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519章 随身听诞生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进书架
    第519章 随身听诞生 (第3/3页)

能力。”

    《星岛日报》则从产业视角切入,在财经版写道:“美的集团再出王牌!随身听或成街机之后的娱乐新标杆。从早年的电子手表到如今的随身听,美的始终在世界级产品着手。这款能让音乐‘随身走’的产品,精准击中年轻人对‘便捷娱乐’的需求,其市场前景值得期待。”

    《明报》更贴近民生,在生活版用轻松的笔触描述:“戴上耳机,世界瞬间安静——美的随身听不止能听流行乐,粤剧的婉转、京剧的铿锵、黄梅戏的清甜,都能录进磁带随身携带。无论是通勤路上还是闲暇时光,它都能成为陪伴身边的‘私人戏台’,这般实用又有趣的产品,难怪一上市就成了市民热议的话题。”

    报纸上架后,街头报刊亭前挤满了驻足阅读的人,不少市民边看边讨论:

    “原来这小东西还能录粤剧?我得给爸妈买一台!”

    “香港自己发明的?比外国货还新鲜,下班就去看看!”

    媒体的自发报道,让随身听的知名度在短时间内迅速扩散,远超预期。

    与媒体热度同步升温的,是连卡佛集团旗下各销售渠道的火爆场景。

    连卡佛百货、大新百货、中华百货的家电专柜前,早早围满了闻讯而来的市民;惠康超市的货架旁,不时有人踮脚询问“随身听还有货吗”;7-11便利店的收银台边,放着的几台样品被反复拿起查看,店员不得不一遍遍演示操作方法。

    在铜锣湾连卡佛百货,一位中年男士握着随身听,听完店员播放的粤剧选段后,当即决定购买:“我老伴爱听粤剧,以前只能在家用收音机,有了这个,她去公园散步也能听了!”

    旁边几位年轻人则围着样品讨论:“能放《鬼马双星》吗?要是能录自己的歌就更好了!”

    柜台前的队伍越排越长,销售人员手忙脚乱地打包、收款,不时对着对讲机喊:“三楼家电区,随身听还剩 20台,要补货!”

    而这样的补货请求,在当天反复出现。首批 3000台随身听,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减少。

    与此同时,香港的街头也悄然发生着变化:戴着耳机、腰间别着随身听的年轻人越来越多。他们或是在巴士上随着音乐轻轻点头,或是在街头漫步时沉浸在自己的节奏里,成了城市中一道新鲜的风景线。

    路过的人忍不住侧目,有的上前询问购买渠道,有的则默默记下“美的随身听”这个名字,很快成为市民话题主流。

    与此同时,虽然随身听还没有全球发布,但消息已经传到欧美与日本,引起电子制造商的注意。

    这一次,他们不再怀疑,毕竟香港人也不是傻子。

    飞利浦、雅马哈、索尼等此时的电子产品制造商,纷纷派人从香港购买随身听,拿回去研究。

    原本嘲笑的飞利浦高层,此时傻眼了,他们看不上的设备,居然如此优秀。

    很快他们笑不出来了,因为他们如果后面要进入随身听领域,还需要缴纳专利费。要知道在之前,都是美的集团向他们缴纳专利费——卡式磁带专利。

    “我们太小看香港的美的集团了!”

    索尼。

    盛田昭夫此时再次傻眼,美的集团他很熟悉,当初还差点是他们在香港的组装厂,当时美的集团的技术薄弱,需要从日本买晶体管,然后组装收音机。而如今,随身听这样优秀的产品,居然是香港美的集团发明的。

    “可恶,我们不会承认这个专利的!”

    他不甘心。

    明明在卡式磁带录音机领域,飞利浦和索尼才是全球的霸主,美的集团只是利用廉价生产力,和少许的技术,才做到出口不错的成绩;就算如此,美的集团也需要缴纳专利费,而且制定行业标准的时候,美的集团只是见证者而已。

    而如今,随身听这样的产品,居然来自美的集团的手。

    “昭夫,还有一个月时间,美的牌的随身听将在全球发售。”同事井深大看着随身听,说道。

    盛田昭夫不服气的说道:“我们马上成立随身听部门,研发索尼的随身听,让他们看看,谁才是这个领域的王者。”

    “专利呢”

    “先不管专利的事情”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