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163章 通用标准大讨论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第163章 通用标准大讨论 (第1/3页)

    “现在咱厂车卖到全国,可最真实、最及时的反馈,都在片儿城修理厂。”

    “我建议成立一个‘使用跟踪反馈小组’,把维修记录、用户意见统一收集,反哺设计与工艺。”

    说到这里,陈露阳心里闪过一丝火热。

    一旦修理厂能牵头,成为厂里第一个正式立项的“反馈小组”。

    那就意味着修理厂的地位能被全厂承认,不再只是个维修点,而是厂部制度链条里的一环。

    这样一来,修理厂就能名正言顺地和总装、设计平起平坐,话语权都能硬生生往上抬了一截。

    而且,一旦这套机制跑顺了,

    数据从修理厂出,汇到厂部,再反馈回设计工艺,到时候他这个小小的主任就成了中间的“必经之路”。

    不管是哪个车间、哪个工程师,想拿到第一手的市场资料,都得经过他这一关。

    这是好处。

    对修理厂是好处,

    对他陈露阳,更是好处。

    话音刚落,会议室里安静了一瞬。

    曹青杭先开了口,手指轻轻敲着茶缸盖子:“小陈这话有理。”

    “咱们厂平时靠试验场的数据,环境太理想化,很多毛病在台架子上看不出来,一到市场上就暴露。修理厂天天接触坏车,问题最直观。”

    郝逢春也点了点头,低声道:“是啊,设计图纸画得再漂亮,不如修理厂一个返修单来得实在。”

    “有时候我们设计上觉得没毛病,可车一跑进修理厂,问题就全暴露出来了。要是能把这些数据汇总起来,少走不少弯路。”

    可很快,一个戴眼镜的技术员皱眉提出了质疑:

    “修理厂能代表全国吗?片儿城的情况,油品、路况、气候都有它的特殊性,咱们要是太依赖一个地区的数据,容易以偏概全。”

    会议室里顿时又响起了低低的议论声。

    “确实是,北方冻得厉害,南方潮湿闷热,用户用车习惯也不一样。”

    “还有路况差异呢。大城市柏油路,小县城还是土路石子路,用车强度根本没法比。”

    “再说油品,各地炼油厂的水平和质量不一样,有的相对干净,有的则是轻质油里杂质一大堆,油管三天两头堵。”

    “问题集中在那儿,不代表别的地方也一样。”

    “是啊,咱劲霸车卖得越来越广,南来北往都有。”

    “我觉得咱们不能只盯着片儿城一个点,更不能把个别现象当成普遍规律。”

    “建立小组是好事,可别到头来只看一个点的数据,就让全厂跟着改。”

    ……

    会议室里嗡嗡一片,声音此起彼伏,似乎每个人都能举出一条道理来。

    陈露阳当场开口:“我没说修理厂能代表全部。”

    “可至少,它能代表最直接、最真实的用户声音。那些坏车、返修单,就是最清楚的提醒。”

    “我们厂到现在,还没有一个地方能把这些东西系统地收集起来。”

    “如果连这一点都抓不住,那全国范围内的更大问题,我们又靠什么来判断?”

    曹青杭开口支持:“我觉得小陈说得对!”

    “咱们缺的不是数据,而是通道。修理厂天天接触坏车,第一线的信息不拿来用,难道等问题全爆发了再补救?”

    郝逢春也点了点头:“至少可以先作为补充。数据多一个来源,总比少一个强。”

    这时,坐在主位的王轻舟抬手,稳稳压下了渐起的议论声。

    不等其他人先开口,王轻舟抬手:“这个我支持。”

    “修理厂不能代表全国,这话没错。但他面对的是真刀真枪的用户问题。”

    “他们的维修记录,就是最真实的数据。没有这些声音,咱们关起门来拍脑袋,闭门造车。”

    他顿了顿,果断道:“成立‘使用跟踪反馈小组’,由修理厂定期提供数据,每月汇总一次,列入厂部例会机制。”

    “这事儿,就这么定了。”

    有了厂长拍板,其他人自然是不能再说啥。

    谈完了正事儿,会议室里的气氛也变得轻松不少。

    于岸山拿起茶缸喝了一口,问道:

    “陈主任,听说你把通用件的图纸拿回厂里,还让车间打造零件了?”

    陈露阳一脸羞涩:“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