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498章 治北长歌(万字大章)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第498章 治北长歌(万字大章) (第2/3页)

照刘继隆的吩咐前去操办,在河阴县清理出了个比较干净的院子。

    刘继隆没有继续乘车,而是骑马走入河阴县。

    沿途他能看到不少在大旱之下,不断穿梭田间,为作物浇水的百姓。

    来到河阴县外后,县外的集镇中则是生活着许多身材消瘦,满身泥点的百姓。

    哪怕天降大旱,可他们的精神头依旧不错,而这一切都是来源于朝廷不断平抑粮价的结果。

    往年旱情,朝廷鲜少会管他们这些百姓的死活,而今虽然没有改朝换代,但主政的人却换了一批。

    关西的官吏虽然会在语言上和关东百姓有些分歧,但整体来说却比之前世家豪强把控衙门时好多了。

    起码在都察院的威胁下,地方官吏明面上还是得维持些体面,该赈灾赈灾,该放粮放粮。

    曾经唐廷治下的苛捐杂税不见了,地方衙门上门放贷的情况更是数年不曾听闻。

    哪怕老天不赏饭吃,但日子总归过得下去。

    走入城内,刘继隆所见百姓大多穿着旧衣,虽说陈旧,却能遮蔽身体,比起曾经的衣衫褴褛要好了太多太多。

    他有意打探消息,但他所过之处,几乎所有百姓都会注意到他,这让他只能寻了个酒肆,派曹茂去打探消息。

    虽然是酒肆,但由于刘继隆朝廷为了应对饥荒而下达禁酒令,故此酒肆中只有胡饼肉菜,并没有酒水。

    相比较已经将铁锅运用十分熟练的关西地区,关东的酒肆还没有接触到铁锅炒菜,主要食物还是米粥与胡饼,以及炙肉和脍鱼等食物。

    对于脍鱼这种类似生鱼片的食物,刘继隆还是比较抗拒的,因此他只是点了碗羊肉汤和胡饼。

    “这胡饼现在都涨到五文钱一个了?”

    刘继隆拿着菜牌,好奇询问面前的伙计,而这伙计的眼睛细小而长,看上去似乎有胡人血统。

    对此刘继隆倒是不觉得奇怪,由于大唐喜欢将归附的异族安置在河南、淮南等地,因此河南、淮南拥有许多胡汉混血的百姓。

    在这其中,蔡州被安置的胡人最多,胡风最盛,因此当年秦宗权下令吃人时,蔡州许多胡兵并没有那么抵触。

    不过如今的蔡州百姓十不存一,大部分胡兵都跟着秦宗权在洛阳被处决了。

    “毕竟闹着大旱,此前胡饼倒是只要一枚钱,如今却涨到五枚了。”

    “听那些粮商说,今年秋收怕是不行,届时这胡饼恐怕还得继续涨价。”

    伙计低着头写菜牌,好奇打量着刘继隆。

    他自小生活在河阴,还未在河阴见过如此俊朗的人物,自然要多看几眼。

    不止是他,酒肆内其他人也在看着刘继隆,但刘继隆举止大方,并未因为旁人目光而收敛。

    “再来两碗浆水和羊肉羹,浆水加些冰块,就这样吧。”

    刘继隆颔首回应,伙计将刘继隆所点的东西记下,随后才道:“收您八十五枚钱,冰块三枚钱。”

    刘继隆见状将一串铜钱取出放在桌上,不过伙计接过后却皱眉道:“郎君这是私钱,一百枚只能当八十枚。”

    “私钱?怎么看出来的?”刘继隆略微诧异,他倒是没怎么研究过这铜钱,只是顺手从车上拿下来的。

    “自然是看材质,看手感。”

    伙计说着,随手将铜钱放在了桌上,刘继隆则是从另外一串钱上取出几枚放在桌上。

    伙计见状,这才将钱收了起来,令庖厨做菜去了。

    眼见他使用私钱,左右尽皆摇头,低声讨论道:“此人有这么多私钱,莫不是行商被骗了?”

    “不像,此人如此相貌,定不是普通人,说不定是返京的官员。”

    “嘘、低声些……”

    四周的邻桌纷纷压低声音,而这时曹茂也从酒肆外赶了进来。

    他坐到了刘继隆身旁,而这时伙计也端着刘继隆所点的那些饭菜上桌。

    曹茂端起那碗放了些许冰块的浆水一饮而尽,咋舌道:“可惜没有酒,这浆水虽然甜,却是没有酒来得痛快。”

    “等旱情过去,禁酒令就能解除了。”刘继隆将自己的浆水推给他,紧接着询问道:“去探察如何了?”

    曹茂闻言来不及喝第二碗浆水,直接说道:“各项政令都做的不错,河阴县的百姓均田后,按人口,每人五亩熟田,五亩荒田。”

    “常平仓也开仓放粮了,东西市的粮价在每石七百钱左右,比往年高出三成,还有……”

    曹茂絮絮叨叨将他打探到的情况都说了出来,总的来说,河阴县的百姓还是过得不错的,如果没有大旱,这里的百姓恐怕早已富裕起来了。

    只是两年时间,河阴县的人口就从两万七千多,增长到了五万八千多,抛荒的耕地得到复垦,在册的耕地更是翻了三倍。

    得知河阴县百姓过的不错,刘继隆满意颔首,继而说道:“这私钱的事情,你可曾打探到?”

    “私钱?”曹茂见刘继隆询问,连忙说道:“这私钱主要是昔年朝廷准许民间私下铸钱,因此民间铸钱商人故意对铜钱进行减重、掺铅,导致许多劣钱流通市面。”

    “这私钱,一贯只能换八百枚开元通宝,此外还有制作精良的短陌钱,八百枚能换一贯。”

    得知市面流通许多劣钱,刘继隆皱了皱眉,心道日后得铸新钱来稳定市场才行。

    在他沉思的同时,曹茂则是低头大快朵颐。

    眼见他吃得差不多,刘继隆便与他起身走出了酒肆,往他安排的院子走去。

    待到二人来到此处院子,刘继隆走入其中,打量着这院子道:

    “这院子倒是与昔年在山丹时的院子差不多。”

    “哈哈,某便是觉得与那院子差不多,这才令人买下的。”

    曹茂爽朗笑着,只觉得站在这个院子里,似乎回到了二十年前。

    刘继隆笑着点头,继而对曹茂说道:“敕令给高进达,着其回收市面的劣钱。”

    “此外,令关西诸道铸钱坊开炉,以开元通宝为标准,铸大汉通宝。”

    刘继隆有开府仪同三司的权力,自然可以明目张胆的铸钱。

    尽管铸钱大汉通宝有些僭越,但他也懒得掩饰了,现在铸乾符通宝,日后还是要回炉重铸,干脆一步到位。

    “关西诸道产铜数量有多少?”

    刘继隆询问曹茂,曹茂闻言有些尴尬:“某去看看。”

    他向内院走去,刘继隆也跟着走了过去,不多时便见到了正在把奏表搬往内院的汉军将士。

    在刘继隆走入内院的时候,曹茂这才拿着文册走了出来:“关西每年产铜二百七十余万斤,可铸钱五十余万贯。”

    “不过军器坊铸炮所用铜料不少,每年起码要耗费十数万斤。”

    曹茂说罢,刘继隆微微颔首,心里不免有些遗憾。

    关西的采矿技术,已经丝毫不落后于明清,但铜产量却并不算高。

    刘继隆记得清代中期,凭借云南地区,清朝每年就能开采近千万斤的铜矿,供应清朝八成以上铜钱原料。

    云南的银矿和铜矿,还有日本的银矿,这些都是日后能稳定中原金属货币市场的基石。

    “先回收劣钱,然后以新钱按照市价兑换。”

    刘继隆对曹茂吩咐,随后便走入了内院休息去了。

    曹茂则是按照他的敕令,派人将敕令传往了洛阳。

    消息送抵洛阳后不久,高进达便先后将刘继隆的敕令发往各衙门。

    半个月后,朝廷的政令便传往了关东各州,各州都知道了受灾蠲免今年秋税,以及明年夏收过后,各地衙门回收劣钱的事情。

    面对这两条政令,受灾的州县官吏和百姓都喜出望外,而回收劣钱的事情与之相比就不算什么了。

    刘继隆没有返回洛阳,而是待在了河阴,直到关西的官吏不断进入河南、河北、淮南等处地界,曹茂才知道了他的用意。

    待在河阴,即可通过运河率先得到三道完整的人口图籍和田亩粮册。

    除此之外,南边的消息,也不断通过运河送入河阴城内。

    九月初五,高骈继续动兵攻打董昌,至十月时,处州、温州先后丢失,杨行愍则依旧带兵在后方袭扰高骈粮道。

    十月中旬,高骈攻破台州,驻守台州的钱镠选择退守明州,董昌则是带兵继续驻扎睦州,严防死守。

    在江南打得不可开交的时候,刘继隆则是已经得到了河南道全境的图籍。

    “昔年开元,河南道有一百四十万户,八百八十余万口,而今却不足百万户,仅四百八十余万口,唉……”

    手中掌握图籍的曹茂忍不住说着,刘继隆听后则是在画有地图上的白纸上书写起来。

    他在河南道的地图上,写下了四百八十二万口,随后目光在其它诸道上打量。

    “以今岁诸道奏表来看,陇右道包含安西、北庭,合计有一百六十四万口。”

    “这个数量,是昔年开元年间的三倍,也是我等十余年努力之结果。”

    刘继隆看向陇右道的人口数据,眼底尽是满意之色。

    从被吐蕃奴役继而导致陇右不过四十余万口百姓,且番多汉少的局面,到如今一百六十四万口,近七成都是汉人的局面,刘继隆耗费了整整二十二年的时间。

    从他十七岁开始算起,至今三十九岁,总算抓住中原内乱的窗口期,将河西及西域充实了起来。

    如今的陇右道,无疑是他过去二十二年时间里,最为满意的“成果”。

    关内道人口增至一百二十四万口,比他刚刚收复关内道时,增加了近三十五万口。

    京畿道三百一十二万口,同样增加了几十万口。

    山南西道一百四十四万口,剑南道三百七十六万口,山南东道及江陵府在内一百二十七万口。

    东畿道九十八万口,河东道二百三十万口。

    掌握在刘继隆手中的疆域,只有河北道和淮南道的登籍造册还未结束,但从其余诸道来看,哪怕不算这两道人口,朝廷治下百姓也直逼两千万。

    若是算上河北和淮南,最少也不可能低于二千六百万口。

    对于这个数量,刘继隆心底还是有些惋惜的。

    “昔年诸道仅图籍人口便不下四千万,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