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501章 南下路上(万字大章)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第501章 南下路上(万字大章) (第2/3页)

爆发于河水并不湍急的河滩两岸,不可能从长江两岸爆发,通常都是黄河与北方诸多河流,其次是淮河。

    此前大唐经历的三场蝗灾,基本上也都是在黄河两岸和淮河爆发。

    如果各州县能将自己的政令完美实施,哪怕事后依旧会爆发蝗灾,但这种蝗灾还是可控的,不至于像几年前那般,蝗灾遮天蔽日的压来。

    “如此甚好,辛苦诸位了。”

    刘继隆对众人缓缓作揖,众人纷纷侧开身子,随后连忙回礼。

    他们都是关西出身的平民官吏,哪怕最为年轻之人,也经历过在唐境治下没粮食可吃,继而逃荒陇右的事情。

    对于亲身经历过饥荒,继而接受过陇右平民教育的这些平民官员来说,哪怕他们中有人贪得无厌,却也明白一个道理。

    想要位置长久,不管如何压榨,始终要让百姓吃饱饭。

    思想政治课程,对于能从大学毕业的陇右学子而言,可是极为重要的课程。

    别的课程考不过还没什么,这个课程的考试如果无法通过,那将严重影响到毕业后的入仕。

    想到思想教育,刘继隆又不免想到了自己创办的临州大学。

    临州大学办学至今已有十六年时间,先后走出了两千四百二十三名官员。

    然而在面对毕业入仕的考验中,却已经有四百余人先后被都察院查出落马。

    这些学子本就是刘继隆精挑细选的人,即便如此却还是有五分之一的人落马,令人唏嘘。

    由于此前人数较少,刘继隆并未开始利用起他们,他们尚在考验阶段。

    等天下一统,便要轮到他们登上历史舞台了。

    “吾便不久留了,过几日差不多也要准备南下了。”

    刘继隆起身与众人说着,众人则是纷纷对他作揖行礼,并送他与曹茂走出了县衙。

    二人返回院子的街道已经被汉军的将士清空,见状刘继隆有些失落,脑中不免回想起刚才在火光下,那一张张鲜活的面孔。

    他是有意与百姓亲近的,但他的安全也同样重要,因此对于将士们的行为,他并未觉得不妥,只是觉得有些遗憾。

    “殿下,我们何时出发南下,又要往何处去,末将好早做准备。”

    在与刘继隆回到院子后,曹茂便主动询问起了他,而他则不假思索回答道:“接下来的战事,必然要先在江北打响。”

    “既是如此,便先前往南阳,具体的事情你来安排吧。”

    “是!”曹茂颔首应下,随后转身走出院子,吩咐过后才折返回来,继续对他作揖道;

    “殿下,前往蔡州就任的张郎君刚刚到了河阴,是否要召其前来?”

    “大郎吗?”听到是张延晖到来,刘继隆虽然有些疑惑他为何到来,但还是点点头道:

    “这几日既然不宵禁,便召他前来,另外让庖厨的弟兄准备些饭食。”

    “大灾之年,莫要铺张浪费,你我三人共食便足以。”

    在刘继隆吩咐下,曹茂派人去传张延晖,随后又令庖厨准备饭食。

    如此过了两刻钟,坐在正堂发呆的刘继隆这才听到了靠近此处的脚步声,随后抬头便见到曹茂以及他身后的张延晖。

    “臣蔡州刺史张延晖,参见殿下。”

    “来了,入座吧。”

    他吩咐二人,自己也起身走到了饭桌前坐下。

    张延晖赶来的有些匆匆,但还是洗漱好后才来求见刘继隆。

    在刘继隆吩咐下,二人入座饭桌,刘继隆也开口道:“为何不等元宵过后,再南下蔡州?”

    “蔡州要务众多,臣不敢怠慢。”

    张延晖恭恭敬敬回答,同时将手中的一盒东西奉上。

    “殿下,这是耶耶让臣带给殿下的山丹茶叶。”

    刘继隆接过打开,见里面是茶叶,本来还不觉得有什么,但听到这是山丹的茶叶后。

    不止是他,便是连曹茂都眼前一亮。

    尽管大半天下都在刘继隆手中,许多地方的茶叶也开始吸纳炒茶技术,继而每年都有无数茶场的茶叶送到刘继隆面前,品尝各种不同的味道。

    但在他心中,山丹这个他独自治理并发展的地方,始终占据着他心中重要的一角。

    山丹的茶叶,兴许没有各州县的茶叶那么好,但回忆令它多添了几分味道。

    “泡这个茶。”他看向曹茂,曹茂也早早准备好了,连忙令人弄来新的茶具。

    在他泡茶的同时,几名身体残缺,装有假肢的庖厨则是端着木盘,一瘸一拐的走入堂内,将几盘肉菜及一碗炖羊肉及羊汤摆在了桌上。

    “留饭了吗?”

    刘继隆抬头看向他们四人,四人连忙憨厚笑着点头:“殿下放心,某等自然不会亏待自己。”

    见他们如此,刘继隆笑着点头,回头拿起了筷子。

    见张延晖一脸疑惑,同桌的曹茂则是解释道:“殿下的安危是天下的重中之重,故此庖厨也得精心挑选。”

    “许多老兄弟残疾过于严重,甚至连退役到地方担任州兵都无法完成训练,故此便只能退役后重新扫盲,担任吏员或各州县衙门的庖厨、帮工。”

    “过几日汝去了蔡州,便知道朝廷是怎么安置这些人的了。”

    张延晖闻言点头表示了解,而刘继隆此时也端起了山丹的茶水,抿了两口。

    “不错,还是原来的味道。”

    记忆中原本模糊的味道,此刻变得清晰起来,刘继隆忍不住挂上笑脸。

    尽管这茶水没有那些贡茶那么好喝,但对于刘继隆来说,它便是天下之最。

    “山丹的茶田,如今有多少亩了?”

    刘继隆记得他离开时,山丹的茶田有八百余亩,只是不知如今又发展如何了。

    他的热情令张延晖汗颜,略微尴尬道:“近年来不知为何,茶田产量日渐减少,已经不足五百亩了。”

    他的话令原本热情的曹茂、刘继隆表情凝固,但最快反应过来的还是刘继隆。

    山丹在后世本就是种植茶叶的地方,只是因为盛唐温暖期才导致了当地可以种茶。

    如今十余年过去,温暖期正在走向寒冷期,哪怕全球气温只下降零点一度,也足够摧毁本就脆弱的山丹茶田了。

    不出意外,这山丹茶田也喝不了多少年,便要绝迹于西北了。

    “物是人非啊……”

    刘继隆不得不感叹起来,但他感叹的不仅仅只是山丹的茶叶,还有此时活跃在北方的各种动植物。

    如今剑南、湖南、黔中及两浙还有犀牛活跃,而大象也活跃在岭南与大礼,关中河南还能见到竹子,以竹子来造纸。

    不过再过几十上百年,这些动植物都将因为气候从温暖期转变进入寒冷期而逐渐南迁。

    这种情况有好有坏,好处在于随着不少动植物和水果向南移动过后,也会带着相关的行业不断南下,例如造纸、纺织等等便是如此。

    气温降低,另外导致的就是经济南移,还有粮食产量降低。

    河西走廊遭受的影响都那么大,就更别提吐蕃高原之上的诸多政权了。

    “没卢丹增,近些日子可曾有奏表?”

    刘继隆忽然想到了似乎大半年没有向他奏表的没卢丹增,故此不免询问起了曹茂。

    曹茂见状摇了摇头,对刘继隆解释道:“没卢丹增半年前便开始远征羌塘,准备将羌塘不服管教的部落覆灭,然后集中力量驱赶吐蕃境内的叛军去攻打逻些城,最后由他平定叛军。”

    “雪域情况复杂,兴许他被耽搁了也不一定,但他长子没卢怀光依旧在松州就读官学,且每年多康都会组织牧群与朝廷贸易。”

    “仅去年,朝廷便从多康获得了八千多匹乘马和八百多匹军马。”

    确保双方关系没有变化后,刘继隆便不再关注多康和吐蕃的事情。

    毕竟于他而言,吐蕃必然会衰败,他需要像朱元璋及朱棣那种,将吐蕃经营为中原的马场就足够。

    至于吐蕃是谁在统治,这并不重要。

    反正以日后的环境,吐蕃想要维持一个政权,只能通过中原不断输送粮食和茶叶才能得到保障,更别说动兵了。

    “吐蕃的事情不用管,若是没卢丹增需要钱粮,只要不影响朝廷的调度,尽数应允,以牛羊易物便可。”

    “是!”

    吩咐了曹茂过后,刘继隆这才看向张延晖,同时示意道:“吃吧莫要苦了自己,日后你阿耶见了,兴许要怪罪吾。”

    “不会的殿下。”张延晖有些尴尬,他不知道怎么开口,只能埋头吃饭。

    饭桌上刘继隆和曹茂都不开口,张延晖便只能安静吃完了这顿饭,直到喝茶漱口时,他才趁机开口道:

    “殿下,某与大娘子,不知何时成亲?”

    他有些扭捏,曹茂闻言迅速看向刘继隆,却见他原本的笑脸顿时垮了下来。

    若非他早已经接受了张延晖,单凭张延晖这句话,刘继隆就能让他无法站着走出这扇门。

    他家大娘子才七岁,张延晖便想着与其成亲。

    这番话在其它人看来没有什么,可在刘继隆这里简直可以作死罪处置。

    “大娘子尚幼,且等汝再历练几年,方谈此事。”

    刘继隆黑着脸回复,张延晖则是不解,竟然刨根问底:“敢问殿下,具体是几年,臣想早些准备。”

    “不用你准备。”刘继隆将其打断,曹茂见状连忙打圆场:

    “大娘子确实尚年幼,暂且等个五六年也不迟,且如今天下未定,还有诸多事宜,郎君也该着重政务。”

    见曹茂开口,张延晖便连连点头,哪怕他不懂这些,却也看出了刘继隆现在有些不高兴。

    “承殿下与曹都督指点,某定然会专心政务,等六七年后迎娶大娘子的。”

    张延晖自顾自说着,觉得自己在曹茂所说五六年基础上加到六七年,应该也差不多了。

    只是面对着他这番话,刘继隆脸色依旧不变,甚至有些略微烦躁道:

    “好了,你舟车劳顿,早些回去休息吧,三日后与吾一同南下。”

    “是,臣告退。”

    张延晖有些摸不着头脑,但还是老实回应,起身告退而去。

    在他走后,曹茂见刘继隆还在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