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190章 李翊妙算谋东城,徐州诸郎施穴攻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第190章 李翊妙算谋东城,徐州诸郎施穴攻 (第2/3页)

可谓经验丰富。

    故而我们在张郃面前用穴攻。

    是关公面前耍大刀,ikun面前亮鸡爪。

    “我所以为之,正因其难,若其不难。”

    “吾反不为也。”

    李翊笑意从容,表现的很自信。

    正因为难才要去做,若是不难,倒还不做了。

    “既然诸位提到了河北人善用穴攻,那么诸位便各陈己见。”

    “试为翊言之,若君为张儁乂,当用何之法破我穴攻?”

    李翊让大家换位思考,站在敌人的视角,如何防备我方的进攻。

    田豫兵法读的最熟,赶巧去岁他才研究了墨子的《备穴》篇,今日正好派上用场。

    “豫以为,可使自家守军,先于城墙薄弱处,掘一条地道延伸。”

    “如此便能赶在攻城方掘地进来前,将其所掘土纳为己用。”

    田豫所提到的方法,也是防守穴攻之法里最实用也是最常用的。

    只要先下手为强,主动权就在守城方,有的是法子将人整死在城内。

    “国让所言,须是得提前预知我将穴攻。”

    “若依此理,又该用何种方法以制之?”

    李翊接着问。

    田豫沉吟半晌,便道:

    “先至墙根底下,每隔十步便置一口大缸。”

    “然后命专人趴在坛口监听,一旦地下有任何声响,便可知之。”

    “此为瓮听之法,若施此法,岂不足破穴攻之法耶?”

    田豫所提到的,依然《墨子·备穴》篇的内容。

    墨子既然能提出穴攻之法,便也给出了相应的破解之法。

    主打一个我防我自己,墨子自己搁那左右互搏呢。

    原文叫,“使聪耳者伏罂而听之,审知穴之所在。”

    此法也叫瓮听,专门用来防地道战的。

    “……呵呵,国让之言,深谙兵法之道啊。”

    李翊赞赏田豫的同时,又接着进行补充。

    “……不过国让可别忘了。”

    “兵法还有云,‘是以十攻一也,则我众而敌寡也’。”

    这句话出自《孙子兵法》,意思是打仗就是要发挥人数优势。

    孙武本人是非常肯定以多欺少的战法的。

    能群殴何必单挑呢?

    古代以少胜多的战役不在少数,虽然值得赞颂,却并非大将之法。

    李翊现在就是要利用人数优势,欺负张郃东平陵人少。

    陈到、赵云、张飞等营中诸将闻得此言,蓦地转过头来,用希冀的目光看向李翊。

    李翊一扬唇,声中平平,有条不紊地说道:

    “穴战之难,无非是惧‘瓮听’之法耳。”

    “倘使遣一路兵马,夜里佯攻,使之敲锣打鼓,并不厮杀。”

    “张郃防备之余,自是难以窃听我军地下动向。”

    “如此往复,张郃只道是疲兵战术,并不以我穴攻为意。”

    “诚如是,便能用最短时间,掘出一条地道来,杀入城中去。”

    “若地道一通,另遣一队敢死之士,速发入城,与我成为大军里应外合,内外夹攻。”

    “如此东平陵可破,张郃亦可擒也。”

    李翊将计策娓娓道来,尾音微扬,像是在等诸将的反应。

    中军帐内,立时炸裂。

    赵云也好,张飞也罢,无不为之精神一振。

    众人眼中的疑虑也顿时打消,原来这便是先生所言的发挥人数优势。

    利用咱们人多,不仅可以派遣一支部队前去挖掘地道。

    还能够腾出手来,遣一支佯攻部队,敲锣打鼓,以作疲兵之法。

    虚则实之,实则虚之。

    让张郃弄不清楚我们到底采用的何种战术。

    妙,妙哉!

    大都督真是把兵法给用活了。

    此法不也应了那句,“避实就虚,以强击弱”么?

    陈到最早跟随李翊,对他尤为佩服,当即赞道:

    “大都督此法甚妙,料张郃匹夫,如何能识破我家先生之玄机?”

    张飞亦连连点头,帮腔道:

    “正是!正是!”

    “张郃手中仅五六千人,必不能面面俱到。”

    “此法可行!”李翊又问其余诸将意见,诸将齐齐拱手,纷纷表示已经做好准备了。

    “善!”

    李翊一颔首,眉头蹙起,雷厉风行地下达命令。

    “既然诸将中,国让最熟《备穴》之法,便将汝麾下部曲,临时编为工兵曲。”

    “趁夜掘土开道,攻打东平陵!”

    “喏!”

    田豫拱手领命。

    其余诸将也各自接了军令,按部就班的准备袭扰东平陵。

    ……

    一切的谋划算计,终究是要付诸实战的。

    不管规划上吹得有多天乱坠,若是实战不过关,终究只是纸上谈兵。

    李翊在赵云、陈到等将的陪同下,亲自领军来到东平陵城下。

    但见城头之上,张郃领兵排开阵势。

    旗帜鲜明,枪刀森布,严整有威。

    张郃本人亦未受到战败影响而显得蹉跎困顿,反倒双目有神,威风凛凛的立在城墙之上。

    陈到见此,亦不觉感慨:

    “张郃新败,然河北人马依旧如此雄壮有威。”

    “这张郃的确是一个将才。”

    李翊想起上次与张郃见面时,还是在五年前。

    这五年,早已物是人非,两个人在各自阵营的地位有都有所变化。

    念及此,李翊乃催马上前。

    左右便问李翊何往,李翊答道:

    “今日来此,非是为了攻城。”

    “乃是许久没和老友叙旧,待我至城下,以正言感之。”

    “且看张儁乂心动不心动。”

    左右之人听了,亦暗自好笑。

    这哪有靠阵前数语,便使敌将倒戈来降的?

    像赫赫有名的诸葛亮骂死王朗的故事,老罗只为了爽,忽略了一个重要逻辑。

    这世上哪有在两军阵前,劝降敌军主帅的?

    纵然人家主帅真的想投降,难不成当着这么多人的面说我投了?

    那我不要面子的吗?

    李翊倒也没想就在城下劝降张郃,只说叙旧。

    于是,赵云领了十数骑,陪在李翊身边,驱至城下。

    在走至一定距离后停下,遣使高声呼喊:

    “请张将军过来说话!”

    张郃闻得喊声,探头去看,见是李翊,自己的故人。

    又听他喊自己出城讲话,人马又带的不多,便欲出城,

    临了又觉不妥,暗道如今两军交战,正是多事之秋。

    自己曾经为徐州军所擒,但终被放回。

    彼时可以解释说,当时的刘备忌惮袁绍实力,未敢轻动袁绍大将。

    故将袁谭、张郃等人一并放回。

    虽然如此,张郃这“旧俘”的身份还是太过敏感。

    张郃也不敢在此时冒头,于是打消了打算出城去和李翊相会的念头。

    只在城上大声呼喊:

    “张郃在此!未闻李郯侯找吾何事?”

    李翊见张郃不下来,倒也不恼,只笑声问道:

    “……未有他事,特来与张将军叙旧耳。”

    听得李翊如此优哉游哉的话语,城上其余诸将纷纷过来看热闹。

    他们大多只听过李翊名声,并未见过李翊本人,

    只知他善用谋略,深谙用兵之道。

    并且还是徐州重臣,年纪轻轻就成为了河南两大强权的共同谋主。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