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章 帝王末年,万国衣冠(求月票) (第2/3页)
再也没有了刺。
凝望着儿子渐行渐远的背影,他眼眶愈红,佝偻的肩背微微颤动,一滴浊泪终是滚落。.
作为顾氏筹备多年,李世民亲自为大唐确定的未来之路。
此次的拓海号入海自是举国瞩目。
甚至就连顾靖都放下了手中的一切,开始关注起来了这件事,但又奈何他此时已经不再是自由身。
自是也不可能抛下一切,亲自前往去细细探究。
番禺。
如今的番禺早已与昔年有了惊天的改变。
顾易昔年所制定的迁徙之举,为番禺打下了足够的基础,虽未能将整个岭南之地全部汉化完成。
但自番禺为始,周围数百里之地的百姓也早已成了汉人。
无论他们之前的风俗有多么独特,居住在何地。
这就是中华文明的伟大之处。
极强的融合性,赋予了这片土地太多太多的可能。
这种速度其实已经算是慢了。
没办法。
自当初顾烨薨世之后,炎汉急速衰弱,随之而来的就是天下大乱,能够有此效果便已然算是不错了。
只要等到航海之事彻底走通。
在巨大的利益之下,此地定会迅速融入九州。
这是一定的!
顾氏打下的基础已经足够了,现在的番禺真正需要的就是这一段时间的稳定时期。
一个个力夫于码头前搬运着货物。
此事涉及之大。
无论是汉民也好亦或是其他族群的百姓们也罢,无数人围绕在码头前,注视着注定会载入史册的一幕。
顾氏于此地的一脉之主名为顾离。
虽是距离九州偏远,但其中关系仍是未断。
他保持着顾氏子弟的优良传统。
令人于码头前作画。
将整个拓海号,以及那各族百姓都画到了其中,送去朝廷与巨鹿。
这已经成为了每一个顾氏子弟都有的习惯。
贞观二十一年,七月。
骄阳似火,熔金烁石。
岭南的盛夏,海风裹挟着咸湿的热浪,席卷过人山人海的番禺巨港,于万民灼灼目光的汇聚处,于震天价响的号子与祈福声中。
拓海号终是踏海而出。
高耸的“拓海号”甲板上,李承乾与一众顾氏子弟凭栏而立,目光同样投向那渐渐远去的番禺港。
海风猎猎,鼓荡着他们的衣袍,却吹不散眉宇间凝结的沉重。
此去烟波浩渺,万里沧溟。
今生今世,可还能重踏九州故土?
无人能答。
这条路太过于陌生,无论能不能成功走出,他们这些人都注定会被整个历史所铭记。.
消息立刻便被送回了长安,进而朝着整个天下渐渐散开。
一片片诗词歌赋相继出世。
对于这件事。
整个天下的士人皆是无比的关注。
这就是潜移默化的影响。
顾氏与李世民对此事的重视程度,早已在不觉之间便已经改变了天下人的态度。
浩渺汪洋,不再是令人却步的绝域死地,它已化作九州之外,待一代代勇毅之士披荆斩棘、拓土开疆的无垠沃野!
这注定是一条筚路蓝缕、以血汗丈量的漫漫长途。
而此途之上的开拓者——
其名,其志,其功,必将铭刻青史,长存不朽!
而自“拓海号”扬帆那日起,李世民整个人的状态也是越来越差。
他距离自己的尽头终是不远矣。
留给他的,唯有无边孤寂,如影随形。
大唐前路仍在,然其力已竭,再难策马扬鞭,亲征远略。
为后世计,他终是搁置了案头纷繁的朝政,将残存的心力,尽付于为大唐江山铺就坦途的未竟之业。
这同样也急不得。
李世民一直都在调养自己的身体,想要多撑一撑。
大唐出海的消息不断朝着天下各地传开。
这种大事,自是四方皆是十分的关注,虽然还未有什么成果,但在大唐的威仪之下,亦是选择派遣使者前来恭贺。
而在顾靖的建议之下,李世民也终是答应了大办此事,举行庆典。
他要冲散大唐如今因他而起的颓然之气。
这是李世民最后能为大唐做的,他想要给大唐留下一个蒸蒸日上的朝堂。
贞观二十二年,一月末。
大唐天子李世民,迎来了他的五十寿辰。
在这“人生七十古来稀”的时代,能安然跻身“知天命”之年,已属凤毛麟角。
更何况,李世民还是一位宵衣旰食、励精图治二十余载的勤勉帝王!
此等寿数,此等功业,此等心力——在煌煌青史之上,亦堪称惊世骇俗!
万国衣冠,咸集长安!
整个大唐对于此事都极为的重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