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184章 古今成大事者,莫不以民为贵,以民为本,以民为重,君轻而民贵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第184章 古今成大事者,莫不以民为贵,以民为本,以民为重,君轻而民贵 (第2/3页)

 但我们都知道,远距离运输士兵、粮草,是巨大的损耗。

    更别说要供养整个青州了。

    袁绍已经有了幽州这个放血槽了,试想再来一个青州,会不会拖垮富庶的冀州?

    当李翊提出自己的战略构想之后,众将无不佩服其高瞻远瞩。

    如果真能完成李翊的迁民计划,那青州战事问题就能够得到彻底的解决。

    倘若按部就班的打,即便你真打下了整个青州,袁军照样能够整军重新打回来。

    这无疑会使徐州陷入青州的战争泥潭,不符合李翊定下的战略构想。

    “我等来青州时,多有父老百姓夹道欢迎,举城相投。”

    “若要迁民,应该不难。”

    迁民战法那是很需要天时地利人和的,而青州恰好有。

    多亏袁谭为此作了巨大贡献。

    “那么诸位将军就按照计划行事,贴榜安民,有愿随我军入徐州者,可同去。”

    “有不愿者,任其自去。”

    虽然多出来的百姓,也会多出来数张嘴。

    但这些百姓毕竟不同于曹操接纳的青州黄巾。

    那支青州黄巾更似于流民。

    而这些本土百姓,家里并不是没有粮食,不至于说马上饿死。

    纵是家里有困难的,政府稍加接济,绝不至于说会给州府增加巨大负担。

    同时,李翊也并不想把所有青州百姓都迁入到徐州去。

    先把他们往青州后方带,总之置于徐州军可控范围之内。

    先给袁军的生产力施加压力再说。

    很快,诸位将军领命行事。

    带着本部将校,号召当地百姓与他们同往徐州去。

    青州离徐州近,不少青州人都听说过徐州富庶,刘将军仁德。

    大伙儿苦袁氏久矣,今能从“宁古塔”举家搬去“上海”,谁不愿意去?

    于是,一传十,十传百。

    许多青州百姓,开始收拾物什,拖家带口聚在徐州军处。

    约莫有十数万众,这已经不是少数了,管理这么一大批老百姓,徐州军是根本没办法和袁军作战的。

    所以李翊拍案决定,立刻护送百姓南下。

    不说一定要入徐,至少先和后方来援的徐州军汇合了再说。

    再由他们将这批青州百姓安置了。

    很快,大军开始启程南下,往徐州方向去。

    十数万的青州百姓,肯定不是青州全数。

    但如此多的数量,依然是惊动了身处临淄的高览。

    他刚到青州不久,便接了一项大活。

    那就是要抵抗徐州军的进攻。

    这些天,他摩拳擦掌,随时准备厮杀。

    结果没能得到徐州大军到来的消息,反到等到了青州百姓跟着徐州人跑了的消息。

    这一消息对高览来说,无疑是晴天霹雳,如遭雷击。

    “……这、这、这徐州人竟如此无耻!”

    高览气得直跺脚。

    由于是刚来青州,他甚至没来得及坚壁清野。

    更何况,不到万不得已,坚壁清野是最好别用的。

    它毕竟是饮鸩止渴,会极大的损耗自身实力。

    若是真把百姓迁走了,那袁军怎么补充兵源、粮源?

    高览也没想到,青州的百姓竟真的会抛家舍业的跟着徐州人走。

    到底是袁谭风评不好,还是刘备吸引力太大了?

    时有青州本土人,管统向高览谏言道:

    “李翊带着十数万百姓,必走不快。”

    “我等率军前去追赶,将之生擒,则徐州军自破矣。”

    高览闻言大喜,“诚如是,我当头功!”

    遂采纳管统之言,领了步骑万人,出城追赶李翊大军。

    ……

    此刻,临朐的山路上,遍地是百姓。

    太阳才刚刚偏西,百姓已经在叫了:

    “君侯诶,君侯诶,走不动了,明天再走吧!”

    上午太阳升得老高才动身,现在已经要停队了。

    就这样每日不过三、四十里路程。

    往常李翊总要命令他们再跑三里,再走二里。

    意思是,你们多往前面跑一步,就能多活一点时间。

    见百姓喊累,李翊乃催马出列,谓众人道:

    “今诸位乡亲父老,肯随我同去徐州,乃是将性命托付给李某与刘将军。”

    “李某自当不能松散懈怠,如若迟了,被袁军赶上。”

    “他们必然六亲不认,将尔等一并杀死。”

    “如此,岂为诸位所愿见者乎?”

    老百姓不理解李翊的一片好心,以为你大都督骑着马。

    四条腿走着比两条腿省力快活。

    他们呢,有的扶着老,有的抱着小。

    每多走一会儿,便要抱怨个不停。

    但世上总不会有千般好事,俱叫你撞着。

    你青州老百姓想跟着刘将军过安稳日子,现在就是得把命豁出去,咬碎牙也得坚持往前走。

    张飞亦催马赶来,抱怨个不停:“不痛快!太不痛快!”

    “与其这般催赶百姓,倒不如转头与袁军厮杀来的快活。”

    赵云在一旁柔声安慰道:

    “这些百姓,都是在青州深受袁氏之苦,走投无路的。”

    “今既愿随主公而去,怎好弃之。”

    “况大都督不也说了,若青州之民尽入徐州去,则袁氏必为青州掣肘。”

    失去劳动力这个最重要的资源,袁氏要想稳住青州,就得从冀州给它输血。

    这也能间接地缓解兖州战线的压力。

    张飞撇了撇嘴,哼唧道:

    “……子龙心肠忒也好了。”

    “我等冒死护送他们入徐州享福去,他们一路上倒抱怨个不停。”

    “又不是俺们拿刀架他们脖子上,不愿走自己离去便是。”

    赵云面色一正,说道:

    “若是此时走了,他们还能上哪去?”

    “万一遇着了袁军,可得活路乎?”

    哼……

    张飞闷哼一声,摆摆手道:

    “……罢罢罢,走便走就是了。”

    “只是先生想的此法忒也好了,青州之民何止百万?”

    “我等不过迁了十数万众,便如此费力,迁走百万更需费多少年月?”

    “况高览知我等迁民,便有防备了。”

    张飞看得明白,高览不会对此坐以待毙。

    基本上这一次迁民,就是最后一次了。

    之后再想迁民,高览不可能不做准备。

    但这一次,也仅仅只迁走了十几万百姓而已。

    对于偌大一个青州而言,还不至于说伤筋动骨,运转不了了。

    “……益德言我之策有误耶?”

    李翊催马赶来。

    张飞大惊,忙赔礼笑道:

    “先生听差了,俺适才正与子龙讨论,下一个目的地还要走多久哩。”

    李翊却对张飞的解释置若罔闻,只是自顾自地解释说道: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青州百姓苦袁氏久矣,只要一传十,十传百。”

    “民知我军仁义,必不助袁,则敌可破矣。”

    “此所谓得民心者胜,失民心者不胜也。”

    “今民心向我,我军必胜,又何必多言?”

    张飞听罢,连忙再赔礼道:

    “先生之言振聋发聩,飞谨受教。”

    一面却又暗道一声不好,先生适才必然听到俺背后蛐蛐他了,只盼他不要记恨俺才好。

    正在此时,突然天上乌云密布,狂风骤起。

    大家抬头一看,原来不是乌云,乃是无数鸟雀。

    大到鹞鹰,小至麻雀,各种各样都有。

    遮天蔽日,刮起狂风。

    鸟群过后,重见太阳。

    李翊蹙眉道:

    “此必是袁军后面赶来,蹄声如雷,鼓噪声响,鸟雀受惊而逃。”

    “这才越聚越多,几十里路过来,聚得不计其数。”

    张飞忙道:

    “袁军大军若到,这十数万百姓,俺们可一一看护不了。”

    “少说也得冲散三二。”

    赵云连忙整顿盔甲,抓稳长枪,勒住辔绳说道:

    “袁军若来,子龙愿意断后!”

    李翊考虑半晌,至停当,乃拨令在手:

    “子龙听令!”

    赵云忙拱手应喏:

    “大都督,末将在!”

    “子龙,可把手伸来。”

    赵云不懂李翊这是什么意思,只依命行事,上前将右手伸出。

    李翊握住赵云的手,目光注视着他,问道:

    “今百姓扶老携幼,尽数将性命托付于我徐州。”

    “翊有重托相付,将军有此肝胆担当否?”

    赵云觉得奇怪,他自随刘备入徐州以来,遇敌则先,临阵不退。

    怎的先生今日这般客气?

    莫非道我赵云怯战乎?

    赵云乃面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