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九百七十四章 陈家祠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第九百七十四章 陈家祠 (第2/3页)

的棉麻西装,显得沉稳而儒雅,胸前别着那枚梅花胸针,透着淡淡的江南韵味。

    他的分享主题是《传统工艺的现代活化——从乌镇到苏州的实践与思考》,准备了精心制作的PPT,上面展示了木槿传媒的纪录片片段、“苏州记忆”的工作室场景、文创产品的设计过程、手艺人的工作瞬间,还有数字化传播的数据成果。

    “大家好,我是苏木,来自苏州‘苏州记忆’工作室。今天很荣幸能站在这里,和大家分享我们在传统工艺活化方面的一些实践和思考。”

    苏木的声音沉稳有力,透过麦克风传遍整个会场,“传统工艺是中华文化的瑰宝,但在现代社会,很多老手艺面临着传承困境,年轻人不愿学、市场接受度低、传播方式落后。”

    “我们认为,传统工艺不是博物馆里的展品,而是能走进现代生活、被人使用和喜爱的鲜活文化,要让老手艺活起来,就要让老故事与新形式对话。”

    他从乌镇的“江南匠心坊”说起,分享了最初如何挖掘当地手艺人、开发第一款苏绣书签的经历。

    “当时我们发现,很多年轻人对传统工艺感兴趣,但觉得门槛太高、产品太老气。于是我们简化了苏绣的针法,设计了简约的纹样,开发出价格亲民的苏绣书签,没想到一经推出就受到了年轻人的喜爱,这让我们看到了传统工艺活化的可能。”

    接着,他详细介绍了“苏州记忆”的实践模式:“我们的核心思路是‘三位一体’——挖掘工艺、创新产品、数字传播。首先,深入挖掘江南传统工艺,与沈师傅、周师傅等非遗传承人合作,学习苏绣、缂丝、竹编等工艺的精髓。”

    “其次,结合现代生活需求,创新产品形态,开发出缂丝竹编收纳篮、苏绣榫卯台灯、晕色绣围巾等文创产品,让传统工艺融入日常;最后,通过纪录片、小程序、社交媒体等数字渠道进行传播,扩大传统工艺的影响力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