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7章:辽东 (第3/3页)
瀚海大都督则是将捧着的文书记录收回怀里,继续暗中观察起高句丽和扶余两国的方方面面来。
他看着虽然右衽,但服饰举止上,仍旧充满着异域风情,甚至还保留着“尚白”这个殷商遗风的当地人,忍不住小声的感叹起来:
“当年全身心诸夏化的中山,都被诸夏给吞吃到了肚子里,更何况你们呢?”
“不过孙恩这个家伙心是真善,想来不会拿出诸夏传统的教化手段,来治理辽东的吧?”
……
“会吗?”
中原的河北之地,
黄巾军将领对着正沉吟思考的大贤良师如此问道,“会接受汉室的条件吗?”
建武五年,
活出第二世的汉朝正在刘秀的带领下蒸蒸日上。
他在兴复汉室、还于旧都后,便颁布了许多革新的命令,赦免了大量的奴隶,又核查了大面积的田地,使得根基日益稳固。
而其治下的豪强世家,也在此过程中,表现出了温顺柔和的姿态,配合起了刘秀的改革。
他们释放出庄园里被视为私产的百姓,退还曾经用尽办法侵占的土地,人人争着要当大汉忠臣。
仿佛在经历了汉室死而复活、中间王莽的各种折腾后,他们变成了回头的浪子,对自己当初的不懂事,表现出了无比的悔恨,宁愿割让血肉,来补偿被自己辜负抛弃过的汉家天子。
这让阴间的孔光完全想不明白。
为什么他生前也曾有过类似的做法,得到的反馈却全然不同?
“如果让王莽知道,几年而已,还是同一波人,面对革新的反应却如此悬殊……应该会被气的更疯癫吧?”
他追随着儒家的先贤,暗中观察着人间的变动,思考着人与社会的关系,又忍不住想起了自己那位仍在服刑的弟子。
富有智慧,儒法双修的荀子便告诉他,“他们怎么会良心发现呢!”
“只是知道自己若不支持刘秀,就要面对黄巾军的锋刃,不得已为之罢了!”
如果说,
豪强地主们当真怀念汉室,
那也是在怀念元帝以来,那宽容肆意的生活。
他们攀附在一个庞大的国家身上,快乐的吸食着内里的血肉,而不用担心后果。
但现在,
他们可不能像以前那样任性,拿出对待王莽的态度,来应对头上的新皇帝。
一来,
王莽手里没有足够的兵力,来压制豪强,令其顺从自己的心意办事。
但从南阳起兵,以远支宗室的身份,为自己打出来一个皇位的刘秀,手里的刀剑却是足够锋利的。
二来,
则在于黄巾军的兴起。
那群手捧《太平经》,喊着“损有余而补不足”的家伙,实在是让豪强们感到痛恨和恐惧。
在读过《太平经》等太平道宣扬的经书后,他们更是确信,这群贱民会是自己不死不休的敌人。
如果贱民们没有抱团,没有占据地方组建起自己的力量,那豪强只会对所谓的“不平则鸣”发出不屑的嗤笑,并用手里支配的武器,去镇压一切不服。
可偏偏!
太平道把分散的贱民们捏在了一起,组建了黄巾军!
而且这群贼人还发展到了与汉室抗衡的地步!
这就让豪强们冷汗直流了。
他们清楚的知道,
如果不全力支持刘秀,帮助他击败东边的黄巾军,
那等后者取得了天下,自己的下场必然会肝脑涂地。
“所以,他们不是认为自己错了。”
“只是知道自己失败了就会死去而已!”
孔光便低下头,思考起了这番话中蕴含的道理来。
而对刘秀来说,
占据东方诸郡之地的黄巾军,也的确是个难啃的骨头。
考虑到西南还有个称帝的公孙述,已经称雄西域的交南在去年拒绝了自己派去使者的册封,北边的匈奴还有意扶持傀儡,加入这场混战……
刘秀便派人来到东方,对孙恩等人进行招抚。
他在信里给出了很丰厚的条件,一些意志不坚定的人看了,都会动摇心神。
并且还安排使者在黄巾军治下散布谣言,声称双方已经达成了和谈,以此来削弱黄巾军的意志。
这位来到孙恩面前的年轻将领,便是因为谣言引发的浪花,过来询问大贤良师的。
“放心。”
“我不会接受这些东西的。”
孙恩放下书信,朝对方轻轻一笑,“如果想要富贵,我早就可以称王称帝了,何至于拖延至今呢?”
他随后摇了摇手里的信纸,又笑了起来,“而且这位复兴汉室的天子,也不希望我答应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