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501章 南下路上(万字大章)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进书架
    第501章 南下路上(万字大章) (第3/3页)

沉着脸色,不免上前打趣道:

    “张郎君不知道殿下对子女情义,不过殿下反应也着实太大了,都将张郎君吓成了白脸。”

    “既然刚才张郎君也说了七年后,那便七年后再说吧。”

    曹茂笑呵呵说着,刘继隆听后倒也不生气,只是有些郁闷。

    在他看来,如果可以的话,他甚至准备将婚期定在十七年后。

    自家大娘子不过七岁,七年后也堪堪十四,十四岁生儿育女,他自然有些接受不了。

    不过他也知道,这种事情不可能拖太久,不然容易节外生枝。

    只是十四岁着实太小,起码要到十六七才行。

    “等天下太平,再赐婚于他,但婚事起码要等十年后才行。”

    “他要纳妾亦或其他,吾却不会多管闲事的。”

    刘继隆自己也是男的,自然知道张延晖这个年纪对女子是个什么想法。

    他不可能让张延晖憋到二十七,所以便只能放宽他纳妾的条件了。

    如此想着,他又想到了自己的其它几个子女,不免庆幸自己没有与其它人联姻,不然每个人都如张延晖这般要在自己女儿七八岁时迎娶,他不知得气成什么样子。

    在他这么想的同时,院外却有人快步走入院内,火急火燎的拿着奏表走入堂内。

    “殿下,南衙急报!”

    刘继隆闻言皱眉,继而示意曹茂接过急报,随后将其打开。

    “你下去吧。”曹茂吩咐此人,随后才将急报递给刘继隆。

    刘继隆接过,眉头顿时舒展。

    “殿下,发生何事了?”

    曹茂见他舒展眉头,隐隐还有些高兴,便不免开口询问起来。

    “公主府有喜,足月诞下。”

    刘继隆将手书递给了曹茂,曹茂接过翻阅,但见是高进达为刘继隆报喜。

    李梅灵在刘继隆出征后不久便被诊出了喜脉,这事刘继隆是知道的,不过他没想到李梅灵那种娇弱的身子,也能生下足月的孩子。

    “九斤?!”

    曹茂错愕,要知道他自己孩子出生时才六斤不到。

    在这个时代,刚出生就能超过六斤的婴儿,绝对算得上是天赋异禀了。

    “他是足月,不必如此惊讶。”

    刘继隆见他如此,不免笑着拍了拍他,但实际上他自己在看到这个重量时,也倒吸了口凉气。

    他十三个孩子中,也有两个是足月生产的,但体重也不过七斤七八两罢了。

    哪怕如他这般天赋异禀者,出生时也不过堪堪九斤八两罢了。

    “这孩子在腹中整整待了十个月,若是没有些不同之处,那反倒显得有些奇怪了。”

    “如今他平安无事诞下,倒也能稳住洛阳那些旧臣,不至于让我军南征同时,后方不稳。”

    “既是如此,便唤他常棣吧,乳名便让公主取吧。”

    常棣是种树木,果实如樱桃般可食,寓于长寿多福。

    对于这个继承了李唐血脉和刘氏血脉的孩子,刘继隆只希望他能安安分分的渡过这辈子就行。

    思绪落下,刘继隆对曹茂吩咐道:“准备准备,三日后南下南阳。”

    “是!”曹茂见刘继隆高兴,这才松了口气,转身操办南下的事情去了。

    与此同时,随着刘继隆在河阴社火祭祀中舞动干戈一个时辰的事情,也随着行商们的活动的传播开来。

    在这个时代的北方,社火中的巫傩还是十分重要的,而其中舞动干戈来驱散灾祸的祭祀行为,更是底层百姓十分关注的事情。

    刘继隆不仅亲自主持社火祭祀,还舞动干戈如此之久,这不由得延伸出了刘继隆天命所归的许多流言。

    刘继隆个人的许多事情,也因为此事而被神话起来。

    吐蕃称呼他为象王的事情,也在行商们的运作下,不断流传。

    对于这些,刘继隆自然知道有人在推波助澜,但他并没有阻止。

    不论如何,等讨定南方后,他始终都要称帝,提前一年造势,并无不妥。

    在有人造势的同时,他的队伍也从河阴开拔南下。

    张延晖在抵达许州后,便与刘继隆分道往蔡州而去,而刘继隆则是往南阳所在的邓州赶去。

    自许州向西南而走,百姓肉眼可见变得稀少,行进数十里而难以见到几处人烟。

    官道两侧有不少荒废的村落,村落中则是被野草长满,鲜少有人敢进入其中。

    唐州昔年近二十万口百姓,数量本就不多,如今遭遇秦宗权等人霍乱后,虽然有刘继隆迁入人口,但整个州不过七万余口百姓。

    七万口百姓坐落各县,县外几乎看不到任何村庄。

    这种百里无鸡鸣的情况,仿佛让他回到了昔年归义军东征的路上。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但皆为百姓苦。”

    “好在,天下即将安定,汉家河山也不至于沦落腥膻了。”

    马车内,刘继隆手执毛笔在理政的同时,忍不住看着窗外荒无人烟的荆襄之地感叹起来。

    王朝交替,始终会死人的,但因为有他到来,死的人比历史上少了许多。

    若只是如此,那他只完成了他使命的一半,他最重要的事情,应该是开启民智,不至于让好山色沦落腥膻。

    “殿下,淮南道的人口图籍送来了。”

    曹茂策马跟上了马车,并将一摞文册递给了刘继隆。

    与刘继隆共乘车的青年起居注郎伸出手来,抢先接过后递出。

    不等刘继隆开口,便见这相貌普通的起居注郎从中取出了汇总,双手呈给了刘继隆。

    “殿下,这是汇总图籍……”

    “嗯。”刘继隆身边并不缺这种有眼色的官员,他也并未在意,只是接过翻看了起来。

    淮南道只有六州掌握在刘继隆手中,加上不缺官吏,废除丁徭,人口清查起来自然很快。

    “七十七万六千余口,倒是比吾预计的要高上些许。”

    刘继隆简单看完,随后便把文册合上,随手放在旁边。

    起居注郎见状继续提笔,将这件事情也记了下来。

    这些都是刘继隆要求记的,因此关于他的起居注,比起唐朝历代皇帝的起居注要详细不少,但也不至于有明代明实录那般繁杂。

    三个时辰后,护送刘继隆的千余骑兵队伍停在官道的废弃村庄旁,数百名骑兵下马开始收拾此地,准备在此扎营。

    刘继隆走下马车后,见到远处有几名兵卒正在围着几名穿着布衣的百姓,随即朝前走去。

    待他走上前,曹茂先挡住了他:“殿下,这些是听闻您南下,在此等待您的百姓,弟兄们在盘查,请您暂时等待。”

    “不必。”刘继隆将他越过上前,随后便见那些百姓纷纷朝他这边作揖。

    “殿下!”

    几名兵卒纷纷行礼,那七八名穿着布衣,牵着驴车前来的百姓也纷纷叩首。

    他们看样子不过十七八岁,衣着甚是陈旧,但驴车上的瓜果蔬菜却不少。

    “汝等为何在此等吾?又备上如此蔬果?”

    刘继隆笑着询问这八名青年,却见他们其中有人抬头道:“俺们想从军,但军营衙门都不要!”

    “俺们听闻您要来,便提前两天来这地方等您。”

    他们说着荆楚方言,刘继隆有些听不懂,四周兵卒也面露尴尬之色。

    “殿下,某等便是听不懂他们说什么,这才盘查了如此之久。”

    刘继隆闻言,回头看向曹茂:“队伍中没有懂得荆楚话的人?”

    “他们说的似乎是唐邓二州的方言,唐邓二州原籍的百姓十不存一,军中确实没有几个人会。”

    曹茂有些尴尬回应,但这时却见那起居注郎上前作揖:“殿下,下官曾在同州与荆楚的友人交谈过,能听懂一些。”

    “既是如此,汝便说说他们说了什么。”

    刘继隆来了兴致,而这起居注郎见状则是当起了翻译。

    得知他们的来意后,刘继隆这才看向他们,随后笑道:“为何不允汝等当兵做卒?”

    “皆因俺们给那秦狗做过几日兵卒,但俺们并未与他一同吃人,俺们当时年幼,也是为了吃口饱饭才参军的!”

    “是啊殿下,让俺们参军吧!”

    “不让参军,俺们便活不下去了,村里与乡里处处针对俺们。”

    “他们分差田给俺们,村中耕牛也不给俺们用……”

    “还有,他们每次都选俺们去做民兵,耽误农时却也不给补偿……”

    刘继隆倒是没想到,这几个看上去才十七八岁的青年,竟然还给秦宗权当过兵。

    算算时间,他们当时恐怕只有十三四岁,即便当兵也是炮灰,想来没少被欺负。

    如今结束战乱,却又被如此对待,也难怪他们会来找自己伸冤。

    “为何不报县衙?”

    曹茂忽然开口,刘继隆则是打断道:“若是报县衙有用,便不会来寻吾了。”

    “对对对!”八名青年连忙点头,随后将他们这几年攒钱买来的这车瓜果蔬菜推到刘继隆面前。

    “殿下,俺们没有值钱的东西,便只有这些东西来谢您,您便帮帮俺们吧!”

    “殿下,俺们求求您了,让俺们入军中吧……”

    他们纷纷跪下给刘继隆磕头,刘继隆见状示意兵卒将他们搀扶起来。

    “这件事,吾替汝等做主。”

    他的笑容很有亲和力,原本还带有哭腔的几人,现在立马止住了哭声。

    “出钱把东西买下,再派人去帮他们办好这件事,看看像他们这样的人多不多,到底是衙门见死不救,还是另有其他原因。”

    刘继隆对曹茂吩咐,曹茂却看向那起居注官,又看向刘继隆:“殿下,军中无人识得荆楚话,若要处置此事,臣恐怕要向您借用这位起居注郎了。”

    “这是自然,要多多调查,走访乡里后再前往县衙,不可贸然前往。”

    刘继隆不忘交代曹茂,随后才看向这起居注郎笑道:“汝唤何名,可愿意替曹郎君走一遭。”

    面对刘继隆商量的口吻,这位青年起居注郎连忙作揖,眼底精芒闪过

    “起居注郎敬翔,愿意前往!”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