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九百八十三章 永庆坊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进书架
    第九百八十三章 永庆坊 (第3/3页)

 她指着数据说,“这意味着我们设计的体验项目要简洁易操作,同时要有足够的趣味性和观赏性,才能吸引年轻游客。”

    苏木翻阅着骑楼的建筑图纸,眉头微蹙:“这几间骑楼的建筑年代不同,结构差异很大,改造难度比预想的要高。

    比如这间1930年代的骑楼,梁柱采用的是砖木结构,承重有限,不能放置重型设备;而这间1950年代的骑楼,是砖混结构,改造空间更大。我们需要根据每间骑楼的特点,量身定制工艺体验项目。”

    “我觉得可以这样规划,”徐佳莹拿出一张空白图纸,快速勾勒起来,“承重有限的骑楼,安排广绣、广彩这类轻量级工艺;空间宽敞、承重较好的,安排木雕、竹编;

    零售区要兼顾展示和销售功能,采用可移动的展架,方便根据销售情况调整布局;论坛空间要灵活多变,既能举办小型讲座,也能作为临时展览区。”

    苏木看着她笔下的草图,频频点头:“这个思路很清晰。另外,我们可以把这次从陈师傅那里学到的香云纱工艺也融入进来,在零售区设置香云纱文创专区,销售香云纱围巾、手帕等产品,再搭配江南的缂丝、苏绣产品,打造真正的‘南北融合’文创集合店。”

    两人围绕方案一直讨论到午后,直到王丽发来微信,提醒他们论坛闭幕式和送别晚宴的时间快到了,才恋恋不舍地合上电脑。

    论坛闭幕式在岭南文化中心举行,相较于开幕式的隆重,闭幕式更侧重于成果分享与未来展望。

    来自全国各地的嘉宾纷纷上台,分享此次论坛的收获与感悟。

    陈文博教授在发言中特意提到了苏木的实践:“苏木先生从乌镇到苏州的探索,为传统工艺的现代活化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模式。南北文化没有高低之分,只有差异与互补,希望未来能有更多这样的跨地域交流与合作,让传统工艺在碰撞中焕发新生。”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