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8章 治北长歌(万字大章) (第1/3页)
“窸窸窣窣……”
乾符二年八月十五,随着王式领军南下,掌握在康承训手下的六个州,很快便纷纷开城投降。
哪怕是听调不听宣的李罕之,面对数万官军的兵锋,他也选择了开城投降。
甲胄俱全的官军,不断开拔进入淮南各城内,甲片的窸窣声和从不扰民的军纪,无疑给了淮南百姓极大的震撼。
至八月二十四日,淮南六州已经掌握在了朝廷手中。
淮南之地,除了掌握在高骈手里的那几个州外,其余尽数投降,整个长江以北,只剩下高骈手中的江北八州。
徐泗及淮南投降的消息,很快便通过谍子传到了高骈的耳中。
此刻的江南,雨季已然过去,但高骈却根本开心不起来。
“徐泗、淮南丢失,此事恐难为……”
婺州金华县衙内,高钦脸色有些不好看的说着此事,旁边的王重任也面色凝重,不知道该如何回答。
高骈手中攥着本文册,眉头微微皱起,脑中思绪万千。
他本以为自己能在刘继隆讨平河北诸镇前收复江南,在刘继隆南征前掌握淮南全境。
可事实证明,他高估了自己,低估了刘继隆,也低估了宋威、董昌等人麾下的将领。
“杨行愍、钱镠、李神福……”
他脑中先后蹦出这些名字,这些阻碍自己东进的名字。
如今他虽然攻占了衢、婺二州,但他也丢失了池州。
董昌、宋威手里各自还有七个州,这七个州的人口起码有五六百万,乃至更多。
只是婺、衢二州,他便收获了百万人口,堪比一道。
江东两浙的情况,比他预估的还要好。
这样的好处是,如果自己得到江东两浙,则完全可以和刘继隆实现南北割据的局面。
可坏处就是东进艰难,如今刘继隆又得江淮,恐怕只要略微休养年许,便要南下征讨他们这三镇了。
“后方的火药还需要多久才能运抵?”
高骈转身质问众人,王重任不假思索作揖:“最少还需要十五日。”
“十五日……”高骈皱眉,紧接着又深吸口气,炯炯有神的看向众人:“十五日就十五日,十五日后攻入江东两浙!”
“末将领命!!”众将纷纷起身作揖,而高骈则是转身看向身后的舆图。
在这张挂起来的舆图上,代表刘继隆的红色已经占据十分之六的天下,只有不到四分天下属于高骈及宋威、董昌等人。
刘继隆宛若个庞然大物,压在所有人的心头。
这份压力,不仅仅只有高骈在承受,此刻的杨行愍也在自己的节度衙内,屏气凝神的观看舆图。
“天下十分,刘牧之独占六分,恐怕用不了多久,刘继隆的兵锋就要渡过长江,南下与我们交战了。”
杨行愍就这样站在舆图面前,将自己所想的尽数说了出来。
在他身后的李神福见状,主动上前走到他身旁,紧接着说道:“他想要收复江南,那必须先渡过长江,而长江是不好过的。”
“康承训麾下虽然也有战船水师,但与我们相比,还是略输一筹。”
“这刘牧之,应该会先去攻打高骈手中的江北八州,然后再南下与我们进行水战。”
“自古以来,北军南征渡江,无非就是走鄂州、江州、采石矶罢了。”
“刘继隆若是走采石矶,必然会遭遇我军水师阻击。”
“我若是他,定然走鄂州,鄂州最窄,且最容易渡江。”
“届时他与高骈交锋,我军则可北上突袭淮南,夺取淮南。”
在李神福眼中,刘继隆比高骈,也不过仅仅略微强盛些许罢了。
他们也不是没有挫败过高骈的进攻,借此北上进攻淮南,还是有很大把握成功的。
不过对于他的想法,杨行愍却有不同看法。
“我们若是北上,恐怕也不是刘继隆对手。”
“听闻刘继隆在江北均分田地给百姓,又发粮食帮助百姓渡过饥荒,复耕田地。”
“如此维系下去,淮南百姓必然心向刘继隆,届时我们即便北上淮南,也会很快丢失。”
“以某所见,倒是可以等刘继隆与高骈决出胜负,继而投靠任意一人。”
李神福闻言,脸色不免有些不自然:“还未战便言投降,这恐怕有些不妥。”
见他如此,杨行愍摇摇头:“自古以来,还未听闻仅占据江东就能成事的。”
李神福闻言,哪怕再怎么不想承认,却还是忍不住点了点头。
“某观宋节帅也有此意,故此还是不要节外生枝。”
杨行愍提醒了下他,随后便看向舆图:“就是不知道,这刘牧之接下来准备怎么做了。”
在他话音落下的时候,距离宣州千余里外,刚刚乘车进入郑州境内的刘继隆便先后收到了无数奏表。
“淮南六州已经收复,王尚书奏表询问,朝廷是否调他回东都?”
宽阔丈许的马车内,曹茂接过奏表开口询问,正在理政的刘继隆则是一心二用,一边理政,一边回应曹茂。
“令他在江都休养,以其为淮南观察使,尽快恢复淮南民生。”
“此外,李阳春应该也奏表淮南境内饥荒情况了吧,江陵有多少常平仓粮,尽数走水路转运淮南。”
曹茂闻言,很快便在杂乱的桌案上找到了耿明的奏表,继而说道:“江陵府内有三十二万石常平仓粮,江陵粮价比较稳定,每石约七百钱。”
“江陵府库内,可调拨二十万贯采买粮食,走水路运往淮南,算上沿途损耗,运抵时应该能有四十万石。”
“四十万石粮食,差不多足够淮南百姓撑到秋收时分,届时可从江陵继续调遣粮食支援淮南。”
“此外,山南东道节度使陈瑛奏表,自春分到如今,山南东道先后起运六十二万石粮食前往河南道,运抵四十八万七千余石。”
尽管说刘继隆阻挡不了老天降下灾害,但刘继隆统一北方后,北方资源都能经他手调往各地。
如果没有刘继隆在河东、关中、陇右、剑南、山南等处大肆修复堰堤河渠,此次大旱所造成的影响,恐怕会比现在还要恐怖数倍。
不提别的,单说此前关中大半水利工程都破败,土地抛荒问题十分严重。
但随着刘继隆对关中经营四年,关中的水利工程已经修复七八,抛荒的土地也重新复垦。
加上唐都东迁,二十余万人前往了东都,进一步降低了关中人口压力,因此在大旱下,关中不仅没有发生饥荒,甚至还有余力支援其它地方。
“河北、河南、淮南……这些地方受灾的百姓,恐怕不下四百万。”
“敕令高进达,准备足够的钱帛前往剑南道,秋收后采买足够的粮食,走运河北运四道。”
刘继隆对曹茂吩咐着,曹茂也连忙颔首应下。
兴许在外人看来,刘继隆刚刚拿下北方,北方就各处爆发大旱与饥荒,这显然是老天在为难他。
不过在刘继隆看来,他则是庆幸自己拿下了北方,不然这数百万受灾百姓,恐怕会在这场大旱和饥荒下十不存一。
如果没有足够的人口,刘继隆日后将耗费更多的时间来恢复汉人的疆域。
他宁愿因为赈灾而头疼一时,也不愿意因为人口而头痛一世。
这些饥荒中保下来的百姓,哪怕只有十分之一被迁徙去辽东、西南,刘继隆都会无比高兴。
在他这么想的同时,马车外突然传来了快马的马蹄声,紧接着便见马车窗户打开,塘骑将两份奏表送入车内。
曹茂接过奏表,将其打开后眉头微皱。
“怎么了?”刘继隆侧目看向他,曹茂则是说道:“河东的奏表,李克用入寇云州,裹挟了数千沙陀、鞑靼人北上。”
闻言,刘继隆略微沉思,继而说道:“看样子这李克用是准备吞并漠南诸部,然后再打回来。”
“要出兵讨击他吗?”曹茂询问。
对此,刘继隆则是摇摇头:“先解决中原的饥荒,明年再出兵攻打江南。”
“还有几个月,关西的学子就要毕业了,届时便有两万多学子供我们治理地方。”
“两万吏员,差不多可以治理好整个江南了,战事也不必继续拖下去了。”
明年出兵,看似有些着急,但刘继隆为天下一统准备的关西学子即将开始长达五年的陆续毕业。
只要刘继隆想,剑南道的粮食便可以通过水路抵达夔州,在此卸货走陆路绕过三峡,再于江陵重新装船,运至江南。
这么做,沿途损耗将高达四成,但起码也有六成粮食运抵江南。
正因如此,刘继隆攻打江南,所用到的北方粮食并不多,但这么做有个前提,那就是得速战速决。
长江以南地形复杂,如果陷入僵持战,那肯定不利于朝廷。
尽快收复南方,结束战乱,才能得到更多的人口,避免更多人口牺牲在战争中。
收复江南后,刘继隆便可以好好治理天下,等待日后出兵收复四方了。
“殿下,河阴县到了。”
忽的,马车速度渐渐慢了下来,刘继隆听后开口:“停车。”
在他的示意下,马车缓缓停下,而刘继隆也起身走下了马车。
在他走下马车的同时,展现在他面前的是成片的粟田,但田间的粟苗都有些萎靡不振。
这是大旱带来的现象,但好在河南三镇早就被刘继隆治理了两年时间,该有的河渠都有。
虽然无法让粮食丰收,但保住百姓的口粮还是没有什么问题的。
望向田间不断踩踏水车,将河渠内水引入田间土壑的百姓,刘继隆深吸口气。
“敕令,今岁受灾各州县,尽皆蠲免秋税。”
“是!”曹茂似乎已经猜到了自家殿下会这么说,连忙应下。
在他应下过后,他立马就对不远处的别将吩咐起来,派快马将敕令送往洛阳。
做完这一切后,他才回到刘继隆身旁,作揖询问道:“殿下,我们现在是要回洛阳吗?”
“不!”刘继隆摇摇头:“我们就在河阴待着,哪也不去。”
曹茂不解,但还是按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