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288章 你的名字:曹操与刘备互换命运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第288章 你的名字:曹操与刘备互换命运 (第2/3页)

于国事,都委托李翊陪着张松,游览齐国风土人貌。

    每到一处,张松都会感叹这里的繁荣景象。

    暗想到底是什么样的人,才能将这里打理的如此井井有条?

    次日,张松辞去。

    刘备虽然十分忙碌,但还是抽时间于十里长亭设宴送行。

    刘备亲自举酒酌张松别道:

    “甚荷大夫不外,留叙三日。”

    “今日相别,不知何时再得听教。”

    张松自思道:

    “齐王千岁如此宽仁爱士,无怪曹操不是其敌手。”

    于是,乃对刘备说道:

    “益州险塞,沃野千里,民殷国富。”

    “智能之士,久慕齐王之德。”

    “若能尽起荆襄之众,长驱西指。”

    “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面对张松抛来的橄榄枝,刘备却并未表现出太高的兴致。

    “刘益州亦帝室宗亲,恩泽布蜀中久矣。”

    “他人岂可得而动摇乎?”

    “寡人不忍夺同宗之基业,向者刘景升为蔡氏所害,吾扶公子刘琦上位。”

    “今刘益州坐镇蜀地,并无过错,安忍讨之?”

    “况荆襄之地初定,人心不宁,不宜骤起兵戈。”

    见刘备不从,张松再此谏道:

    “非是松欲卖主求荣,今遇明公,不敢不披沥肝胆。”

    “刘季玉虽有益州之地,然禀性暗弱,不能任贤用能。”

    “加之张鲁在北,时思侵犯。”

    “蜀地已是人心离散,思得明主。”

    “松此一行,专欲为谒见齐王。”

    “今得一见,大慰平生。”

    “明公若能取西川之地,然后北图汉中。”

    “最后再尽取中原之地,匡正天朝。”

    “名垂青史,功莫大焉。”

    “惟明公审度之!”

    然而,任凭张松如何苦口婆心相劝。

    刘备都不为所动。

    “寡人与刘益州同为宗室,并无仇隙,安忍伐之。”

    “世人皆知,寡人之大敌,乃曹操也。”

    “今不讨曹操,而先取同宗,必为天下人耻笑。”

    “寡人宁死不为此事也。”

    如今的世界线变动,刘备的心态也有所变化。

    换作历史上的他,穷困潦倒,根本没有选择的余地。

    而现在的刘备手上握着的是什么牌?

    青、徐、冀之富,淮南之水师,燕代之铁骑。

    寡人是何许人也?

    寡人是东方大国之君!

    就算当真要取西川之地,那也得找一个堂堂正正的理由。

    哪里能够趁人之危,攻取同宗呢?

    所以面对张松抛来的橄榄枝,刘备是真的不太感冒。

    而且从地理位置上讲,

    比起川蜀,世人更加认可的其实是中原之地。

    如今的中原腹地,刘备唾手可得。

    哪里会劳师动众,专门跑去打西川呢?

    说刘备飘了也好,说是战略考量也罢。

    但西川之地,肯定不是刘备目前的首选。

    因为光是为了实现这项战略计划,就得投入无比巨大的资源。

    现在的刘备可不比历史上的刘备,

    历史上的刘备,治所在荆州,从战略上讲取西川是非常合时宜的。

    但本位面的刘备,治所在徐州。

    与益州相比,可以说是真正的东之极与西之极。

    更别提,益州是一个得天独厚,适合割据的领土了。

    当真要打,也得等到刘备腾出手来,亲自去打。

    哪里能够轻易交给手下人?

    就如同历史上的孙权,不敢让周瑜去打益州一样。

    这地方实在是太适合割据了,管不住啊!

    但与孙策不同的是,孙权菜,不能够亲征蜀地。

    而刘备征战一生,他敢亲自领兵。

    见刘备一下子把说话绝了,李翊在旁侧小声提醒道:

    “……大王权且应下,将来取西川之事,尚可从长计议。”

    “张松乃是益州别驾,用他为应,大利于我国。”

    刘备颔首,从善如流,当即对张松说道:

    “……西川之事,兹事体大,尚可容后再议。”

    “别驾此去,山遥路远,当保重身体。”

    这……

    张松是个极为聪明的人物,他也能看出刘备对西川并不感冒。

    现在,也总算是恍然大悟。

    为何诸葛亮与刘备在接待自己时,都绝口不提西川之事了。

    因为诸葛亮是装的,刘备是真的。

    诸葛亮现在是荆州幕后的老大,打西川可以说是顺势而为。

    所以诸葛亮当然厚待自己,好为将来取西川铺路。

    而刘备远在徐州,对西川的掌控力薄弱,不敢轻易委托他人。

    是真的需要从长计议,故而他不提西川之事,原来是真的不感兴趣。

    礼待自己,完全是因为自己是西川远道而来的客人。

    作为大国之君,他不想丢了面子,。

    “……唉。”

    张松叹了口气,难掩心中失落。

    但还是很感激刘备这几日对他的照顾,朝刘备拱手谢道:

    “大王果有取西川之意,松愿施犬马之劳,以为内应。”

    “未知钧意若何?”

    刘备答道:

    “寡人深感君之厚意。”

    “奈刘季玉与备同宗,若攻之,恐天下人唾骂。”

    张松再道:

    “大丈夫处世,当努力建功立业,著鞭在先。”

    “今若不取,为他人所取,悔之晚矣。”

    李翊趁势说道:

    “吾闻蜀道崎岖,千山万水。”

    “车不能方轨,马不能联辔。”

    “别驾欲助吾主取之,当用何良策?”

    张松乃从袖中取出一图,递与刘备。

    “松深感大王厚恩,无以为报,只能献此图,以助大王。”

    “大王但有取西川之意,便知我蜀中道路矣。”

    刘备展视之,上面尽写着地理行程。

    远近阔狭,山川险要。

    甚至是府库钱粮,都一一俱载明白。

    到了刘备这个年纪,也算是一位政治家、军事家了。

    他太清楚这张图的含金量了。

    张松既献西川之图,又向刘备作揖道:

    “事宜早不宜迟,大王当速图之。”

    “松有心腹契友二人:法正、孟达。”

    “此二人必能相助,若大王但有所用,可与此二人共议心事。”

    刘备拱手谢过,口中连称好。

    但心中对西川之地,仍不感冒。

    说罢作别,刘备命张飞等众,护送张松数十里方才回去。

    张松出了徐州,自思道:

    “吾本欲献西川州郡与刘玄德,怎奈何其无意加兵于此!”

    对于刘备的冷淡态度,张松其实也能理解。

    毕竟徐州离益州真的太远了。

    对目前的刘备而言,没有什么是比克复中原之地更加重要的了。

    从战略上讲,张松能够理解刘备的苦衷。

    但从个人私利角度讲,张松无疑是失望的。

    张松是个什么人?

    他是胸怀壮志,但却时常感慨自己怀才不遇的人。

    史书叫,“忖璋不足与有为,常窃叹息。”

    为什么这句话会让人觉得张松有问题呢?

    要知道,张松可是益州别驾啊。

    别驾是州牧的左膀右臂,在州中绝对是一等一的高官。

    就这样,张松还嫌自己的才华没有得到施展。

    甚至着急着“卖主”。

    因为凭良心讲,刘璋对张松还是很不错的。

    甚至可以说是“言听计从”,基本上张松说什么,刘璋都听了。

    不管张松如何“谄媚”刘备,但他的行为本质上就是在卖主求荣。

    如果不是因为刘备是受益者,那他对张松是不会有好感的。

    这是这个二元君主观时代的道德准则。

    “……别驾,是否回荆州去?”

    侍从想起诸葛亮临行前的叮嘱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