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六十六章、烫手的山芋 (第2/3页)
汇聚,时间长了必定会出问题。
除了安排赈济之外,我们也要考虑灾民分流。
最好是能够劝返回原籍安置,不然京师的压力就太大了。”
工部尚书乐向松率先开口帮忙道。
这次的天灾,遭受冲击最严重的首先是户部,其次就是工部。
河道决堤的责任,那是大家暂时顾不上追究。
光几名巡河官充当替罪羊,还远远不够。
一旦深入调查,工部监管不力的责任,肯定是跑不掉的。
如果工部把监管工作做到了位,河中水位升高时,就该及时组织人手加固河堤。
没有永定河决堤,京中的积水再多,也不至于连皇宫都给淹了。
烂兄烂弟,想要渡过危机,此时自然要抱团取暖。
“灾民分流的问题,五城兵马司已经在做了。
不过劝返原籍,恐怕没法完成。
各地的灾情尚未结束,回到家乡也解决不了吃饭问题。
京中朝廷还在想办法救济,地方衙门手中的资源有限,无力救济这么多百姓。”
武乡侯当即否决掉。
赈济灾民,可是五城兵马司的政绩。
把人组织起来,交给安南都护府的驻京官员,他们的任务就算完成了。
如果不是他们的努力,此刻京师附近聚集的百姓,早就超过百万大关。
若是政策转向,改为劝返原籍,他们前面的努力算什么?
“只要能解决难民危机,安置在什么地方不重要。
京中的储粮损毁严重,当务之急是想办法解决粮食缺口。
城中的粮价正在持续攀升,如果不尽快平息粮价,还有更多的百姓加入到难民队伍中。”
刑部尚书费心远急忙补救道。
清流系两位大员,深陷麻烦的旋涡中,此时可不能再招惹勋贵系。
不然各方联合出手,顺势打掉两位尚书,他就孤掌难鸣了。
政治斗争,最容易引发连锁反应。
一旦出现了颓势,下面那些捆绑不深的官员,分分钟就能转换阵营。
小弟数量越少,阵营力量越弱。
阵营力量越弱,转换阵营的人越多。
进入到恶性循环中,衰落就只是时间问题。
家族数代人经营的人脉关系网,都在清流阵营中。
清流党衰落,也意味着他们祖辈的努力,全部付诸流水。
此时跌落下去,就意味着维系清流阵营核心的一众士绅大族,离开政治权力中心。
越是到了王朝中后期,上升的阶梯就越封闭。
跌落下去,就甭想复起。
竞争对手会顺势落井下石,把他们隐藏在暗地里的黑历史,有选择的揭露出来。
最后给他们扣上奸党的帽子,也有可能是“阉党”。
毕竟,他们之前就是这么干的。
击垮政治对手之后,就给扣上阉党的帽子,败坏在士林中名声,不给对手东山再起的机会。
在清流党人最强势的时期,还出现了谁和清流党对着干,谁就是阉党的闹剧。
前面把事情做绝了,衰落期就到了还债的时候。
清流党大佬接二连三的发生意外,看似只是偶然事件,实际上却是各方合力的结果。
看几位阁臣的反应就知道,打压清流党的重要性,甚至排在了打压勋贵系的前面。
倒不是大家放下了文武之争,主要是勋贵系现在推出来的当家人,政治手腕比之前的景国良、李原差远了。
名义上是老大,实际上威望有限,根本整合不了勋贵集团。
同习惯了玩弄权谋的文官大佬相比,那是妥妥的“老实人”。
放两个没有威胁的“老实人”在内阁,总好过引入两头饿狼强。
高层斗争缓和下来,朝廷还需要勋贵们卖命,文武之争也逐步淡化下来。
外部矛盾没了,就轮到文官集团的内部矛盾。
作为朝中第一大派系,以攻击性著称的清流党,自然不甘心在内阁丧失话语权。
清流党一系的御史言官,前些日子表现的尤为活跃,在朝中四面开炮。
嘴炮对轰中,以一党之力对抗多派联合,硬是不落下风。
“罢了,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总得给一个改过自新的机会。”
“过去的事情,朝廷可以不追究,但现在的烂摊子必须收拾掉。
损毁的河堤、建筑物,工部负责修复。
资金缺口,工部自己想办法筹集。
赈灾善后的事,顺天府、五城兵马司负责落实,所需钱粮户部负责筹集。
禁止挪用其他款项。
完不成任务,自尚书往下一律革职,交锦衣卫查办!”
姜书翰的话音落地,户部和工部的官员,一个个脸色都变得难看起来。
嘴上说不追究责任,实际上已经把罪责扣在了他们头上。
“革职,交锦衣卫查办”,更是断了大家的退路。
在官场上混的,有几个人,能经得起查啊!
一旦进了诏狱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