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2章 缅北?缅北!(求订阅) (第2/3页)
某新建集体农场不远处的土路上。
卡车在泥泞颠簸的土路上发出不堪重负的呻吟,最终在一片新开垦的、散落着低矮窝棚的区域停了下来。
车厢后挡板“哐当”一声被重重摔开,早已被无尽旅途折磨得麻木而疲惫的人们,如同泄气的皮囊般,相互搀扶、跌跌撞撞地爬下车。
王大伟也在其中。
他一手紧紧攥着家里仅存的那个打了好几层补丁的包袱,另一只手小心地护着身形单薄、脸色蜡黄的妻子。
两个孩子紧紧跟在他身后,长时间的蜷缩让他们的腿脚发麻,小脸上满是茫然和对陌生环境的怯懦。
他们一家,是众多从遥远的江苏水乡逃难至此的难民之一,家乡早已在日本人的铁蹄下化为焦土。
刚踏上缅北的土地,一股浓烈、混杂着雨林特有的湿热、生土腥气以及大量人群汗味、排泄物味的复杂气息便扑面而来。
瘦弱的妻子忍不住皱紧眉头,感到一阵阵胸闷气短。
“哎呦喂!我的老天爷,总算是到了!”一个同样刚下车、上了年纪的老汉扶着腰,痛苦地呻吟着,“这破路,是要把人五脏六腑都颠出来吗?我这把老骨头,都快散架了!”
王大伟苦笑着摇摇头,帮着把腿软的妻子扶稳:“可不是嘛,李老哥,咱们从江苏出来,水路旱路,躲鬼子、防土匪,走了快三个月了才到抗战后方,这条命能囫囵到这儿,就算祖宗保佑了。”
“谁说不是呢”老李叹着气,抬眼打量四周,脸上露出了失望和忧虑,“可这这是个啥地方啊?比咱们路上歇脚的那些野地还不如!”
“你看这天,闷得像个蒸笼!还有这蚊子,嗡嗡的,比老家的苍蝇还大!”
王大伟的妻子也小声对丈夫说:“当家的,你看这四周,全是望不到头的山和林子,看着就瘆人。”
“这地上还是红泥巴,一下雨怕是路都没法走了吧?”她的声音带着哭腔,江南地区特有的软语,
“别怕,别怕,”王大伟拍着妻子的背安抚道,又对老李说,“李老哥,既来之则安之。布告上不是说了吗?这里是远征军打下的地盘,安全得很!”
“日本人打不到这里来!不然也不会将其称之为抗战后方呀!”
“但愿吧”老李将信将疑,“谁都知道楚将军能打,可这毕竟是缅甸,不是咱们中国地界,谁知道安稳日子能过几天?”
正说着话,那边负责登记的已经开始大声吆喝,一个穿着褪色军装、手臂上扎着“民事管理”袖标的汉子,拿着个本子喊道:“都别磨蹭了!按来的地方排队登记!江苏来的,这边排!河南来的,那边!”
人群开始蠕动,王大伟拉着妻儿,跟着同乡们排到了江苏的队伍里。
队伍移动缓慢,人们交头接耳,交换着彼此的遭遇和对未来的猜测。
“听说了吗?明天就要上工!”前面一个人低声说道,“要么分去开荒种地,要么去修那条什么滇缅公路!听说是给前线运东西的,重要得很,但也累死个人!”
“唉,累死也得干啊!”旁边有人接话,“布告上写着呢,‘以工代赈’,干活才有口粮,不干活,难道在这荒山野岭饿死?”
“就怕就怕这活儿太重,咱们这些逃难的身子骨,顶不顶得住啊”
“还有这地方的病,听说云南的那个学生说,这林子里的瘴气厉害得很,要是病倒了可能就救不回来了。”
种种担忧在人群中蔓延,王大伟听着,心里也七上八下的。
他看了看身边同样忧心忡忡的妻子,和两个对未来一无所知的孩子,暗暗握紧了拳头。
很快,轮到他们登记了。
“姓名?”管理人员头也不抬地问。
“王大伟。”
“籍贯?”
“江苏,淮安。”
“家人几个?”
“内人一个,两个孩子,一儿一女。”
“识字吗?以前干什么的?”
“认得几个字,以前在家种地,也会点木工活。”
管理人员在本子上飞快地记录着,然后递给他一块小木牌。
“拿着,B区十七号窝棚!带家人去那边找!”
“农具明天早上统一发!”
“记住,卯时,场院集合点名上工,迟到了没饭吃,不过你也不用担心,我们会派人去叫。”
王大伟接过木牌,千恩万谢地带着家人,按照指示找到了那间低矮、简陋得几乎不能称之为“家”的窝棚。
妻子看着用茅草和泥巴糊起来的墙壁,以及地上铺着的简单草席,眼泪终于忍不住掉了下来:“当家的,咱们以后就要住这儿了吗?”
小儿子也拽着他的衣角:“爹,不是说有白米饭吃吗?”
王大伟蹲下身,搂住妻儿,看着他们憔悴的脸庞,心中酸楚,却努力挤出一个笑容:“别哭,别哭。”
“这里虽然简陋,但总算是个遮风避雨的地方。”
“咱们有手有脚,只要肯干活,就能换来粮食。白米饭,等咱们开出了地,种上了稻子,会有的!”
“楚将军不是说了吗?要在这里建立新的抗日根据地!会好起来的,一切都会好起来的!”
尽管口中说着安慰的话,但望着窝棚外那片苍茫的原始森林和渐渐暗下来的天色也是忧心不已。
他们一家人的命运,以及这成千上万难民的未来,似乎都系在了那位远在战场前线、他们素未谋面的楚云飞身上。
转眼间,就是几天的时间过去。
艰苦的劳作成了王大伟一家以及所有新来难民生活的常态。
每天天亮准时起床,吃上一顿饱饭之后。
便会被分派去开垦荒地
男人们承担的基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