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186章 敢威胁大汉?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第186章 敢威胁大汉? (第1/3页)

    刘禅将简牍摊开,赵老将军苍劲有力的字迹一列列映入眼底。

    大意是老将军统军两万,刚至南郑稍驻,未及东行,孙权使者诸葛恪便持节出现在辕门外请求入见。

    老将军虽心知孙权意在三郡,但由于诸葛恪乃是丞相之侄,便与曾出使东吴、和合二国的镇东将军邓芝一并友好接见了他。

    诸葛恪执晚辈之礼,恭谨以对,然而来意却不甚友好。

    其人按孙权之语与老将军相商。

    言大汉此次北伐,之所以能大出天下人意料,一举夺下关中,还都长安,自然是天子、丞相之勋功,然大吴替大汉拖住了东线魏军十余万,不能说一点贡献都没有。

    如今,大吴至尊已遣诸葛瑾、步骘为督,领五万人马围攻西城,志在必得。

    而大汉刚夺关中,师老兵疲,既需要提防关东方向的魏军反扑,又要提防凉州方向的魏军在后方作乱。

    如此情势,大汉不如先巩固关西诸郡县,又或趁此时机夺下凉州,使大汉彻底无后顾之忧。

    如是,大吴国境一则与大汉汉中接壤,可互通有无,守望相助。

    又为大汉抵御曹贼,使大汉无须布重兵于汉中中线,得全力应付北线潼关、凉州之敌,收复北土。

    而东三郡于大汉有害无利。

    大汉倘得陇望蜀,欲并吞三郡,师老兵疲之势下,非但不能取下三郡,空损国力军力。

    纵侥幸夺得三郡,亦必使大汉陷入四面受敌之境地,于汉大不利也。

    看到此处,刘禅微微皱眉。

    诸葛恪,或者说孙权此言,确有几分道理。

    一旦大汉夺下东三郡。

    长安以西,凉州有徐邈、郭淮;

    长安以东,临晋、潼关一线有司马懿、田豫、牵招、杜恕;

    长安东南,峣关有王凌、贾逵;

    中线,东三郡直接与曹魏襄阳、南阳接壤。

    安定、北地以北,有鲜卑觊觎;

    南中还有不愿归化的蛮人,不时作乱。

    这不只是四面受敌,这已是六面皆敌。

    大汉北伐之前,只须在白帝、南中、汉中三地设防,现在国防压力直接翻了一番。

    然而孙权所谓的“四面受敌”恐怕非止如此。

    其人虽不明言,但言语中赫然有些许试探与威胁的意味在内。

    ——倘大汉不顾东吴劝阻,一定要兴兵与东吴争东三郡,则东吴未必不会成为“四面之敌”中的一员。

    刘禅虽也对东三郡志在必得,虽也厌恶孙权鼠辈,虽也有为先帝及关羽、冯习、傅肜、马良等一众文武报仇雪恨之决心。

    但眼下,大汉舟船不足,水师不精,国用不足,确不是与孙权撕破脸的时候,他不能意气用事。

    丞相、赵老将军,也不可能赞同他意气用事,正如昭烈当年东征,丞相与老将军极力劝阻。

    信的最后,是孙权向大汉作下的承诺:

    『倘汉舍三郡而不侵,则吴愿与汉临汉水斩白马而誓。』

    『戮力一心,同讨魏贼。』

    『好恶齐之,无或携贰。』

    『若有害汉,则吴伐之。』

    『若有害吴,则汉伐之。』

    『各守分土,无相侵犯。』

    『传之后世,克终若始。』

    『有渝此盟,违贰不协,明神上帝是讨是督,山川百神是纠是诛,必坠其师,国祚无遗。』

    两汉之人本就对誓言有所忌讳,看得很重。

    违誓之后报应不爽的事,可谓殷鉴不远。

    ——当年关东诸侯讨伐董卓,设坛盟誓,道『有渝此盟,俾坠其命,无克遗育。』

    结果一众心怀贰志,讨董不力的诸侯皆应其誓,非但死命,也确实子孙无遗。

    而对于两个成熟的政体而言,誓言更是国家公信力的一种。

    谁要是违背了誓言,口诛笔伐倒是其次,更要紧的是,那些真的相信天命、誓言的中下层将士,乃至部分纯儒,将来也未必敢信你了。

    汉人真正视誓言如放屁,要等到司马懿指洛水为誓之后,而汉人再次慢慢把对誓言的重视捡起来,则要到司马家被灭得七七八八之后了。

    孙权现在借诸葛恪之口,向大汉许下如此承诺,只要大汉舍三郡不侵便与大汉盟誓,不得不说,确实是在表现诚意。

    但这所谓的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