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一百八十一章 战局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第一百八十一章 战局 (第1/3页)

    显德二年末的这场雪,毫无征兆的降临东京。

    都说瑞雪兆丰年……但对于淮南前线的战事来说,却未必是一个好兆头。

    郑仁诲病逝的消息传到淮南时,世宗柴荣已经从颍州返回了前线,皇帝的御营暂时停驻在正阳以东。

    得知了噩耗,柴荣为此悲痛不已,以致当众数次垂泪,欲让郑仁诲陪享太祖庙庭。

    但却被宰相范质一句“岁道非便、不宜大举,以待后时”所劝阻。

    最终,皇帝采纳了范质的建议,诏赠郑仁诲为中书令,追封韩国公,谥号忠正。

    又命翰林学士陶榖撰写神道碑文,一切安葬费用都由官府承担,以示特别恩惠。

    而此时已进入十月下旬。

    月初皇帝派出的几路大军,开始接连不断的传回战报。

    先是殿前步军都指挥使史彦超奏报,其率领先锋精锐沿淠河一路南下,在盛唐击溃了南唐守军。

    并俘获唐军都监、吉州刺史高弼,及以下将校士卒凡三千余众,军镇盛唐已经落入周军之手。

    柴荣顿时大喜,下令嘉奖史彦超,并命其暂时率军驻守盛唐,以防备南唐北上援救寿州的人马。

    紧接着,南面行营都统、武平节度使王逵的捷报也随之而来。

    称其已攻克南唐军鄂州常山寨,抓获守将陈泽等人,并准备遣人将战俘送到御前,以示对天子的尊崇。

    说起来,王逵本是楚国(马楚)将领,事马希萼为静江军指挥使,助马希萼夺取楚王之位。

    但过后又因马希萼不得人心,王逵转而率部叛乱,据朗州自立,拥立刘言为藩帅,成为事实上独立的割据势力,后世称之为武平政权。

    等到楚国被南唐所灭,王逵趁机领兵夺取潭州,随后又驱逐南唐驻军,基本收复了湖南之地,并以此向后周称藩。

    后周太祖郭威升朗州为大都督府,以武平军取代了原武安军在楚地的地位,承认了武平政权对湖南之地的统治。

    刘言以朗州大都督、武平节度使之职,节制武安、静江等军,统治整个湖南。

    而王逵则被拜为检校太尉、武安军节度使。

    后来王逵与刘言逐渐产生矛盾,并在广顺三年率军攻杀刘言,借机控制了整个湖南。

    虽然王逵事后上表奏报后周朝廷,说是刘言因欲叛投南唐而为军府将吏所废。

    但其中到底怎么回事,后周朝廷自然能猜得到,只不过由于鞭长莫及,唯有承认了既成事实,命王逵“便宜处置”。

    王逵便以武平、武安等军节度使自居,后周太祖郭威加授其为特进、兼侍中。

    世宗柴荣即位后又加恩其兼领中书令。

    此番柴荣御驾亲征江南,诏令吴越王钱弘俶、南平王高保融和武平节度使王逵,让其三人出兵协助攻打南唐。

    其中以王逵表现的最积极,在得到柴荣的诏令之后,立即便召集兵马随时待命。

    所以柴荣命其为南面行营都统,让他领兵前去攻打南唐的鄂州。

    相比之下,吴越与荆南就显得没那么积极,钱弘俶起码还有调兵出动的架势,但高保融却磨磨蹭蹭的没有动静。

    不过柴荣本就没指望他们能真拼命,只要能在侧翼对南唐稍做牵制即可。

    几天后,滁州方向也传来消息,在后周军队四路并进的威慑下,南唐奉化节度使皇甫晖所部援军,退守滁州清流关,据险而守。

    忠武军节度使、淮南行营副招讨使王彦超,则乘机率领军队进占滁州以南的屯镇定远。

    ……

    御帐中的烛火将地图照得通明,柴荣的指尖从鄂州划过一道弧线。

    他深知王逵此番卖力,与其说是忠君报国,倒不如说是无奈之举。

    王逵此人反复无常,先叛楚王马希萼,而后再叛藩帅刘言,方才夺得了楚国旧地。

    但他据有楚地不过数年,根基算不上多深厚,只能靠依附中原大国,以此稳固自己的威信和地位。

    当初先帝初登大位,内有慕容彦超等人作乱,外有北汉、契丹虎视眈眈。加之楚地本就割据日久,先帝也只能暂且安抚,没有精力去多管这种闲事。

    反正王逵主动上表称臣,名义上奉大周皇帝为主,时常遣使入朝进贡财帛,表面上确实驯服得很。

    然而此一时彼一时……柴荣前不久才将后蜀打服,一举收复了秦、凤四州,现在又腾出手来要教训南唐。

    后周的强横已毋庸置疑,大军的兵锋所向,已让四方藩镇寝食难安。

    王逵自然要极力表现忠心,以防给了周军攻打他的借口……或许还能借机扩张地盘,能从中分一杯羹。

    但乱世之中,这样的相互利用本就是常态。只要王逵能拿下鄂州,帮着周军消耗南唐的精力,至于其他的倒是次要。

    当然,柴荣也不会给王逵白占便宜的机会……

    帐外更鼓声渐歇,烛火在帐幔间投下摇曳的光影。

    柴荣缓缓转身,目光扫过几位重臣:“朕欲遣一良将统兵策应,以助王逵攻取鄂州。诸位爱卿可有举荐?”

    话音落下,帐内众臣面面相觑,一时没摸清皇帝的心思。

    宰相王溥出列道:“容臣等先商议一番,稍后再呈禀陛下。”

    柴荣闻言微微颔首。他随即撩袍坐下,诸臣则立马凑到一起,小声商议起来。

    良久过后,总算有了大致的方案。

    王溥趋前一步,行礼道:“依臣等所见,若要策应王逵攻取鄂州,首要防备光、黄、蕲、舒等州的唐军,此四州还在唐国手中,且光、舒二州是江北重镇,早晚都是要拿下的。”

    “臣等建议,以光州、舒州、黄州招安巡检使何超,行光州刺史,命其领安州、随州、申州和蔡州的兵丁役夫,攻打光州。”

    “再以寿州巡检使潘美,行舒州刺史,让他率禁军一部人马,沿淝水南下前往攻打舒州。”

    “只要拿下此二州之地,黄州与蕲州自然不足为虑,王逵围攻鄂州也将无后顾之忧,就算一时拿不下光州和舒州,同样可以牵制唐军前去援救。”

    柴荣思索片刻,沉吟道:“何超是先帝时的近臣,行事稳重持成,倒是合适的人选。至于潘美……他是否能担此重任?”

    他当年任开封府尹时,潘美便在他身边侍奉,这些年倒也算是勤勉有加,但却始终未有太显眼的功绩,此番能否独当一面?

    王溥察言观色,瞧出皇帝的心思,当即拜道:“今年西征秦、凤时,潘将军颇有些功劳,殿前马军的李都使也对其赞誉有加。此次正是李都使向枢密院举荐的他……”

    话里的意思不言而喻,既然李奕举荐了潘美随驾出征,肯定是觉得对方能派上用场。

    而李奕打仗的本事,大伙儿都有目共睹,不用多说也知道含金量。能被他亲自举荐的人,肯定是有过人之处的。

    果不其然,听到王溥提起李奕,柴荣脸上涌起一丝笑意,点头道:“在秦、凤时,李卿的仗打得颇为漂亮,一路斩将拔寨,打得蜀军无力招架。想必跟在李卿身边,潘美也得了不少指点,就是不知能学到李卿的几分本事……那这次便就让他去试试。”

    世宗柴荣的优点之一,就是敢大胆用人,正所谓疑人不用、用人不疑,所以禁军中的大量青壮派被提拔起来。

    当然更重要的原因,还是李奕举荐的潘美,对于自己这位连襟妹夫打仗的本事,柴荣是毫不怀疑的,对方看中的人想来不是庸才。

    ——不过要是此刻远在东京的李奕,得知王溥把自己拉出来当由头,怕是都会有砍对方一刀的心思。

    他举荐潘美也只是源于历史上的记载而已。顺带也可以卖对方一个人情,日后或许能用得上。

    但该怎么用潘美,那是皇帝和宰相们的事,应当以潘美表现出的能力,给他派合适的差事。

    就好比寿州巡检使的活,潘美目前就干的很不错,起码没出什么问题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