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231章 郯侯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进书架
    第231章 郯侯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 (第3/3页)



    一部便是李翊所在的三郡乌桓。

    这些乌桓人生活在汉地,基本上已经接受了汉化,不再单纯依赖于游牧的方式生存。

    另一部则是塞外乌桓。

    这一部的乌桓,位于三郡之外,至今依然保持着游牧的生活。

    塞外乌桓充当监视匈奴人的边境哨兵角色。

    而三郡乌桓则负责监视塞外乌桓。

    汉人又设置了护乌桓校尉,用来监视三郡乌桓。

    套娃了属于是。

    正是考虑到三郡乌桓人口基本上已经汉化,同时它的地理位置,又起到监视塞外的作用。

    李翊才许下要开发辽地三郡的承诺。

    里正闻言,俯身下拜:

    “若能见到那一天,老朽死也瞑目矣!”

    李翊扶他起身,命将军中食物分给临渝百姓,然后召集诸将,征询大伙儿的意见。

    到底是向东走滨海道,还是向北走卢龙口越白檀之险。

    鲜于辅、阎柔分析道:

    “目今春雨连绵,滨海道道路难行,但距柳城最近。”

    “若向北走卢龙口,则饶远路,少说多走两百里路。”

    两人将这个选择题重新抛回给了李翊。

    因为这种大事,只能由李翊这个最高领导人来拍板,来承担责任。

    他们两个“向导”是不敢替李翊做决定,更承担不起失败的责任的。

    所以二人只分析了两条路的利弊,至于这么选。

    ……还是老李你自己决定罢。

    李翊负手沉吟,登到一处石头之上,眺望过去,是一望无际的大海。

    遂忙问众人道,“此何地也?”

    鲜于辅、阎柔答曰,“此碣石山也。”

    碣石山?

    望着脚下的碣石山,李翊便想起了那句名诗:

    ——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

    望着水何澹澹,山岛竦峙的景象。

    李翊心中也是豪情顿生,乃下定决心,谓众人道:

    “……善,翊以为不妨走卢龙口!”

    “今胡虏之将以我大军不得通滨海道,而停止进军。”

    “若我军果真撤退,虏将必然懈怠,松弛无备。”

    “绕路卢龙口,出空虚之地,虽然绕远,然可袭其不备。”

    “若是功成,蹋顿之首可不战而擒也。”

    众人见李翊既已敲定了最终方案,乃纷纷从命。

    大军即刻调头北上,往卢龙口进发。

    临行前,李翊又专程命人在滨海道入口,立下一碑。

    碑上高书十六字。

    “方今雨季,道路不通。”

    “且俟秋冬,乃复进军。”

    意思是告诉乌桓人,现在这条道路走不通,我们要等到秋冬时候再来。

    这确实有点儿此地无银三百两的意思。

    若换作是中原其他诸侯,李翊可不会多此一举。

    可面对“耿直”的乌桓人,李翊偏要设下一碑,使乌桓人自疑。

    大军正式绕过卢龙口,往柳城进发。

    由于是一条废弃道路,李翊足足要走五百里废路。

    当然了,不比历史上曹操丢弃辎重弄险,差点儿死在半路上。

    那时的曹操属于是只要输了,就回不去了。

    而李翊更加求稳,后勤民夫正在路上源源不断的赶来。

    不过由于道路艰险,用到的民夫、消耗的粮草也开始翻倍。

    所以即便没有后顾之忧,输了也不至于赔上身家性命,但也不能随便浪。

    还是要尽快结束乌桓战事。

    ……

    辽西郡,柳城。

    此时的蹋顿,正在柳城纠集人马,随时准备南下,帮助袁氏收复冀州。

    忽有一哨骑飞马赶至。

    “——报,禀大王。”

    “西北方向,出现了大量汉人军马。”

    什么!?

    蹋顿闻得此言,惊诧不已。

    “汉人难不成是长翅膀飞过来的?”

    按照正常行军,汉人应该走滨海道过来才对。

    那里只适合秋冬季节同行,此前探听到李翊春季便要来的消息后,蹋顿根本不屑一顾。

    而当得知李翊从滨海道撤军的消息后,蹋顿更是一副不出所料的表情。

    可如今,居然被告知汉人的军马赫然出现在了柳城之外。

    这令踏顿如何不惊诧?

    “汉军走到哪来了?”

    “距柳城不到两百里地,快到白狼山了。”

    “竟如此神速!”

    蹋顿又是一惊,暗道这中原人用兵怎么比他们游牧还要急?

    无奈之下,蹋顿只能是征询袁尚、袁熙的意见。

    “李翊大军既是远道而来,又走得小径,必是先锋军在前,大军在后。”

    “若是大王主动出击,趁李翊后援未至,攻其不备。”

    “则李翊之首一战可擒,冀州一战可定也!!”

    袁尚当即向踏顿献策。

    蹋顿微一沉吟,即下令道:

    “……善,即点柳城兵马。”

    “全军拔城,进军白狼山。”

    “定叫李翊落首于白狼山下!”

    左右人谏道:

    “大王,我柳城军马不过一万五千人众。”

    “不妨等峭王、汗鲁王的兵马齐至,然后进军。”

    蹋顿却挥了挥手,拒绝了众人的建议。

    “……不然,若是等到峭王、汗鲁王兵马至,则李翊后援大军亦至。”

    “汉人不是有句古话叫,‘狭路相逢勇者胜’么?”

    “我正是要先趁其军马未能筹齐之时,克其部众。”

    “好教其识吾本色。”

    踏顿豪气干云,在短暂的震惊李翊突然出现之后,他立马沉下心来。

    直接决定梭哈,尽出柳城兵马,与李翊一决雌雄。

    蹋顿之所以这么有信心,也是对自身能力的自信。

    蹋顿算是乌桓历史上排的上号的雄主了。

    他最大的荣誉,莫过于民间有人传言踏顿要仿效匈奴冒顿单于,和鲜卑王檀石槐。

    冒顿、檀石槐何许人也?

    这两人号称是匈奴人、鲜卑人自己的成吉思汗。

    在整个匈奴、鲜卑历史上都是数一数二的存在。

    拿踏顿跟冒顿、檀石槐相比,就已经证明了其能力了。

    而踏顿也真的有此野心,他不甘心于只是虎踞辽西。

    故而联合袁绍,击败了曾经的辽地霸主公孙瓒。

    如今河北之地动荡不安,袁氏兄弟又向他求助。

    蹋顿认为自己的机会来了。

    当即踏顿会合袁尚、袁熙的部众,共计两万人众。

    全是骑兵。

    乌桓人不愧是马背上的民族,仓促之间依然能够拿出一万五千人的骑兵出来。

    而袁尚、袁熙出奔辽西时,身边仍旧有五千骑兵。

    加在一起,便有了两万骑兵。

    即便没有峭王、汗鲁王的帮助。

    这整整两万人的骑兵,依然是一支不可小觑的力量。

    蹄声如雷,黄沙滚滚,狂风变色。

    蹋顿铁骑摧至白狼山,正遇着李翊的大军。

    张辽的探哨慌忙将此讯报给张辽。

    张辽则连忙报给李翊。

    “……君侯!前方遇着大量骑兵!”

    ……嗯。

    李翊点了点头,拿出望远镜眺望远方的阵势。

    果然见着遍野的骑兵,排山倒海一般卷来。

    “……君侯,不妨等后面援军赶至,才期与乌桓人决战。”

    众将纷纷谏言。

    由于远征军已经连续行军多日,体力稍显不足。

    所以部分军队还在后面。

    尤其是擅于阵地战的重装步兵还没来,大伙儿都建议先等步兵到后再战。

    毕竟咱们军队上是有优势的,没必要跟踏顿玩命儿。

    但李翊却回头望了眼身后跟来的将领们。

    ……吕布、马超、张飞、张辽、黄忠。

    (本章完)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