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九百八十三章 永庆坊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第九百八十三章 永庆坊 (第2/3页)

研,恰恰说明你们对项目的重视。一周时间没问题,我等你们的消息。”

    他转头对身边的工作人员叮嘱:“把永庆坊的建筑图纸、历史资料和已有的市场调研报告整理一份,发给苏先生他们,方便他们做研究。”

    随后,陈志明带着两人逐一查看五间骑楼的内部结构。

    有的骑楼保留着完整的满洲窗和木质楼梯,阳光透过窗格洒进来,在地面投下细碎的光影;有的则需要较多改造,墙面斑驳、梁柱老化,但高挑的空间和独特的骑楼廊道,透着不可复制的历史韵味。

    徐佳莹拿着手机不停拍照,从建筑细节、空间布局到采光条件,都一一记录,偶尔停下来与苏木交流。

    “这间骑楼的层高很适合做展示馆,二楼可以设置挑高展架,陈列大型的广绣屏风和木雕作品;这间的廊道宽敞,适合做互动体验区,游客可以坐在廊下体验工艺,还能欣赏街景。”

    苏木则重点关注建筑的实用性:“骑楼的承重需要核算,体验区的织机、木雕工作台都是重型工具,必须确认梁柱能否承受;水电改造要隐蔽施工,不能破坏建筑原貌,尤其是满洲窗和砖雕部分,要重点保护。”

    不知不觉间,一上午的时间悄然流逝。临别时,陈志明紧紧握住苏木的手:“期待你们的调研结果,我相信以你们的专业能力,一定能让老骑楼焕发新的生机。”

    “我们会全力以赴。”苏木郑重回应,“如果合作达成,我们希望能把这个项目打造成南北文化融合的典范,不仅活化骑楼建筑,更能让传统工艺在城市更新中找到可持续的发展路径。”

    回到酒店,徐佳莹立刻打开电脑,开始整理陈志明发来的资料。

    “你看这份市场调研,永庆坊的游客以年轻人为主,占比达到68%,其中80%的游客表示愿意参与传统工艺体验,但希望体验时间控制在30分钟以内。”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