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三百二十一章二相之争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第三百二十一章二相之争 (第1/3页)

    在曹操积极备战时,唐帝国在秋天迎来丰收。

    “朕闻今秋丰收,不知关中谷价几何?”

    宫墙上,张虞远眺农田,见周边士民往来市井,问道。

    庾嶷笑吟吟,说道:“陛下,司隶丰收,谷价大降。今臣问仆人,谷一石约三十小钱,合大钱十五!”

    “三十钱!”

    张虞面浮笑容,谓左右道:“昔汉末时,朕在关中任郑县令,时粮一石值三十钱。乱世初起,一石贵达百钱,蝗灾时谷价万钱。今岁粮价三十钱,乃渐有盛世之兆!”

    单从粮价来衡量两汉盛世时期的话,西汉的汉宣帝时期可以说是两汉巅峰盛世,彼时一石粮价五钱,比今下便宜六倍。

    当然了,用粮价评判两汉盛世不太直观,因为这与五铢钱的发行数量有关。如汉武帝时期,汉朝才推行五铢钱,至宣帝时期,五铢钱尚未大规模流通于市,故相对会保值些。

    但到了东汉时期,天下流通的五铢钱多达五、六百亿,平均到每人头上至少有千枚,且还不算私铸钱币。钱币流通于市场的数量,与商品价值挂钩。市场上钱币充裕时,商品经济越发达。

    亦或是李唐王朝,其在安史之乱前可谓盛世,然因李渊在开国时期废五铢钱而行通宝之故,故在中晚期前,李唐处于钱荒状态,商品经济受到不小影响,物价受钱荒影响颇大。

    如在贞观十一年,李世民因朝廷钱荒,不得已下‘自今以后,内外官料钱,并宜停给,唯留禄米而已。’

    李唐的钱荒不仅影响到朝廷俸禄发放,更影响到了社会经济运转。为了有足够的货币去流通,朝廷与民间默认用绢帛缴赋税,并渐渐让绢帛成为流通货币之一。故在李唐时期,绫罗绢布杂货与钱兼用。

    李唐饱受钱荒的情况,张虞其实并不晓得!

    但张虞却有后世的经济知识,知道新钱不可能直接取代旧钱,不仅是唐通宝的产量不够,更是因为五铢钱流通于社会几百年,需要有一个取代的阶段,在未来数十年大体依旧是新、旧钱币并行。

    如今新、旧钱并行的影响之一,便是张唐天然拥有大量流通货币,能用五铢钱的价值衡量今下物价情况。谷钱价值与东汉时期相比,直观反应张唐的治理情况。

    更关键的影响便是商品经济活动不会受到通宝不足的影响,能够让民间不再以物易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