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五章 继续东进 (第2/3页)
言下之意,此次的事情,就这么过去了。但司马越却没有立刻起身,而是依旧端端正正地再三行拜,然后才站起来,在一旁抹起了眼泪,脸上毫无对司马乂的怨恨神色。
而众人见状,无不对司马越心生鄙夷,心想东海王号称贤王,屡屡被人重用,结果一上了战场,竟然懦弱至此,所谓名不副实,大概就是这样吧。
司马乂也无心再纠结这些,他见众人都到了,问过各部的伤亡过后,就简明扼要地说道:“此战我军大胜,北军元气已伤,想要再与我军抗衡,应该是不可能的了,接下来是战是和,诸君有何意见?”
最先开口的是西阳王司马羕,他第一次与死亡如此之近,得知了战争的可怖,自然是不想再打下去了,连声说:“既然已经胜了,想必敌军已经胆寒,不妨再和成都王谈和吧,他还有什么理由拒绝呢?”
此语得到了大量公卿的赞同。在这一战里,公卿同样受害匪浅,有好几位公卿中箭。如兴晋公羊玄之,就小腹中了一箭,现在站都站不起来,正在营中养伤;西华公荀藩则是大腿中了一箭,也是被人抬着前来参会的。
可这当然无法得到将领们的认同,祖逖便说道:“好不容易打了一仗,岂能求和便罢!骠骑,我军现在应该趁大胜之威,继续与陆机约战,他若不出,我们就北上河北!以天子名义号令河北义士,难道还取胜不了吗?只要能够夺下邺城,占据河北,荆州有宣城公(刘弘)为援,天下谁能相抗?”
这才是军官们的心声,他们多出生寒门,有些人甚至连寒门都不是,到战场上出生入死,就是为了博取一个富贵,怎么可能因为会死人就不打了呢?此战取胜,反而更涨了他们的气焰,只想着奋长策而御宇内,鞭笞天下。因此,军人们也纷纷赞扬祖逖的说法。
苟晞更是夸言说:“河北人马,不过是乌合之众罢了,再战十次,也是我军取胜!”赢得一众军官喝彩。
双方声量其实差不多,但两相争论下,还是公卿一方更占上风。毕竟政治地位上,到底士族公卿们才是真正的主宰,许多军官能够加入禁军,都离不开高官们的提携。而寒门们以后立了军功,想要坐稳位置,也少不了要和士族联姻结盟,终归不敢和公卿们撕破脸。
在这种情况下,其实司马乂的倾向,也是和司马颖谈和。他不是对祖逖的提议不心动,但他到底不敢置弘农的征西军司于不顾,一旦去攻打司马颖,没能在短时间内拿下邺城,洛阳又为张方所偷袭,那自己岂不是要居无定所了吗?所以他不敢下这样的决心。
而若是能和司马颖谈和,继续堵住张方,等待荆州的刘弘扫荡完复汉军,养精蓄锐,自然而然就能占得主动权。司马乂现在感觉自己就是在刀尖上跳舞,他还是希望未来能够稳妥一些。
他其实心中已经有了决定,但按照惯例,他还是问了一旁刘羡的意见,道:“刘府君,你对接下来的战事,有什么看法?”
刘羡也在沉思,他闻言不由一愣,抬首看了眼众人后,说了句“让我想想”后,就继续低头衡量其中的利弊。
对于司马乂的想法,刘羡大概有个了解,以他的性格,若是想战,直接就说出来了。如今还要问自己意见,就是对出战有所犹豫。
而刘羡的想法,其实更倾向于继续会战。
原因无它,洛阳到底属于四战之地。和平时作为首都,自然是再合适不过,但是如今已是战乱年代,没有一个稳定的大后方,到底是难以坚守的。此时好不容易赢了一仗,不乘胜追击,以河北的富庶,很快就会缓过劲来,以后想要再吞并河北,难度就不可同日而语了。
征西军司的动向,刘羡认为值得警惕,但也不必要那么警惕。张方固然是一个强敌,但是即使他突破函谷关进入洛阳,没有关东漕运的支持,他吞并洛阳就非常勉强了,想要更进一步到河北,后勤上就不支持,更别说他将同时受到刘弘与司马虓的威胁,很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