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60章 让世界感受文学吧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第60章 让世界感受文学吧 (第1/3页)

    地处偏远的《花城》最倒霉,求稿件比其他人都更不容易。他们常常把作家请到羊城,住当时最豪华的白天鹅宾馆。不是住三天两天,而是三月两月,住里面写。

    朱生昌说:“其实作者也是势利的。就算《花城》这么努力,他们仍然付出多,收获少,无论他们为作家付出多少,作家给他们的稿子,多数是作家本人的二流稿子。有好稿子,作家还是要留在京沪,住白天鹅宾馆也不管用。”

    “作家不论个人性格如何,品行如何,都削尖了脑袋钻京沪的杂志。因为他们也要给自己作品找个好娘家,有时并不考虑稿费,而是力求寻找更具影响力,更有话语权的刊物。”

    的确如此,再想想,路垚最后已经被逼迫得往市级刊物发,简直是悲剧。

    1988年,陕省文坛最大的事情,最大的悲剧,都发生在同一个人身上。余切有责任挽救它。

    会议结束后,《当代》的副总编朱生昌说:“我宣布个事情!”

    大家的注意力都被他吸引了,他却看着余切说道:“我们《当代》杂志要举办个研讨会,请到那些一流作家前去陕北,由路垚来安排,他就是陕省作家的代表人。”

    其他人并不傻,三两下就猜到了和余切前些日子的言论有关系,纷纷恭喜起来。

    余切也觉得《当代》干的还算不错:给面子。

    路垚抽名牌烟、喝雀巢咖啡到一种病态的程度,恐怕不光是生理成瘾,还有心理上的因素:他极度的渴望认可,而这些外在的“高档物”,可以让他觉得他像是一个大作家。

    于是,在众人前去登州前,《当代》编辑部组织了为期一周的“陕北行”,邀请了最近比较有名气的青年作家。这些人中,除了路垚、周长义、朱生昌等人,还有一个余切前几年的熟人:王安亿。

    王安亿是沪市人,出自文艺世家,前几年和屈铁宁是好姐妹,现在是沪市作家协会创作室的会员。

    她已提前得知此次公费出差,和余切有些关系。《当代》杂志的朱生昌找到她说:“王老师,你和余教授算是认识过,这次陕北行后,还望你发挥你文艺界的影响力,帮我们说几句好话。”

    王安亿乐了:“余教授一直以来急公好义,当年因为一颗糖丸的事情,愣是成立了个‘春雨行动’,席卷全国!你们到底干了什么天怒人怨的事情,竟然惹得他针对你们!”

    对于这种抱怨,朱生昌只好露出苦笑。

    陕北这个地方很苦,经济条件和南方大城市相差很大!王安亿早已有心理准备,但她真正抵达陕北时,还是被当地的贫穷闭塞惊呆了:

    这个地方水土流失十分严重,塬上无水,草木都很少,还有各种野兽出没。

    农民世世代代面朝黄土背朝天,所吃的粮食、蔬菜和所用的物品等大都要靠自己生产和制作。作家们在农户家中居住,听闻是沪市来的作家,农户把鸡鸭都杀了待客,众人都感动得哭了。

    是真哭了,王安亿眼睛都哭肿了。

    随后,一起凑了五百块钱,找人换成了五张“大团结”。农户竟然不识百元的票子,不知送的是什么东西。

    被告知这是五百块钱时,农户连连拒绝,惶恐不安道:“我们的钱全靠卖鸡蛋得来,一个鸡蛋顶多值一毛钱,有时甚至是五分钱,没有见过十块钱以上的大钱!”

    是啊!

    王安亿一算:就是这个农户家里的鸡,每天都有一个蛋,全拿去卖掉了,一个月也就挣了几块钱。

    这就是当地贫困的程度,也正因为这样的环境,路垚决心写《平凡的世界》——这部反应陕北几代农民与土地抗争的。

    因为过于震撼,王安亿见到路垚后说:“你为什么不搬出去?陕北这地方真是荒凉,难以想象人怎么能在那生活!人们应该从黄土高坡迁徙出去!这里应当改造成美国黄石公园那样的地方!”

    路垚愣住了,之后笑道:“这怎么可以?我们对这片土地是很有感情的。”

    他拿出自己的笔记来,只见那上面有一句话:每当我走在山川沟渠之间,在一望无际的荒凉萧条之间,看到盛开的一株桃花、杏花,我就会泪流满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