诸行,不能忘相,咸成有漏,故名杂染。若欲出离轮回,必先勤观“无我”。

    这个地方把生死的根源说出来,说我们生死,万法唯识,生命是由心识所变现。那么第八识没有过错,前六识也没有过错,这错在哪里呢?第七意识妄起我痴。第七意识的恒审思量,认为第八识的明了性有一个我,这个我痴、我见、我慢、我爱。也使令了前六识去创造五度的时候,不能够亡相,就认为有一个我在造业,使令这一切的业力都变成有漏业力了,这叫杂染。就是随顺了十二因缘的无明缘行、行缘识,由这个识就创造了很多很多的生死。

    所以说若欲出离轮回,必先勤观“无我”。我们要出离轮回,靠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是不可以的。你靠布施、靠持戒、靠修禅定,不可以使第七意识停下来,不可以,那个恒审思量的功能停不下来的。只有修无我观,才能够使恒审思量停下来,是这个意思。“然此第七识之俱生我执,细故难断。”但是这个第七意识是俱生的,它不是分别有的,是与生俱来的,很难断除,这当中有两个办法。

    好,我们先休息十分钟。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