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七十五章 继续东进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进书架
    第七十五章 继续东进 (第3/3页)

难孤注一掷。

    唯一让刘羡拿不准的,还是攻克邺城的难度。

    他至今仍然记得,第一次浏览邺城三台的那种震撼,这恐怕是四海九州中最难以攻克的军事堡垒,卢志又经营了十余年,自己率军攻打,能有几成胜算呢?刘羡反复衡量,终究没法得出一个定论。

    最好的情况,自然是邺城人心惶惶,大军一到,直接开城投降。但若是人心依旧依附司马颖呢?那就不好说了,别最后落得个损兵折将,贻笑大方。

    思来想去间,刘羡又考虑到一个因素,继续待在洛阳,自己无论与谁对阵,都不能脱离司马乂的掌控,毕竟两者的距离实在太近。可若是打下河北,司马乂势必要在邺城招抚人心,想要再往外征战,便只能将自己外放出镇了。还在洛阳等待,到底什么时候才能外放呢?

    至此,刘羡下定决心,对司马乂劝道:“殿下,我的意见,还是要继续打,不要谈和。河北那边,物阜民丰,哪怕是死伤三十万,不过几个月,就能再拉出三十万来。我们必须要抓紧时间,不要让成都王恢复了元气。”

    司马乂吃了一惊,他微微摇首,问道:“可邺城并不好打,若是打不下来,张方再打下洛阳,我等岂非无根之水,如何能够长久?”显然,他也考虑过与刘羡一样的问题。

    刘羡道:“殿下原本是常山王,又打下过赵国,怎么会是无根之水?即使打不下邺城,殿下可还居常山,以并州东嬴公(司马腾)、幽州博陵郡公(王浚)为援,长久相持,成都王必不是对手。等拿下邺城后,您可效仿光武,坐镇河北,制衡河南,何愁大业不成?”

    司马乂闻言,连连点头,觉得这确实是个办法,但还是觉得不够稳妥。

    李盛当然明白主君的心意,他想到一个主意,当即站出来道:“殿下,我们这不是有四万河北俘虏吗?您把他们的甲胄武器都下了,然后放他们回去,让他们四处宣传此战的惨状,朝廷的军威,河北必然感念殿下活人的恩德,又畏惧殿下的武力,拿下河北,就更加容易了。”

    眼下如何处置这四万俘虏,也是一个难题,而李盛献出的这个计策,正好一举两得,司马乂闻言,觉得确实如此,终于改变了主意,点头道:“也好,只是如何消灭余下的北军,恐怕不是一件易事,你们有什么主意吗?”

    欲要消灭北军,先要夺回虎牢关,如今虎牢关还在北军手中,若不能将其攻破,禁军根本无法与北军决战。

    刘羡正要开口,不意苟晞抢先献策道:“殿下,您不是已经派兵到鄂阪关与轘辕关了吗?您可连夜去联系王参军(王导)与郗校尉(郗鉴),令他们去突袭贼军在虎牢关后的大营,眼下北军刚刚大败,必如惊弓之鸟,仓皇后退。贼子既无大营,还能独占虎牢关吗?”

    这与刘羡的想法不谋而合,他本意是派人趁夜行动,乘舟顺流而下,袭击北军大营,差不多是一样的效果。见司马乂将眼神投来,向自己征求意见,刘羡点头道:“此计甚妙,殿下,就这么做吧。”

    于是在邙山大战结束的当夜,司马乂遣使到轘辕关、鄂阪关,令郗鉴与王导率两千骑军,出关袭击北军的成皋关大营。

    正如苟晞所料,大败之后,北军士气低沮,且郗鉴率军赶到时,是在邙山大战后的第三日夜晚。此时北军尚未从疲劳中恢复过来,也没发现禁军有进攻的动向,结果突然遭到袭击,顿时大惊失色,没有进行任何交战,士卒们便大规模溃逃,大军一连往东退去十余里,半路为同袍踩踏而死的就有好几百人。

    等次日一早,在外的北军士卒吹着冷风,才赫然认识到,离了军营,自己无处可去,回头又发现身后没有追兵,这才发觉到有些不对,等他们悄悄摸摸回到大营时,一切已为时已晚,成皋关的北军守兵也弃关而走,令郗鉴成功接手。

    至此,禁军打通了东出荥阳的通道,在接下来的荥阳决战中,已经抢得了些许先机。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