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六十六章、烫手的山芋 (第1/3页)
太和殿。
距离大水退去,已经过了一个多月,留下的烂摊子却还在持续。
各地的报灾文书,如雪花般飞向京师。
遍地都是无家可归的百姓,等待着朝廷救济。
别的地方可以假装看不见,但天子脚下皇城跟前,肯定要发粮赈灾。
大水退去不久,顺天府就打开了官仓赈灾。
遗憾的大水破坏力太大,导致许多官仓被淹,里面的粮食都发了霉。
甭管其他人信不信,反正上报的结果就是如此。
损失的不光是粮仓,官仓中的布匹、食盐、香料、木炭等物资,全部都在大水中毁于一旦。
如果不是内阁盯的紧,户部差点儿连国库存银都给搞丢了。
存银没敢丢,但记录的账本,却是损毁严重。
“吕尚书,你们户部真够厉害的。
这该丢的,不该丢的,那是一样没留下。
老夫可是记得,官仓建造的位置都不低,这水是怎么上去的?”
姜书翰冷漠的质问道。
借助大水平账可以,但是不能玩的太过分。
一场大水下来,光官方损失的财货,就超过三千万两。
按照这种玩法,大虞朝非得被掏空不可。
“首辅大人,官仓修筑时间太长,朝廷划拨的维护经费严重不足,不少地方出现了疏漏。
这次的洪水又来得太过厉害,水流冲击动摇了官仓根基,让水渗透了进去。
待大水退去后,库房里的物资已经受潮发了霉……”
吕凌风硬着头皮解释道。
这一次,他真没捞多少好处。
上报的损失如此巨大,主要是历史遗留问题。
朝廷的官仓十室九空,储存的物资,仅限于账面上。
如果有的选择,他也不想玩儿这么大。
可是不把账面上存在的物资“损失掉”,朝廷救济灾民,户部就要拿出东西来。
早就进了大家腰包里的物资,岂能再掏出来。
没有东西可给,自然只能报损。
“借口找的不错,继续往后编啊!”
次辅白季临跟着开炮道。
户部的烂账,大家都是知道的。
想把东西追回来,明显不可能。
真要是深入追查,牵扯到的人,可就多了。
在户部任职过的官员,有一个算一个,通通都跑不掉。
严厉追责,文官集团的损失就大了。
深追不行,放任不管更不行。
朝廷若是放松吏治,下面的蛀虫,能把国库直接搬回家。
“次辅,下官说的句句属实!”
吕凌风伸手擦了擦额头上的汗水说道。
看得出来,面对内阁的压力,他已经有些招架不住。
可现在涉及到的问题太大,他必须要顶住压力。
一旦朝廷决定彻查,他这个户部尚书,就得第一个完蛋。
“户部的烂账,究竟是怎么回事,大家心中都清楚。
回头三司衙门组成调查团,慢慢彻查此案。
现在京中聚集了数十万无家可归的百姓,需要朝廷拿出钱粮赈济。
这个问题,户部必须想办法解决!”
一旁的高阁老,跟着补上了一刀。
清流势大的时候,怼天怼地怼空气,仿佛全天下只有他们才是忠臣。
现在风水轮流转,清流党人连续错过两轮政治洗牌,丧失了在内阁中的席位。
其他派系执掌大权,自然要予以丰厚回报。
如果不是考虑到,户部留下了一个巨大的烂摊子,需要吕凌风留下背锅。
在这轮政治斗争中,第一波拿下的就是这位户部尚书。
此时没有拿下,不等于后续不会清算。
三司衙门的彻查,就是悬着的利剑。
借大水平账,看似无懈可击,实际上处处都是漏洞。
只要朝廷想查,随时都能查出问题来。
吕凌风不想死,那就只能想办法筹集一批钱粮,先把赈灾的问题解决掉,保住朝廷的颜面。
钱的问题还好说,户部只要愿意,东挪西凑总能弄出一笔款子来。
关键是现在北方各省都缺粮,想要调粮入京,只能从南方想办法。
耗费巨大不说,运力也是一个大问题。
洪水带来的破坏,不光是冲毁房屋、农田,运河也受到了影响。
受泥石流影响,部分河段已经无法通航。
陆上交通,同样遭到了破坏。
许多官道,目前还在修复中。
“阁老,下官自当尽力而为。
只是城外百姓越聚越多,一直这么下去,也不是办法啊!”
吕凌风忍不住叫苦道。
这话不光是说给内阁听的,更是说给在户部任职过的一众官员听的。
户部的亏空,不是他一个人造成的。
真要是不给活路,那就揭开盖子,大家一起完蛋。
“吕尚书说的不错,灾民数量不断向京中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