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一百九十八章 赵普来了?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进书架
    第一百九十八章 赵普来了? (第3/3页)

果还没出来,不排除失败的可能,最后白忙活一场。

    但总比什么都不去尝试要更有希望吧?

    而在更远处,几座形似倒扣巨碗的砖窑正在搭建,那是为烧制水泥准备的“立窑”——窑顶开有投料口,窑身侧壁螺旋排列着通风孔,确保高温均匀。

    沿河岸搭建的一排草棚下,工匠们正将石灰石、黏土和铁矿渣碾磨成粉。

    在众人旁边有座造型奇特的“回转窑”:一条用砖石砌成的倾斜长槽,槽内铺着特制的导板,末端连接着水车驱动的木制齿轮组。

    据那位李都使所说,这叫做“熟料冷却带”。烧成的炽热料块会沿斜坡滚落,途中被河水引来的水流降温。

    匠人们从没见过这种设计,但又不敢质疑贵人的话,只能依照吩咐干好自己的活。

    李奕走到窑炉旁蹲了下来,抓起一把混合料在掌心搓捻。

    他摇了摇头:“碾的还不够细,而且湿度也太高,还要进火窑中再烘干一些,否则结块会影响煅烧。”

    匠人们不敢多言,连忙把碾好的灰石,重新再研磨一遍。而那些还没碾的石头,则拿去低温窑炉中再次烘烤。

    李奕起身,望着眼前的几座“水泥窑”。

    他心道:都说火是人类进步的根基,仔细一想这话很有道理。

    在工业革命之前,人类科技的进步,少不了在“烧火”上面做文章……哪怕是工业革命,同样离不开“烧火”。

    如果改进这些窑炉的设想,最终取得了一定成果。

    不仅只是钢铁和水泥……如陶瓷、玻璃等东西,以及其它的耐火材料,其实也可以用得上。

    ……

    在背风的山丘后,有一圈夯土墙围起的院落。

    三间石屋以“品”字形排列,屋顶覆着轻薄的木板——若是不小心发生爆炸,不至于造成太大的破坏。

    屋内,左从覃正指挥学徒将硝石、硫磺和木炭分罐研磨。

    见李奕进来,这位“炼丹大师”擦了擦额头的黑灰:“老道按那‘一硝二磺三木炭’试过,但烧灼的速度总不能稳定……”

    李奕闻言,将一块硝石从麻袋里抠出来,拿在跟前仔细瞧。

    他知道硝酸钾这种化合物应该是类似盐巴的晶体。

    手里这石头一般的玩意灰不拉几的,也不知道有效的物质究竟有多少。

    按照他设计的流程,硝石在被锤碎后,在木桶里掺水搅化,用滤豆腐的纱布过滤出水。

    过滤过的水被倒进大锅里熬煮、烘干,最后炒出来一堆像盐巴一样的小颗粒。

    再让人拿竹编的筛子来筛选分类,分别混合大概数量的木炭和硫粉来试验。

    混合的时候比较麻烦,干燥后的原料搅重了会自燃,不搅均匀又怕混合得不好。

    但最难的还是试验配方,要一点点的试,一点点的修改,而且影响燃烧速度的因素很多,短时间内很难出什么成果。

    但李奕也并不着急,反正一切都是尝试,成功了自然是好事,不成的话……那就继续慢慢来呗。

    左从覃捋了捋胡须,沉吟道:“暂时这黑火药还达不到李都使想要的效果,但比之官府那等只能用来放火的药粉,倒是要胜过许多。”

    “而且这过滤提纯、研磨配比之法,实在是精妙的很。以前老道我伏火炼丹时,虽也能产出一些火药来,但极不稳定,时常有雷霆爆燃之险。反倒是李都使给的这法子,隐隐降伏住了此物。”

    听到这话,李奕其实很想告诉左从覃,现在只是在试验配方的阶段,危险性自然没那么大。

    但若是等到出了成果之后……三天一小炸,五天一大炸,那都算是轻的了。

    “无妨,不急于一时。”

    李奕拍了拍身上的灰,站起身来,“此间事便有劳左道长了,若是有什么需要的,尽管让人告知我。”

    他觉得自己把左从覃带来东京,实在是很明智的决定。

    左从覃不仅在火药上能帮自己的忙,就连那些窑炉、水车等技艺,他也给出了不少宝贵的意见。

    难怪都说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

    左从覃早年间,走南闯北的见识,确实不是盖的,夸他一句全才也不为过。

    就在这时,一名亲兵快步进来,躬身禀道:“节帅,向留守遣人来报,说是刘节使所举荐的那三人,此刻已经到了东京。”

    李奕闻言,顿时目光微闪:赵普来了?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