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八十七章 陆氏之死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第八十七章 陆氏之死 (第2/3页)

事,我可以写一封绝命书,由子谅带回到邺城。”

    话说到这个地步,卢谌也无话可说了。在这个世上,若是一个人死志已决,无论他是高贵如王公,还是低贱如乞丐,都没有任何人能够逼迫他,哪怕是天子也不行。何况陆机还愿意写一封绝命书,已经是尽量在照顾所有人的颜面了。卢谌无法拒绝,他只好说:“那就有劳大都督了。”

    于是陆机找怀县令要了一副笔墨,当即在屋内研磨起来。说是要写绝命书,可陆机下笔之际,脑中涌现的第一个念头,竟然还是想着要立马疆场,再做一番事业。可又能怎么办呢?这是他终生的理想啊!齐家,治国,平天下,如果人的一生就这样碌碌而终,不为天下苍生造一些福祉,怎么证明自己来过呢?

    因此,陆机仅仅是提了几句之前的战事,就打算写一篇系统性的献策。希望成都王看到后,能够对他的施政有所益处,只要能对后世有所影响,那即使自己死了,也没什么好遗憾的了。

    陆机先是议论眼下的战局,他毫不避讳地表示。就目前几方的态势来看,征北军司一方虽然最为富庶,但军队仍然难说强盛,想要打磨,也不是能一蹴而就的。他坚持此前自己的看法,司马颖想要取胜,就必须效仿当年田丰提出的策略,不要草率与禁军决战,而应该自北而南,沿边境筑数座重镇,然后运粮积甲,以大军来守。

    倘若河南军队不应,就趁地利之便,向前侵夺土地;若河南军队相应,也必起大军相抗,到那时他们也要运粮积甲。对立日久,粮秣消耗,日以山积。以河北国大民众,谷物丰饶,轮番而来;而河南民少地狭,处四战之地,防不胜防,民不得歇息。相持迁年,则积储耗尽,中原必然失败,河北必然胜利。

    总而言之,希望司马颖不要怀有速战速决的想法,现在天下人心思变,祸乱之徒甚多,若不在一统过程中将这些人一一翦除,即使侥幸独掌神器,恐怕也坐不稳天下。

    然后他话风一转,在文中谈论自己对邺城政治的想法,议论征北军司中的同僚百官。他很坦诚地表示,成都王距离成就大业的明主,还有很长一段距离。若成都王真有慨然削平天下之志,应当克己戒欲,亲自过问政事,而非交付他人之手,更应当有自己的见解,而非是朝令夕改。

    说到这,陆机提起自己阿附孟玖一事,他承认这不是正大光明的手段,现在想来,甚是惭愧。因此,陆机苦口婆心地劝谏司马颖,孟玖实乃小人,败坏纲纪,祸国乱政,影响极坏。自古以来,贤君身边何曾有宦官干政呢?希望他能够摒黜宦官,重用卢志、江统、丁绍、曹摅等人,如此才能真正令征北军司兴盛。

    最后他谈论到对统一后的愿景,又提起自己的政治理想。若有朝一日,司马颖能够一统天下,希望他能汲取这些年来诸王生乱的教训,不再令王公宗室担任朝职,而令他们真正地归国就藩,非如此不能令天下长治久安。否则,这样诸王乱政的祸事以后还会重演。

    只是写到此处,陆机又觉得有些滑稽:自己马上就要死了,写了这么多,也只能看到河山分裂了。有什么意义呢?真相信成都王能克成大业吗?以自己对司马颖的了解,这些言语恐怕都是没有用的。可若什么都不写,自己的一生岂非是一种笑话吗?明明知道这条路不会成功,还侥幸于会发生什么奇迹,到头来,还是自欺欺人罢了。

    陆机想到此处,终于有些明白梦里母亲的话了:若一个人走的路,连自己都无法说服,那他怎么可能走得长远呢?反之,若走的是自己笃定的道路,哪怕头破血流,至少最后也无怨无悔。

    这样简单的道理,自己走了四十年的路,现在才明白,一切都太晚了。陆机想起刘羡,叹息着把笔放下,心中哪怕有很多多余的话,此刻也不想多说了。

    他对一旁的孙拯说:“把大家都叫过来吧,我只有几句话要交代了。”

    很快,他的一众亲随都挤了过来,离开邺城时的二十万大军,最后留在身边的,也就这么百来人。但陆机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