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七十三章 、蝗灾 (第3/3页)
个例外。
南京户部负责征收南直隶、浙江、江西、湖广四省的税粮,这些地区的赋税约占全国财税的一半。
经过税务改革后,这个比例更是提高到了六成。
在两广协饷安南,北方天灾不断的年份,在全国财税中的占比,甚至一度能达到四分之三。
除此之外,南京户部还负责管理全国漕运事务,以及全国盐引勘合。
漕粮从南方运往京师,全国的盐业许可凭证颁发,都是南京户部在负责。
另外南京户部,还负责收藏全国黄册。
相较于北方户部是差了点儿,但也是妥妥的位高权重。
“师爷,用钦差大臣的名义,向各地衙门下发公文。
责令他们在半个月内,补上之前欠缴的所有税款,同时做好严查税务清收的准备!”
万怀瑾果断下令道。
上面给他施加了压力,现在只能把压力传导下去。
能够解决问题,自然是皆大欢喜。
倘若差事办砸了,也能多拉一些人分摊责任。
“大人,情况不妙。
外面聚集了大量士子,举着圣人牌匾过来了。”
不等命令传达出去,差役们就先传来了噩耗。
举着圣人牌匾搞事情,几乎是大虞士子的标配。
更早的封建王朝,文官世家尚未完全崛起,士子们在政治上也无法享受现在这么多的特权。
孔圣人的地位,也没现在这么高。
到了大虞朝,文官集团权力走到了巅峰,连带着士子地位也达到了巅峰。
对朝中政策不满,大家就集结一帮同窗,举着圣人牌匾去衙门抗议。
官员遇到这种事,经常被吓得瑟瑟发抖。
一旦处理不好,轻则丢官去职,重则身败名裂。
发展到中后期,在清流集团的操纵下,逐步演变成为了党争的工具。
不过通常这种大动静,多发生在京师。
到了地方上,有功名的士子大都在家中,或者是书院苦读,以期有朝一日能够高中。
想要聚集大量的士子,并不是一件轻松事。
书院的士子数量确实多,但书院也是朝廷监管的重点。
一旦发生书院学子大量聚集闹腾的恶性事件,无论最终结果如果,朝廷都会问责书院负责人。
轻则挨一顿板子,重则当事人下狱,书院被查封。
能够成为天下知名书院,不光教学能力要强,还必须学会苟。
那些活跃的书院,都在一轮又一轮的政治斗争中,成为了历史。
大多数时间,哪怕书院参与了谋划,也会拉上大量书院之外的士子,以降低自身存在感。
眼下外面士子是谁聚集的,万怀瑾并不清楚,但他知道这些人来者不善。
“愣着干什么,赶紧让兵丁把他们驱散!”
迟疑了片刻功夫后,万怀瑾果断下令道。
甭管对方有什么谋划,他现在的身份,都不适合见这些士子。
参考以往的旧例,只要他公开露面,那帮士子就会提出一个看似合理,却又完全不可行的无理要求。
“大人,外面那些士子,可都是有功名的。
何况还举着圣人牌匾,万一不小心冲撞了,那是会出大事的!”
中年差役忐忑的回答道。
读书人在大虞朝的地位太高,他们这些底层差役,根本不敢招惹。
钦差大臣看似位高权重,可终归是外来户。
惹出了麻烦,直接拍拍屁股走人,他们这些本地差役可就惨了。
“混账!”
“本官让你们干,你们就赶紧去干。
圣人牌匾,你们不能避着点儿么!”
万怀瑾忍不住训斥道。
眼前这一幕,让内心深处,涌现出了一股无力感。
早知道这样,就不该让护送的锦衣卫离开。
尽管和锦衣卫待在一起,会有损他的清名,但那帮人是真敢做事啊!
哪怕是削弱版的锦衣卫,驱逐一群士子,也不会有丝毫犹豫。
在京中的时候,类似的场面,每隔几年都会遇到。
党争激烈的时候,一年都能够遇上好几次。
厂卫有丰富的处理经验,知道怎么用最小的代价,解决这个棘手的麻烦。
南直隶这边的差役,都是几年前从民间招募的。
那会儿勋贵系掌权,人家有自己的嫡系武装,一言不合秒变叛军余孽灭门。
士绅大族都被吓得瑟瑟发抖,根本不敢搞事情。
自然不会出现士子聚集抗议的闹剧,连带着差役们,也没有应对经验。
“大人……息怒!”
“小人,这就去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