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290章 母亲,孩儿可能不适合做储君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第290章 母亲,孩儿可能不适合做储君 (第2/3页)

契丹人打散,四处迁移,最终契丹人与本地人融合,消失于历史长河之中。

    蒙古人同样如此,朱元璋消灭蒙古后,将数十万蒙古妇人分散迁移,最终这些蒙古人都被汉人同化。

    李勣问道:“陛下,契丹男丁如何处置呢?”

    李治道:“朕准备在北衙建立一支新的禁军,由全国折冲府中挑选五万精锐,扩充进去,由朕直接指挥,军饷由朝廷供给,负责宿卫皇宫安全!”

    “再从契丹人中,挑选五万男丁,补充到折冲府之中。”

    群臣听到此话,都吃了一惊。

    皇帝这个决定,某种程度来说,是修改兵制了,这将是一支独立于府兵之外的常备军。

    不少大臣都猜到,皇帝既然改革了均田制,迟早也会改府兵制,这次扩充新禁军,便是一次小小尝试。

    皇帝要建新军,大臣们不敢阻拦,然而将契丹人补充到折冲府之中,令不少人心怀担忧。

    “陛下,胡人不可信任,将他们扩充到折冲府之中,是否不妥?”于志宁进言道。

    长孙诠忽然出列,道:“于公,下官认为,将契丹人融入唐军,只要能一视同仁,这些人将来都会成为我大唐精锐。”

    于志宁侧头看向他,道:“长孙驸马为何如此有把握?”

    长孙诠道:“因为吐蕃人就是这样做的,他们正是凭这种法子,迅速壮大,我们何不效仿?”

    窦德玄道:“我堂堂天朝,何必去学习蛮夷?”

    长孙诠朗声道:“蛮夷也是人,也有值得学习的地方,若是我们妄自尊大,便有可能再现五胡侵略之事!”

    窦德玄正要反驳,忽听皇帝道:“朕以为长孙卿说的有道理。”于是把话吞了回去。

    群臣见皇帝支持长孙诠,况且不少人也觉得长孙诠说的有道理,便无人再反对。

    契丹之事,便如此议定下来。

    两件大事商议完毕,接下来的朝会,商议的都是一些小事。

    朝会之后,李治来到立政殿,陪着武媚娘去外面散了会步,随后一起用午膳。

    膳后,李治离开立政殿,武媚娘则准备午休片刻。

    忽有内侍来报,太子李弘在殿外求见。

    李弘最近有阵子没来请安了。

    武媚娘向李贤询问时,李贤说兄长最近情绪不太好,去崇文馆上学时,都不大有精神。

    今早,武媚娘便向次子嘱咐了一句,让他跟李弘打个招呼,让他今日来立政殿一趟。

    料来是中午用膳时,李贤才将话带给李弘,后者这才急匆匆过来了。

    武媚娘挥了挥手,传李弘进来。

    不多一会,便见李弘垂头丧气的走了进来,弯腰执礼,果然显得无精打采。

    武媚娘让他在旁边坐着,目视着儿子,道:“弘儿,你这是怎么了?”

    李弘低着脑袋,两只小手绞来绞去,低头道:“没、没什么。”

    武媚娘柔声道:“有什么话,和娘也不能说吗?”

    李弘抬头看了她一眼,终于嘀嘀咕咕的道:“阿娘,孩儿只是觉得,自己可能不适合做储君,将来更不适合做……”

    一语未毕,便听武媚娘叱道:“弘儿,你说什么?”

    李弘低着头,又不做声了。

    武媚娘目光凛然,眼中闪动着冷光。

    “是不是有谁跟你说了什么?”

    李弘摇了摇头,道:“是孩儿自己这么想的。”

    武媚娘蹙眉道:“好端端的,为何突然想这些?”

    李弘迟疑了一会,嘟囔道:“父亲将这么一件小事交给孩儿做,孩儿却还是做不好,父亲若是把江山交给孩儿,孩儿怕把一切都搞砸了。”

    武媚娘奇道:“你什么小事没做好?”

    李弘声音更小了,道:“是质柜所的事。”

    武媚娘见并非有人在儿子跟前蛊惑,面色缓和了一些,柔声道:“是出了什么问题吗?”

    李弘道:“前阵子,孩儿派了些官员,去各地质柜所暗中查访。”

    武媚娘鼓励道:“你这样做很好啊。”

    李弘终于抬起头,红着眼睛,道:“可是查出好多问题!母亲,这么件小事孩儿都办不好,将来如何能处理国事呢?”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