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107章 画饼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第107章 画饼 (第2/3页)

手艺的时候,余爹余妈却不敢再让这两女生做任何事情——她们太委屈了啊。

    就连余切也明白了。

    陈小旭怎么会喜欢我呢?

    她和张俪好还不够,还要和我好。骑我的摩托车,住我的宅子,还要把自己送过来白吃白喝,让我养她……我该如何找她算账?

    林一夫发觉,余切的脸色在不断变化。

    他道:“其实我是来找你合作的。”

    “合作好啊,有些人天生就要在一起合作的。”余切幽幽的说。

    林一夫只当没听见,在林一夫看来,这一切都和学术没关系。

    “舒尔茨先生建议我们在学术上合作。你看到了,你在西方世界有一些影响力,这是国内科研工作者很难得到的,我这里讲一个真实的情况……”

    屋里面,所有人都渐渐停下声音。

    余爹余妈问女儿:“腊月就来拜年了,北方是这样?这人是谁?”

    “农发中心的。”余弦说。

    “哦,给农民发化肥,培育杂交水稻的技术员?”

    “不知道,反正是一个干部。”余弦道。

    这时候,陈小旭冷不丁说:“——这是社院的一个机构。今年刚成立,专门研究农业经济发展的,啊!余切本身是个经济学的研究生,这是他学校的事情。”

    张俪在旁边也恍然大悟:今年成立的农发中心,是在《经济研究》上挂上名字的。

    余切推荐过她看《经济研究》。他说:“我们这个年代,中国所有赚钱的路子,都在这上面。并不在新闻上,因为新闻要晚这些研究两三年。”

    “智囊团也会在这里表达自己的看法,他们的看法在这里分出胜负——你就知道后面会怎么做。”

    这难道是余切以后的单位?

    这是余切的领导?

    却听到林一夫讲了个很严肃的事情:

    “余先生,你还想再进步吗?”

    “当然了,进步谁不想?”

    “舒尔茨先生认为,你不应当浪费自己的经济学天赋。他认为你是传播界的宠儿,比别人更容易在这一行取得成功。瓶盖做货币,是一个天才的想法——再也没有什么比喻,能比这更直白的形容今天的信用货币,其实一文不值。”

    “我确实是个家。”余切强调了后三个字。

    林一夫耐心道:“你可以是个家,只是额外花一些精力做其他的,这不冲突。”

    林一夫没有谈到舒尔茨所谓的“双诺贝尔奖”,因为那太困难了,而且也太遥远。

    余切如今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已经是极可能的事情,而其他却几率渺茫。这并非是给余切贷款诺贝尔文学奖,而是因为这涉及到诺奖的一个内幕:

    在芝加哥生活的几年时间,林一夫真正接触到顶层学者是如何走上登神那一步的。

    为什么芝加哥学派可以频繁出现诺奖学者?

    他们不仅仅是在经济学上有建树,在传播学,在建筑学,在物理,在生物——他们有近百位诺奖学者,像一个工厂一样刷诺奖。

    要拿诺奖,首先要诺奖学者提名,再进入到评选环节。

    在文学上,评奖人总共只有十八个老头。在余切有那样传奇的经历之后,他所欠缺的就只剩资历。由于“拉美大爆炸”的巨大影响,世界文坛中有许多为余切说话的人。

    余切发掘出了聂鲁达的真相,这导致全拉美获得过诺奖的文学家,每年都会给余切提名,年复一年,直到他也进入到这个俱乐部为止。

    世界上其他地区的诺奖作家,愿意为余切说话的人,也大有人在。

    那十八个评委老头会看余切的名字,看到头痛。

    然后他们会迫于压力,不得不给余切这个荣誉。

    而经济学并非如此,世界上有大约五千个顶级经济学家,他们都是诺奖的评委,他们当然会选自己人,并且瞧不上其他人。

    而这五千个人当中,目前没有一个中国人。

    没有人提名,中国人怎么可能拿到经济学的诺贝尔奖呢?

    余切恰好是这个体系的bug,他是一个很有知名度,并且能吸引别人的中国人。就像是舒尔茨看到的,那些“对余切不屑一顾,实际上却很想和他说话”的物理学家,总在围着余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