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297章 吾辈鱼水,岂在簿牍之间?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第297章 吾辈鱼水,岂在簿牍之间? (第1/3页)

    却说刘备走到街上,听到了一句有关李翊的童谣。

    然后使人去查,问及孙乾李相是否听过。

    孙乾答说不知。

    刘备怒道:

    “此歌谣有中伤李相之意。”

    “纵然其本人身居高位,忙于政事,未曾听到。”

    “尔等身为相府中人,何以不加提醒?”

    孙乾默然,低头认错:

    “大王教训的是,臣知罪。”

    “罢了……”

    根据目前的情况来看,这首歌谣也是刚兴起来不久。

    河北的百姓,单纯觉得它朗朗上口,明面上又是歌颂李氏的财富与恩德。

    却并未意识到其背后所隐藏的政治意义,便将之给传播开了。

    这若说背后没人刻意推动,刘备是不信的。

    “尔等且说,作此谣者,是何用意?”

    刘备沉声问。

    众皆默然,刘备便点名问孙乾。

    孙乾乃道:

    “臣以为,作谣者并非是欲使李相听到。”

    “而是为了让百姓口口相传,传至徐州,传至下邳,传至……”

    孙乾不再继续往下说。

    刘备乃颔首,似笑非笑地说道:

    “这不是挺聪明么?”

    “公祐啊,当初李相总制河北之时,寡人派你一同去往。”

    “本意是为了辅佐丞相,安定河北庶民。”

    “奈何这几年,你怎的越活越不明白了?”

    “还是说在河北待太久了,忘记了一些东西?”

    面对刘备的责备,孙乾并未出声反驳,而是低头静静地受着。

    左右之人,无一人敢开口。

    环境改变人呐……

    大家都明白,刘备是在批评孙乾在河北待了几年后,少了士人该有的气节与责任感。

    变得有些畏难怕事了。

    于孙乾而言,这事儿牵扯很大,跟他本身也没有直接关系。

    他完全可以装作没听到,等李翊自己发现。

    毕竟河北其他官员都是这样做的。

    只是没想到刚好碰上刘备听见了,又刚好点名孙乾来问。

    孙乾撞在枪口上,在刘备面前也没敢多隐瞒,一五一十地就直接交代了。

    “……罢了,此事也不能全怪你。”

    刘备忽然一声叹,遥指远处官署。

    “寡人到河北几日,便发觉此地官僚,言事如猜哑谜。”

    “总是说三分,留三分。”

    “便是报个灾,都要先算利害三遍才肯罢休。”

    “全然不及徐州诸员,虽亦各有顾虑,然鲜少如河北官员人人如此。”

    说着,刘备撩衣从孙乾身旁掠过。

    “明日去青州罢。”

    “任云长麾下治中。”

    “云长义气深重,孔大夫又重礼法。”

    “人皆言青州乃齐地礼法之邦,汝便去那里任职。”

    转过头,直视孙乾,语重心长道,“或可重拾士人脊梁。”

    治中相当于省二把手,孙乾明面上看去,似乎还升官了。

    但由于青州远不如河北富庶,实际还是贬官了。

    刘备此举,自是在敲打孙乾,让他不要失了本心。

    孙乾及时醒悟,对刘备这个安排,并未有怨言。

    而是愧疚地朝刘备一拱手,拜谢道:

    “臣……臣愧对大王栽培!”

    “明日去后,不能再侍奉在大王身边。”

    “还请大王千万保重身体,臣告辞了。”

    说罢,泪湿衣襟,作揖而退。

    简雍瞅准时机,上前问刘备道:

    “不知大王打算如何处理此童谣?”

    刘备乃道,“此有人恶意中伤,可先报知李相本人,由他裁决。”

    这童谣本就是冲着李翊而去的,当然得先通知当事人。

    等把事情的来龙去脉理清楚之后,再考虑下一步动作。

    简雍从之,即往相府报与李翊去了。

    ……

    魏郡,邺城。

    司马懿立于女墙之上,披着落霞,眸中若有所思。

    他的身下,是流淌的漳河,上面的商船如蚁而过,皆插“李”字旗。

    官道上粮车不绝,多悬甄氏徽。

    田间新立的水车,刻着“丞相惠民”四个篆字。

    似乎河北之地从上至下,每一处都与李氏息息相关。

    诉说着,这位白身起家豪杰的传奇故事。

    饶是司马懿同样出身于世家豪族,也不得不感叹。

    他活了三十年,还从未见过有哪一个家族能够崛起如此之快。

    在短短时间里,一跃成为河北众豪族的魁首。

    这时,郭淮按剑自身后走来。

    “……府君使人所散童谣:‘金满仓,银满田’已经散播出去。”

    “如今河北之地纵是皓首老妪,三尺童蒙,亦能传唱此谣。”

    “善,有劳伯济了。”

    司马懿点了点头,表扬了一下郭淮。

    他临危受命,被派到魏地来帮曹操“挡枪口”,深感自己责任之重大。

    司马懿又不是傻子,他早就看出来魏郡包括他自己已经是曹操的一枚“弃子”了。

    自曹操将战略资源倾斜到关中地区以后,包括兖州在内,剩下残缺的河南、河北领土都成了曹魏的战略缓冲地带。

    它们唯一的战略定位,就是帮曹魏挡住刘备的攻势。

    尽可能使曹操在关中乃至西川站稳脚跟后,争取到足够的时间。

    所谓,“回首可怜歌舞地,秦中自古帝王州。”

    范雎曾对秦王说过,

    ——“大王之国,四塞以为固:北有甘泉、谷口,南带泾渭,右陇蜀,左关阪,奋撃百万,战车千乘,利则出攻,不利则入守,此王者之地也。”

    所以尽管对上刘备一败再败,但曹操依然没有放弃。

    因为关中还在他的手上。

    虽遭蹂躏,但倾尽河南资源人口,未尝不能复秦之盛业。

    更别说,曹操还有机会得到西蜀了。

    作为曹魏伟大复兴计划中的一环,司马懿并没有摆烂。

    他一到魏郡以后,便开始整顿这里的吏治与军备。

    使得原本被放弃的魏郡,重新爆发了生机。

    但这还不够,经过司马懿的粗略估算。

    虽然魏郡富庶,可由于曹操将资源大多带走,且不打算给予魏郡更多的支持。

    一旦李翊倾河北之兵来攻,那司马懿最多只能守住一到两个月时间。

    为此,司马懿不得不另辟蹊径,通过各种方式,来拖延李翊进攻的步伐。

    反正曹操交给他的任务就是拖延时间。

    那司马懿自然拖延的越久,任务就完成得越出色。

    郭淮却皱起眉头,忧心忡忡地说道:

    “公所布童谣,果能间刘李乎?”

    “昔曹公亦尝为之,然二人金石之交未损分毫。”

    “今公又欲复试,只恐徒费力耳。”

    当年曹操赠李翊当归,被李翊回赠独活一事,至今都是魏国上下缄口不能提及的事情。

    一提这事儿,曹操便折了面子。

    为此,曹操还专门做了一首诗,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以此来表达自己求贤若渴的心思。

    司马懿抚城堞而笑:

    “公只知其一,不知其二。”

    “只知其表,而不知其里也。”

    “权势之道,非情谊可为之。”

    “昔魏公行间时,李翊不过白身竖子。”

    “换言之,当年李翊宛若如新枝,仰刘备而活,今已亭亭如盖矣。”

    说着,一指城外的河北疆域。

    “纵非懿设谋,其‘金满仓’岂非事实耶?”

    “刘备信否无关宏旨,但使三军知此真相足矣。”

    复又折枯枝喻之:

    “木秀于林,风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