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970章 有舍才有得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第970章 有舍才有得 (第1/3页)

    改制是正儿八经的用市场经济去调整已经僵化的国营单位。

    让卫东充其量算是知道改革方向,大胆冲击,连创新都谈不上。

    他完全是靠着一场场战役在不断学习成长。

    换做三四年前,他哪里敢接船舶重工这种活儿。

    现在进入船厂的汽车机械生、销售代表、财务清查人员,外加后来的保险、银行人员,总计已经有三四百人。

    从各大船厂又抽走分别抽走数百上千人不等,送到电子厂、服装厂、建筑工地去打工。

    各厂都是随时挂着鹏圳、沪海、江州的招聘信息,给那些希望出去闯闯的中青年看外面的机会。

    主要还是靠着船厂本身,核心的造船业务可以支棱起来,才能顺利点火。

    这峡江厂能干嘛。

    让卫东自己当了四十年混吃等死的摸鱼保安,又从西山厂到平汽、招投局,接触过各种各样的单位,自己更办了超过十多家工厂。

    见多识广,熟能生巧。

    深深相信一个单位是有自己气质、灵魂的。

    就跟每个人都有自己特点那样。

    当年造钛锭的红光厂,就是懒散哀叹,手里做熟的活儿不愿改进,一旦有了温饱就小富即安。

    西山厂则有强烈的挣扎欲望,整个厂其实都带点章兰芝那种向外走,想去看看外面的心思。

    这峡江厂,不知道是不是生产门类的原因,老是处在三心二意,不断横跳的状态。

    工人们都油得不行,做什么都是换汤不换药的拖沓、打小算盘、捞点算点。

    然后这家其实还不属于六十年代开启的三线厂,三四十年代就建厂的老资格,几十年下来已经积累了一大堆退休人员。

    跟很多三线厂最大四五十岁的特点区别很大。

    加上远离市区甚至农村,就必须自成社会的全靠外部输血。

    体制断粮,就等着一万多人饿死吗?

    老程当年说起这,简直夜不能寐,所以才拼命带着连同家属三四千人的西山厂抓紧让卫东这根稻草。

    峡江厂没有,一万多人的规模让他们放不下架子,又蜜汁自信的认定国家不会看这么多人饿死,怨声载道却没什么心气儿。

    怎么办?

    呆在疗养院的个多月,让卫东其实去这家厂里看过好多次。

    所以最后才给出重病猛药的方子,要么彻底搬迁,要么破产清算。

    前者好多网友都刷到过小视频,那种鬼城一般的空厂房、宿舍,就是这种迫于无奈的做法。

    后者……八六年才诞生了新中国成立以后的第一家破产企业,全国都集中火力报道了。

    哪怕后来接二连三开始宣布有破产倒闭,但对于五机部这种一万多人的大厂,还是丢不起这个脸。

    尽量想救。

    让卫东直到去沪海,脑瓜子里都还在盘算这场仗要怎么打。

    其实部属们都盯着他的动向。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