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三百三十七章:我李佑没这么命苦啊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第三百三十七章:我李佑没这么命苦啊 (第1/3页)

    李恪归朝,短时间内就带来了极大的影响。

    长安城的粮价,出现不同程度的暴跌。

    与此同时,粮食收购的价钱,也随时受到影响出现波动。

    这是长安最先的反应。

    毕竟是在帝都,消息流传的快,反应迅速也是正常的。

    这可是十几亿斤的粮食啊,一旦流到市场上来,那造成的冲击简直不敢相信。

    朝中也出现议论,有官员上奏,担心出现谷贱伤农的现象。

    建议朝廷慎重处理这一批天量的粮食。

    “倒是没想到,我带回来的粮食,影响会这么快扩散出去。”

    李恪摇头无奈的说道:“还没决定如何使用,民间就开始降价了。”

    好心难道还办坏事了。

    “你不用担心。”

    李承乾说道:“尚书省早就商讨好,如何处置这批粮食以及民间反应的应对。”

    这种降价的风向,不过是某些投机者煽动出来,制造声势与舆论,好从中获利的手段罢了。

    朝廷都还没公布如何使用,就开始出现降价。

    这不是制造恐慌是什么?

    “秋收才过,百姓手里头的存粮不少,那些粮商借此压价的话,百姓会受到极大的损失。”

    李恪道:“只怕也会影响耕种的积极性啊。”

    李承乾望着远处,轻笑道:“损失是有,但也不会太大。”

    “至于说积极性,你也别担心。”

    李恪好奇的问道:“敢请哥哥教诲。”

    他也看着远处,道:“正好五郎还有些时间,请哥哥说说。”

    李承乾道:“朝廷会以以前市场的价格收购粮食,再以当前市面波动的价格,按照市价进行出售。”

    这话说的李恪有点不明白了。

    “大哥,这不是给那些粮商送钱吗?”

    “送钱?为什么不说是给百姓送去好处呢?”

    李承乾似笑非笑。

    不惜从天竺运回来粮食,目的是什么?

    就是要让大唐的百姓都能吃得上饭,过上丰足的生活。

    而要想做到,首先就要让粮价掉下来。

    朝廷在其中的投入,可以视作为粮价补贴。

    秋收刚过,百姓手头存粮是有,但数目绝对不会太大。

    除了上缴的税赋外,留下来的多余粮食,大多已经被粮商给收走了。

    这样一来,每家每户留下的,有明年播种的种子外,剩下的就是一家的口粮。

    粮商收走的,是降价前的成本。

    他们真的会在事情没有明确走向前,就真的亏本降价?

    怎么可能。

    “朝廷在发钱?”

    李恪想到一个可能。

    “对!”

    李承乾道:“大唐发展的红利,不是一家一户的。”

    “全体大唐百姓都要受益。”

    “税赋的比重,在逐年降低,粮价是在降低,但税赋却不会随之变化,该是多少还是多少。”

    税赋一直都是占据百姓产出所得的大头。

    李承乾换个方式,变相使得百姓的负担降低。

    “如此一来的话,岂不是更让那些粮商有可乘之机?”

    李恪说道:“他们按照官价卖给朝廷,这……。”

    “事情没有尽善尽美的。”

    李承乾淡淡的说道:“粮价的问题,主要是让利百姓。”

    “这一点满足,其他都是无关大碍。”

    “朝廷本来钱都多得没地方去。”

    他走了两步,道:“再说了,你换个角度想想。”

    “天下粮食,尽收朝廷。”

    “哪家哪户还能囤积大量的粮食呢?”

    李恪愣在原地,目光闪过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